概述
費希納(G.T.Fechner)在心理物理學研究中提出, 心理物理學包括外部的心理物理學和內部的心理物理學。他認為: 人的感覺過程涉及外部物理世界的物理刺激,內部物理世界的腦活動過程,以及內部心理世界的感覺體驗。 外部物理世界對人的感官有各種外部物理刺激, 它們引起人的內部物理世界的活動, 也就是腦的活動過程, 並且產生內部心理世界的感覺體驗。他認為,外部的心理物理學研究外部物理刺激強度和感覺體驗強度之間的關係, 而內部的心理物理學則研究內部物理世界即腦活動過程強度和感覺體驗強度之間的關係。外部物理刺激的強度可用物理量I來表示。 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腦活動過程(腦區激活)的強度可用生理量A表示。感覺體驗的強度,即外部物理刺激通過腦活動過程產生的感覺體驗的強度可用心理量S表示。 因此, 外部的心理物理學著重討論外部物理刺激的物理量I和由外部物理刺激產生的感覺體驗的心理量S之間的關係; 內部的心理物理學著重討論腦活動過程的生理量A和由內部物理過程產生的感覺體驗的心理量之S間的關係。
在心理物理學中測量感覺閾限的方法有最小變化法、平均差誤法和恆定刺激法。其中,最小變化法是最早被用來研究感覺閾限的方法。人們曾使用過最小變化法來測量音高的感覺閾限,視覺長度的差別閾限等。最小變化法是把有感覺和無感覺的轉折點作為閾限,因此,它曾被認為很好的表達了感覺閾限的概念:在閾限以下人們一無所知。但是,閾下知覺的存在表明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而且由於在用最小變化法實驗時,被試可能會產生習慣誤差和期望誤差,使實驗結果不可靠,因而,最小變化法已被淘汰,如今人們使用階梯法來進行感覺測量。
基本概念
不肯定間距Iu:上限與下限之間的距離;Iu=Lu-Ll
主觀相等點PSE:不肯定間距的中點;PSE=(Lu+Ll)/2
差別閾限DL:取不肯定間距的一半,或上差別閾限與下差別閾限之和的一半。
差別閾限的上限:在遞減系列中,最後一次“+”到非“+”之間的中點為差別閾限的上限,即Lu;
上差別閾限:等於差別閾限的上限減去標準刺激的值:DLu=Lu-St
誤差
在用最小變化法測定閾限時,有可能發生
習慣誤差和
期望誤差。如果有的被試習慣於前面幾次刺激引起的感覺,那么,在用漸減法測定時,刺激強度必須減到遠在他的實際閾限以下時他才感覺不到。這就產生了使閾限值降低的誤差;當用漸增法測定時恰好相反,刺激值必須增到他的實際閾限以上時他才感覺得到,這是就產生了閾限值提高的誤差。如果有的被試期望轉折點迅速到來,用漸減法測定時就會產生閾限值偏高的誤差;用漸增法測定時就會產生閾限值偏低的誤差。為了避免這種常誤(有一定傾向的誤差)對所測閾限準確性的影響,在測定一個被試的閾限時,用漸增和漸減的次數要相等,並以二者的平均這作為所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