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十一月十二日,
興化軍布衣鄭樵以衰老之年
⑴,病,不任道途,再拜,遣
⑵書獻於相公鈞座。
樵生為天地一窮民而無所恨者,以一介之士,見盡天下之圖書,識儘先儒之閫奧⑶。山林三十年,著書千卷,以彼易此,所得良已⑷多。而斯心所不能自已者,其說有三⑸:故人曾入京華,載書詣相府⑹,其一為樵暮齡余齒⑺,形單影隻,鉛槧之業甫就,汗簡之功已成⑻,既無子弟可傳⑼,又無名山石室可藏,每誦白樂天“恐君百年後,滅泯人不聞。賴中藏秘書,百代無湮淪”之句,未嘗不嗚咽流涕。會茲天理不負夙心,仰荷鈞慈,果得就秘書省投納。蓬山高回,自隔塵埃。芸草芬香,永離蠧朽,百代之下復何擾焉?其二為兵火之後,文物蕩然,恭惟相公,撥灰燼而收簡編,障橫流而主吾道,使周、孔之業⑽不墜於地。士生此時,寧無奮發!樵也,願討理圖書以自效,使東南之圖書已盡,今古之圖譜無遺,金石之文、鼎彝之志,莫不畢⑾陳於前。前年五月十三日投納,是月二十七日,伏蒙提省之辰⑿,特與嘉歡。既而又蒙傳示鈞誨之勤舉行求書之說。既而又蒙⒀歲終會計指揮,收入校讎之籍與先儒之書等。嗟乎!伯牙之琴,為審音而鼓;馮驩之鋏,為知己而彈,此某所以甘心焉。其三為修書自是一家,作文自是一家,修書之人必能文,能文之人未必能修書,若之,何後世皆以文人修書?天文之賦萬物也,皆不同形,故人心之不同猶人面。凡賦物不同形,然後為造化之妙;修書不同體,然後為自得之工。仲尼取虞、夏、商、周、秦、晉之書為一書,每書之篇,語言既殊,體制亦異。及乎《春秋》,則又異於《書》矣。襲《書》、《春秋》之作者,司馬遷也,又與二書不同體,以其自成一家言,始為自得之書。後之史家,初無所得,自同於馬遷。馬遷之書,遷之面也。假遷之面而為己之面,可乎?使遷不作,則班、范⒁以來,皆無作矣。按馬遷之法,得處在表,用處在紀、傳,以其至要者,條而為綱;以其滋蔓者,厘而為目。後之史家,既不通司馬遷作表之意,是未知遷書之所在也。
且天下之理,不可以不會;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會通之義,大矣哉!仲尼之為書也,凡典、謨、訓、誥、誓、命之書,散在天下,仲尼會其書而為一書⒂。舉而推之,上通於堯、舜,旁通於秦、魯,使天下無逸書、世代無絕緒,然後為成書。馬遷之為書,當漢世挾書之律初除,書籍之在天下者,不過《書》、《春秋》、《世本》、《戰國策》數書耳。遷會其書而為一書,舉而推之,上通乎黃帝,旁通乎列國,使天下無絕書,世代無絕緒,然後為成書。後之⒃史家,據一代之史,不能通前代之史;本一書而修,不能會天下之書而修,故後代與前代之事不相因依。又諸家之書,散落人間,靡所底定,安得為成書乎?樵前年所獻之書以為:水不會于海,則為濫水;途不通於夏,則為窮途。論會通之義,以為中興以後,不可無修書之文,修書之本,不可不據仲尼、司馬遷會通之法。
萬一使樵有所際會,得援國朝
陳烈、
徐積與近日
胡瑗例,以命一官,本州學教授,庶沾寸祿,乃克修濟;或以布衣入直,得授唐
蔣乂⒄、李雍例,與集賢小職,亦可以校讎,亦可以博極群書。稍有變化之階,不負甄陶之力。噫!自昔,聖賢猶不奈命,樵獨何者,敢有怨尤?然窮通之事,由天不由人;著述之功,由人不由天。以窮達而廢著述,可乎?此樵之志所以益堅益勵者也。
去年到家,今年
⒅料理文字;明年修書,若無病不死,筆札不乏。遠則五年,近則三載,可以成書。其書上自羲皇,下逮五代,集天下之書為一書,惟虛言之書不在所用。雖曰繼馬遷之作,凡例殊途、經緯異制,自有成法,不蹈前修。觀《春秋地名》,則知樵之地理誌異乎諸史之地理;觀《群書會記》,則知樵之藝文誌異乎諸史之藝文;觀樵《分野記》、《大象略》之類,則天文志可知;觀樵《諡法》、《運祀儀》、《鄉飲禮》、《系聲樂府》之類,則禮樂志可知;觀樵之《象類書》、《論梵書》之類,則知樵所作字書非
許慎之徒所得而聞;觀樵之《分音》、《類韻》、《字始連環》之類,則知樵所作韻書非
沈約之徒所得而聞;觀《本草成書》、《爾雅注》、《詩名物志》之類,則知樵所識鳥獸草木之名,於
陸璣、
郭璞之徒有一日之長;觀《圖書志》、《集古系時錄》、《校讎備論》,則知樵校讎之集,於
劉向、
虞世南之徒有一日之長。以此觀之,則知樵之修書,斷不用諸史舊例。明騐在前,小人豈敢厚誣君子?然樵雖林下野人,而言句散落人間,往往家藏而戶有,雖雞林無貿易之賈,而鄉校有諷誦之童,凡有文字屬思之間,已為人所知;未終篇之間,已為人所傳。況三十年著書,十年搜訪圖書,竹頭木屑之積,亦云多矣。將欲一旦而用之,可也。嗚呼!術業難成,風波易起,深
⒆恐傳者之誤,謂擅修國史,將無容焉。
注釋譯文
⑴年:四庫文淵閣本《夾漈遺稿》(簡作《四庫本》)無,此處據《莆陽文輯》。
⑵遣:《四庫本》作“遺”,此處據藝海珠塵本《夾漈遺稿》(簡作《藝海珠塵本》)、函海本《夾漈遺稿》(簡作《函海本》)。
⑶閫奧:比喻學問或事理的精微深奧所在。
⑷已:似衍。
⑸三:《四庫本》作“五”,此處據《藝海珠塵本》、《函海本》、《莆陽文輯》及上下文文意。
⑹故人曾入京華,載書詣相府:與上下文語義不相聯,或有誤。“人曾”,《藝海珠塵本》缺,註明“闕二字”;《函海本》亦缺,註明“原本闕”,此處據《四庫本》。
⑺暮齡余齒:《莆陽文輯》作“暮齒余齡”,似有誤。
⑻鉛槧之業甫就,汗簡之功已成:指寫作剛剛有成。
⑼傳:《藝海珠塵本》、《函海本》、《莆陽文輯》作“授”,此處據《四庫本》。
⑾畢:《四庫本》缺,此處據《莆陽文輯》。
⑿辰:《四庫本》作“晨”,此處據《莆陽文輯》。
⒀而又蒙……既而又蒙:諸本《夾漈遺稿》缺此19字,此處據《莆陽文輯》。
⒁班、范:班固、范曄。
⒂書:三本《夾漈遺稿》缺,此處據《莆陽文輯》。
⒃馬遷之為書……後之:諸本《夾漈遺稿》缺此74字,此處據《莆陽文輯》。
⒄蔣乂:諸本《夾漈遺稿》作“蔣義”,此處據《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九》“
蔣乂,字德源,常州義興人……弱冠,博通群籍,而史才尤長。”曾助其父整理圖籍,為宰相
張鎰看重,署為集賢小職。
⒅年:諸本《夾漈遺稿》作“日”,此處據上下文意。
⒆深:《藝海珠塵本》作“竊”,此處據《四庫本》。
作者簡介
鄭樵(1104年—1162年),字漁仲,自號溪西逸民,學者稱為夾漈先生,福建莆田人,居夾漈山下三十年,閉門讀書撰著;因薦受高宗召見,授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改監潭州南嶽廟,除樞密院編修官,著述繁富且富有創見,主要有《通志》、《
爾雅注》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