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V轟炸機

三V轟炸機

三V轟炸機是指英國維克斯公司的“勇士”(Valiant)、阿芙羅公司的“火神”(Vulcan)和漢德利·佩奇公司的“勝利者”(Victor),與二戰時一樣,英國空軍之所以要同時裝備3種同級別的轟炸機,是出於降低使用風險的考慮,如果其中之一出現嚴重問題也不會明顯削弱轟炸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V轟炸機
  • 英文名稱:Three V bomber
  • 服役時間:1950年
  • 國家:英國
經過兩次大戰的消耗,英國元氣大傷,加上各殖民地紛紛獨立,使得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風光不在,綜合實力明顯下降。二戰初期,英國一度孤軍奮戰,急需美國援手,在後者參戰後也要配合美軍組織戰略轟炸和地面反攻。二戰結束後,英國繼續與美國結盟,並積極參與北約組織的建立,以抗衡蘇聯和東歐集團。雖說失去了全球霸主的皇冠,但英國仍要保留足夠的軍事力量維持自己的國際地位和海外利益,其中空中力量仍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吸取了一戰後因大規模裁軍而削弱實力的教訓,英國在二戰後注意保持空軍的兵力結構,像戰時裝備的重型轟炸機有的經改裝後還一直服役到1960年代初。
即使在與美國的緊密同盟關係中受益匪淺,英國作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仍謀求相對獨立的戰略角色,繼續發揮國際影響力。而隨著核武器和遠程運載工具的出現,英國本土受到直接致命打擊的威脅比以往更為嚴重,因此也要具備核威懾與核反擊的能力。二戰尚未結束時英國就開始秘密發展核武器,隨後又制定了研製核炸彈以及新型轟炸機的計畫,由1947年成立的英國國防研究政策委員會主導進行。該委員會經研究後認為,核炸彈的尺寸應在直徑1.5米、長度7.6米以內,以此決定載機彈倉的大小。而轟炸機要採用4台噴氣發動機,達到時速925千米、航程5600千米、升限15000米的技術指標,可攜帶4.5噸重的“特殊炸彈”,不需自衛武器就可憑藉高空高速性能突破敵方的攔截。
“勇士”是唯一實際投擲過核武器的3V“勇士”是唯一實際投擲過核武器的3V
當時有6家英國飛機廠商參與了新型轟炸機的競標,提交的設計方案中不乏相當超前的構想。經過技術驗證和對比評估,最終是維克斯公司的“勇士”(Valiant)、阿芙羅公司的“火神”(Vulcan)和漢德利·佩奇公司的“勝利者”(Victor)被選中,這就是著名的“三V轟炸機”或稱V級轟炸機。與二戰時一樣,英國空軍之所以要同時裝備3種同級別的轟炸機,是出於降低使用風險的考慮,如果其中之一出現嚴重問題也不會明顯削弱轟炸力量。
這3種各具特色的中程戰略轟炸機在1950年代先後試飛成功並開始服役,包括原型機在內總產量分別為:“勇士”107架,“火神”136架,“勝利者”86架。與此同時,英國的核武器研製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1952年成功進行了第一次核爆炸試驗,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位核俱樂部成員,代號“藍色多瑙河”的第一代核炸彈也在一年後開始交付英國空軍轟炸機司令部。1955年1月1日,裝備“勇士”的第一個V級轟炸機中隊正式成立。次年10月11日,一架“勇士”在南澳大利亞的馬拉林加完成了首次空投核彈並成功引爆的試驗,標誌著英國具備了獨立實施核打擊的實際能力。此後,英國還在太平洋中部進行過多次大當量氫彈空投爆炸試驗,進一步驗證轟炸機及機載核武器的威懾力。這一系列核試驗也重振了英國人的自信心,鞏固了其大國地位,向國際社會表明英國並非只是躲在美國核保護傘下的“小跟班”。
在冷戰早期,英國力圖建立一支規模較小但獨立有效的核反擊力量,特彆強調戰略轟炸機的快速反應能力,處於戰備執勤中的轟炸機在接到警報15分鐘後即可起飛,用核武器攻擊東歐和蘇聯的重要城市或前線的裝甲集群,發起北約的第一波核打擊。然而從長遠看,英國既無力像美蘇那樣建立陸海空基三位一體的完整核武庫,也難以完全自主地持續發展核武器,只是藉此爭取到較為有利的條件,促使美國同意提供更全面的核合作。從1958年起,英美兩國的核關係日益密切,包括讓美國的中程彈道飛彈和核潛艇進駐英國、兩國合作研製新型機載核武器等。英國獨立建設核力量的時代實際上很快就結束了,這也影響到其戰略轟炸機的後續發展。
隨著戰鬥機和地空飛彈性能的不斷提高,V級轟炸機想憑藉高空高速能力突破華約組織嚴密的防空體系愈發困難,英國空軍不得不從1963年開始讓它們改用低空突防策略。然而即使陸續升級了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V級轟炸機的整體性能仍改進不大。此外核武器的小型化也讓輕型轟炸機或航母艦載機具備戰術核攻擊的能力,進一步降低了V級轟炸機的使用價值。1968年,英國的“決心”級戰略核潛艇開始下水服役,可攜帶16枚美國“北極星”潛射彈道飛彈(核彈頭由英國自製),這種隱蔽性更好、攻擊力更強的平台一躍成為承擔核反擊重任的中堅,英國也確定了以海基為主、空基為輔的核威懾體系。
“勝利者”更多的是扮演加油機的角色“勝利者”更多的是扮演加油機的角色
雄踞不列顛天空的V級轟炸機逐漸淪為尷尬的配角,儘管它們被賦予發起空中核打擊的職責,但更多的是在執行常規性質的任務。其中,“勇士”最早獲得了參加實戰的機會。在1956年英法為奪回蘇伊士運河控制權而對埃及採取軍事行動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英國出動49架次“勇士”用普通炸彈轟炸了埃及的多個機場。此後,有兩個中隊的“勇士”被改裝成空中加油機,可支持其它V級轟炸機執行不間斷的遠程飛行任務,另有兩個“勇士”中隊分別改為電子對抗和照相偵察用途。但由於頻繁進行低空飛行加劇了機體疲勞程度,“勇士”轟炸機接連出現安全問題,而維修保養又代價高昂,被迫從1965年1月起全面停飛。
“勇士”過於短命使得英國空中力量出現了不小的缺口,英國空軍只得讓“勝利者”來填補。同樣是不適應低空飛行的強度要求,最終有多達55架“勝利者”被改裝為空中加油機,8架改成偵察機,直到1982年的馬島戰爭和1991年的海灣戰爭時還在使用,提供作戰支援服務,1993年底才全部退役。而“火神”的大三角翼結構較為堅固,因此大多得以保留轟炸能力,但也以常規戰術轟炸為主,有5架“火神”在馬島戰爭時執行過遠程空襲任務。此外,也有9架“火神”被改作偵察用途,6架被改裝為加油機,不過到1984年也全都黯然退場了。
在冷戰期間,英國奉行“最低限度核威懾”的政策,這既是自身實力所限,也是因其與美國的特殊關係而決定的。既要承擔北約防務重任,又要維護自己的海外利益,核力量與常規力量並舉使得英國不堪重負,1970年代末國內甚至激起了單方面放棄核武器的呼聲。當戰略核潛艇基本上可以滿足需要後,還要維持一定數量且性能一般的專用核轟炸機就顯得多餘了。而“閃電”空地核飛彈和TSR.2超音速攻擊機等項目的中途夭折,更凸顯出英國在發展空基核力量上受制於人與力不從心的窘境。V級轟炸機在執行常規作戰任務時並沒有多少突出表現,改裝成加油機和偵察機也只是權宜之計,有更好的替代者出現時自然難逃謝幕的命運。
“火神”獨特的大三角翼布局“火神”獨特的大三角翼布局
冷戰結束後,核大戰的陰影漸漸消退,西方的經濟形勢卻不容樂觀,削減核武庫成為現實的選擇。1998年最後一批戰術核炸彈退役後,英國就完全放棄了從空中投射核武器的能力。即使最近在伊朗和朝鮮核危機持續緊張之際,英國政府也只強調要保持和更新潛射核武器應對可能的威脅。今後,人們只有通過航空博物館或航空展來重溫英國戰略轟炸機曾經的輝煌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