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脈學診法圖》是近代張子英編著的一部診法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4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部脈學診法圖
- 作者:張子英
- 類別:診法類中醫著作
- 創作年代:近代
- 成書時間:1947年
《三部脈學診法圖》是近代張子英編著的一部診法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47年。
《三部脈學診法圖》是近代張子英編著的一部診法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47年。內容簡介為八幅攝影圖片。其中六幅為作者以古代三部脈法為病人診脈的照片,一幅為作者像片,一幅為全身脈穴圖。末附有八圖的註解。版本信息現存版本見於《脈...
診法。三部診法是診察頸人迎、手寸口、足跌陽三個部位的脈象變化以推測病情的一種方法。這種診法由漢代張仲景所倡導,又主要見於仲景之《傷寒雜病論》,故後世常稱為仲景三部診脈法。概念 診察頸人迎、手寸口、足跌陽三個部位的脈象變化以推測病情的一種方法。解讀 《內經》遍診法問世後,《難經》將診脈部位...
診斷術語。①一種全身遍診法。②寸口脈診法。解讀 1、語出《素問·三部九候論》。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如果哪部的脈出現獨大、獨小、獨遲、獨數,即表示該經的髒氣有寒熱虛實的變化。2、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
上面已經提到:古代脈法是遍診法,《素問》三部九候論。所謂“三部”系指全身上中下三停,“九候”系指三停各分三處,共為九處。《難經·十八難》則謂“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有疾也;尺為下部...
三部脈學實驗錄 三部脈學實驗錄,診法類。王欽錄。成書於1947年。為《脈學叢書》之一。本書為張子英及其弟子運用三部脈診的理論與方法診治病人的臨證醫案集。凡十五則醫案,每案均有三部脈診法的運用、分析及方治。
脈學秘旨這本書多以歌賦表述。【簡介】診法類。不分卷。不著撰者。成書年代不詳。所載脈學內容,包括二部脈所主症、外因傳變脈法、內因淺深脈法、脈訣賦、二十八脈名目、診候六脈入式圖、三部九候圖、脈狀並主病詩、各脈主病、相類詩、脈訣四言舉要、十二經歌、三部脈所主雜病、傷寒賦、傷寒脈賦、統一...
脈學脈訣 《脈學脈訣》是清代李自求輯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約成書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不分卷。本書系《李自求抄醫書四種》之一。內容簡介 首以七言韻語分述臨床二十八種病脈的體狀、相類脈、主病,再以四言韻語描述兩手寸口脈三部所屬臟腑及臟腑病變反映的脈象及主病。版本信息 現存清光緒二十年抄本。
診法類。繆允中等撰。成書於1947年。為《脈學叢書》之一。內容簡介 本書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一批中醫學者研究三部脈診的論義彙編。收錄《診脈為找尋病根之線索》(繆允中)、《針灸與三部脈法》(繆允中)、《讀三部脈學有感而論動脈》(張拱端)、《十二經穴之科學序言》(繆允中)、《脈學之研究》(陶植民)、《慟...
漢醫三部脈法議程 《漢醫三部脈法議程》是姚心源撰寫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41年。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脈法研究結合近代物理學知識所撰之心得。書中議論歷代醫家,尤其是對李瀕湖脈學研究提出不同見解。版本信息 現存稿本,藏於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脈學舉要》是近代孫純一撰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刊於1935年。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診法》、《部分》、《脈象》、《鉤玄》四部分。《診法》言診脈布指法及各種手法;《部分》言三部九候及脈之原理;《脈象》言仲師敘脈象大略及脈學歌訣;《鉤玄》摘錄古人對脈學之精論。末附《產科診斷新法》。全書論述脈學...
三部脈學講詞 《三部脈學講詞》是194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姚心源。內容簡介 診法類。姚心源著。成書於1947年。為《脈學叢書》之一種。本書為姚氏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在滬、蘇兩地醫界演講會上的講稿記錄。主旨在探索中國脈學之源,推崇古代三部診脈法。講稿中穿插西醫名詞術語,以闡釋中醫脈學。
三部脈學試卷 診法類。廖振民等編。成書於1947年。為《脈學叢書》之一。本試卷由六道關於三部脈學的問答題組成,由張子英弟子廖振民等四人分別作答,答題均以張氏三部脈學理論為依據。
太素脈要敘 太素脈要卷之上 太素原統 五行篇 運氣篇 形氣生成篇 五臟六腑之位 五臟六腑之官 五臟之候 五臟之竅 五臟所主 五臟所養 水谷化精神圖 臟腑配經絡圖 五行配臟腑圖 經絡配四時圖 三部九候圖 脈論 脈訣 診法 二十四脈所屬五行 男子尺脈常弱圖 女子尺脈常盛圖 四時平脈應天運圖 四季順脈 十二...
有關脈學理論及診脈方法的專論,就有《玉版論要》、《脈要精微論》、《平人氣象論》、《玉機真髒論》、《三部九候論》、《論疾診尺》等篇,內容涉及脈診方法、時間、部位及脈學的生理、病理變化等許多方面,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的脈學水平。關於診脈的部位和方法,記有“十二經診法”、“三部九候遍診法”...
②三部脈診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加上足少陰 (太溪穴)以候腎的。③寸口診法。即診察腕後橈動脈所在部位,遍診法和三部脈診法已很少採用,只在危急的病證和兩手無脈時才診察人迎、趺陽、太溪,以確定胃腎之氣的存亡。要有效地治療疾病,首先必...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複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
切脈,也叫脈診,創始人扁鵲,是中國最早創用的診斷技術。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診法,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等。後世則以寸口診法為主,並從脈的位置、次數、性狀、形式等,分為多種,前人有二十四脈(《脈經》)、二十七脈(《瀕湖脈訣》)、二十八脈(《診家正眼》)、三十脈(《診家樞要》)、...
寸口脈中寸關尺三部脈,是以兩手的橈骨莖突處定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以便三指按切,這是後世醫家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在中國古代,看病切脈,並不單在兩手,據 《黃帝內經》 記載,診脈有全身遍診法,在臨床套用上,給醫家和患者帶來諸多不便。自《內經》出後,醫家開始將古代流傳下來的各種脈法,進行...
②三部脈診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加上足少陰 (太溪穴)以候腎的。③寸口診法。即診察腕後橈動脈所在部位 。遍診法和三部脈診法已很少採用,只在危急的病證和兩手無脈時才診察人迎、趺陽、太溪,以確定胃腎之氣的存亡。1.時間:診脈的時間最...
寸口脈中寸關尺三部脈,是以兩手的橈骨莖突處定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以便三指按切,這是後世醫家常用的一種方法。但在中國古代,看病切脈,並不單在兩手,據 《黃帝內經》 記載,診脈有全身遍診法,在臨床套用上,給醫家和患者帶來諸多不便。自《內經》出後,醫家開始將古代流傳下來的各種脈法,進行...
《脈理圖》是清代佚名編寫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內容簡介 本書撮錄歷代醫籍有關脈學的理論,加以闡發,並附圖注。首述左右兩手脈所屬臟腑部位,次述七表脈、八里脈、九道脈及七怪不治脈之形狀主病,並編二十四脈訣。另敘持脈手法,診脈三要(舉、尋、按),區分反關脈、無脈候...
《脈經圖注》是清代佚名編寫的一本診法類著作,刊於清光緒二 十七年(1901)。內容簡介 該書附圖論說脈診,包括脈之名義、 脈之部點陣圖說、寸口人迎,人迎氣口、關格脈證、三 部九候、表里臟腑、表里虛實、在經在腑、陽結陰結、 脈有常變、平人氣象、五臟平脈病脈、三陽三陰脈 象、營衛脈象、三焦脈證、六...
脈象的取捨(脈症順逆與從舍) 把脈到底把的是什麼 脈象生成的原因 中醫脈診部位的探究 “寸口”分為三個部分來分別診察 脈診分步詳解 正常脈象——胃、神、根 脈象的生理變異 第二章 體會先賢——《瀕湖脈學——四言訣》擇要與註解 經脈與脈氣 部位與診法 五臟平脈 諸脈...
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疾,煩躁(則病也。如戰汗,汗出脈靜,熱退身涼,為病退向愈,若脈急疾,煩躁)為病進危候。(三)診脈的部位診脈的部位,有遍診法,三部診法和寸口診法。遍診法見於《素問·三部九候論》,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三部診法見於漢代張仲景所...
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注意事項 時間 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因為清晨時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境都比較...
(2)三部診法:三部診法首見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即診人迎、寸口、趺陽三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去趺陽,加太溪脈,以候腎氣者。(3)寸口診法: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其位置在腕後高骨(橈骨莖突)內側橈動脈所在部位。寸口診法,始見於《內經》,詳於《難經》,推廣於...
《醫家脈法》是清代佚名編寫的一本診法類中醫著作,約成書於清末。內容簡介 該書專門彙輯脈診歌訣。內收脈賦,七表脈候歌,八里脈候歌,九道脈候,傷寒六經正病,新著《四言脈訣》,佛點頭脈法,七表脈歌,八里脈訣,九道脈,浮、沉、遲、數、滑、澀、大、緩脈類見主病歌,浮沉遲數四脈歌,四脈總言...
二、言脈者由扁鵲 三、脈學的基礎——《內經》四、 《難經》的脈法 五、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六、張仲景的脈法 七、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八、近代脈學 第二章 脈象形成的原理和脈診的臨床意義 一、脈象形成的原理 二、脈診的臨床意義 第三章 脈診的方法與部位 一、遍診法 二、三部診法 三、...
《脈訣圖證參》是清代鐘石頑輯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成書於清宣統二年(1910)。系《石室叢抄醫書十七種》之一。內容簡介 首錄王叔和《脈訣》、李時珍《頻湖脈學》,並為之圖注。以圖文解說闡明脈象及其主病,繪有十六怪脈圖、小兒面部圖、小兒虎口三關脈圖、四時用脈圖、陰陽八節用圖、三焦圖、十二經臟腑...
《脈訣階梯選要》是清代邵柏輯著的一本診法類中醫文獻,不分卷,成書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內容簡介 本書為脈學專書,內容有《內經分配三部臟腑脈法》、《寸關大義》、《診法》、《脈象辨》、《七絕脈法》等,書後附《四言脈訣歌》。全書論脈,引經據典,參證諸家,簡明扼要,便於記誦,尤適宜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