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九候診法

診斷術語。①一種全身遍診法。②寸口脈診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部九候診法
  •  出處:《素問·三部九候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1、語出《素問·三部九候論》。是古代最早的一種全身遍診法。把人體頭部、上肢、下肢分成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三處的動脈,在這些部位診脈,如果哪部的脈出現獨大、獨小、獨遲、獨數,即表示該經的髒氣有寒熱虛實的變化。
2、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各以輕、中、重的指力相應分為浮、中、沉三候,共為九候。以橈骨莖突為標記,其稍向內方的部位稱為“關”(又稱關脈),以橈骨莖突至腕橫紋橈側端的部位稱為“寸”(又稱寸脈),從橈骨莖突至其後(肘端)7分處為“尺”(又稱尺脈)。切診時,在皮膚為浮取,又叫“舉”;然後中等度用力,在肌肉為中取,名為“尋”;再重用力,在筋骨為沉取,又叫“按”。這樣寸、關、尺三部,每部又分為浮、中、沉三候,稱為三部九候。

中醫套用

一、三部九候遍診法臨床套用
辨證論治,是中醫診療的至高原則,診脈準確,辨證才不致誤,所以掌握正確的診斷方法,才能很好地為臨床服務。
1、九候相應為常
《內經》云:“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九候之不同部位可反映不同臟腑的病變,然而九候之脈並非孤立的,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常情況下,九候是上中下三部相應的,說明人體健康無病。
2、九候不應為病
九候間出現不協調的脈象則為疾病的徵兆。如任何一脈出現與他候不相應的脈象,說明該候相應的臟腑發生了病變。古人認為三部九候中一候脈象與他候不協調為輕,二候與其它候不協調為病重,三候與其它候不協調為病勢危篤,若三部九候俱不協調為死候。
3、形脈不應為病
形指形體,脈指九候之脈,通常形體與脈象是相應的。形壯則脈盛,形瘦則脈弱。若形體與脈象不相應,則為病態。如形體壯盛而脈細弱,伴以少氣不足以息之狀;或形體瘦弱而脈洪,伴胸中氣滿滯塞,皆為病情危重之象。若九候雖調,但形壞肉脫,亦為脾腎氣絕之危象。
4、脈象異常主病
正常脈象一息四至到五至不大不小,從容緩和而節律一致,且柔和有力。若脈來流利為輕,脈來遲澀為重,脈不往來則病死。其具體的套用有以下幾方面:
(1)反映臟腑病變
(2)分經診脈,以脈證病:機體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主要是臟腑經脈氣血。生理反常便是病理,故百病都是離不開臟腑氣血的反常。經脈通內達外,診察經脈的變化,能知臟腑氣血的病變。
(3)分辨寒熱
臨床上可用遍診法分辨寒熱。九候之脈俱弦細沉絕,為陰氣盛;若脈見躁急盛數,為陽氣盛。
(4)判斷病情輕重
脈來參差不調為病脈;若脈此上彼下,左右上下不應者,為病重。若脈來至數不清,且上下左右不協調,多為死候;中部脈候獨弱,且與他候不相應,為中氣絕;中部脈時快時慢,為正氣衰敗;若脈來代鉤者,乃絡脈受邪,病在體表;脈小弱以澀者,謂之久病;脈滑而病者,謂之新病。遍診法中的脈象,尚有靜躁之分。在判斷熱病傳變時,也可以根據靜噪來判斷。獨取寸口脈的“關”,是指掌
後高骨;而遍診法的“關”,泛指所有關節或諸經之間的關界。熱病的皮脈動躁,因熱勢的加重,常以原穴為起點,向前後左右擴展。如溫病初起,病在手少陽,則陽池至外關一線的皮脈動躁,由微而甚,漸次透過腕關節而向指尖發展;溫邪由三焦上犯於肺,則皮脈躁動,由少陽而陽明而太陰。這種皮、脈躁動的擴展和越經,概稱過關。躁動過關,則代表熱勢加重。據此可斷定熱勢進退的真象。
(5)預判生死
《素問·大奇篇》云:“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者瘖,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脈至而搏,血衄身熱者死。……脈至浮合,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經氣予不足也,微見九十日死;……脈至如湧泉,浮鼓肌中,太陽氣予不足也,少氣味,韭英而死……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以上一段,詳述了脈動異常的多種死象。
此外,熱病的傳變,由衛分氣分而入營分血分,是由外而內的發展過程;診手六脈的脈動,也是由三陽經脈的躁動而漸見三陰經脈由變大而動躁。就是說,若熱病由三陽經脈動躁發展到三陰經脈也俱動而躁,已是熱入血分,水不濟火,必見舌裂及唇齒枯槁,病危將死之候。
(6)胃神根之辨
與獨取寸口脈法不同。胃足陽明脈上的沖陽、氣沖、虛里、人迎、頭維等,都可作為診斷有無胃氣的依據。尤其是虛里,為胃之大絡,大絡脈絕,胃氣必敗絕無疑。而遍診法中的無根之脈,一方面指足部沖陽脈絕,另一方面也是指手太陰尺脈,然而這裡的尺脈,不是指寸口診法的尺部,而是指上肢肘窩的尺澤。故《素問》有“尺澤絕,死不治”的記載。遍診辨脈之有神無神,也與獨取寸口法不同,它是根據心藏神,心者手少陰之脈也。故診手少陰之神門有脈無脈,作為有神無神的依據。
(7)診雜病
遍診法在雜病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如診婦人手少陰神門脈,滑數者為有妊,澀小則白帶崩漏之候。
二、三部九候寸口診法臨床意義
1、判斷病位病性
小腸配左寸,膽配左關,膀胱配左尺,大腸配右寸,胃配右關,三焦配右尺,寸口脈分候臟腑的原理,對臨床判斷病位具有重要意義,後世醫家在大量臨床經驗的基礎上亦有自己的見解,如張頑後認為,夏脈緩,見於左寸,包絡之火自旺也,或見於右寸,火乘金位也。脾脈緩,諸脈皆緩而關部獨盛,中宮顯熱也,諸部皆緩,寸口獨滑,膈上有痰也……腎脈石,若諸脈不石者,水氣凌心之象。右關獨石者,沉寒傷胃之象也。《傷寒論》則提出了六經病證的主證和主脈對應關係。六經為病,除厥陰病脈無定體外各有其相應的主病之脈,“太陽之為病,脈浮”邪犯半表半里之少陽“脈弦細”,陽明脈大,病至太陰其脈“浮而緩”、少陰病、“脈微細”。此外,脈之浮沉遲數還可用於判定病位之在表在里在腑在髒,《傷寒論》曰“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府,遲為在藏”。至於疾病的性質不外寒熱虛實,而遲脈、緊脈多主寒證,數脈滑脈多主熱證,虛、弱、細、微之類的脈象常提示正氣不足的虛證,實洪弦長之類的脈象多提示邪氣亢盛的實證,。
2、指導治療
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在進一步明確了寸關尺的部位及其所候臟腑之後,於卷二著重闡述了六部脈位主病的臨床套用。《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及《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脈》篇均以六部脈位的脈象變化為依據,對臟腑的虛實寒熱證治作了詳細闡述。
3、預後
平脈的特點是有胃氣,有神、有根,無論何種脈象只要有力之中不失柔和,和緩之中不失有力,節律整齊,尺部應指,就是有胃,神、根的表現,脈象正常或雖患病,精氣未敗,生機猶存,預後尚好,故診察脈象的動態變化,對於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有一定的臨床價值。此外脈症順逆也對判斷預後有一定意義,如脈症相應提示邪雖盛而正亦強或正氣不足邪氣己衰,容易治療,預後較好。若脈症相反說明邪盛正衰,邪易內陷治療困難預後不良。
遍身診法雖然現今己基本不用,但是其中包含的很多診脈遠離依然值得今人借鑑。例如一些寸口診法不能完全鑑別的病症,可以利用遍身診法輔助診斷。然而現在中醫界對其的關注過少,使其不能發揮它應有的潛在價值。而三部九候寸口診法一直沿用至今,對其的研究也是百家爭鳴,不但在內外婦兒各科雜病上有所進展,而且在客觀化研究上也是有所突破。將來對於脈診客觀性的研究更需進一步完善,才能使我們對脈診的理解更進一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