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法。三部診法是診察頸人迎、手寸口、足跌陽三個部位的脈象變化以推測病情的一種方法。這種診法由漢代張仲景所倡導,又主要見於仲景之《傷寒雜病論》,故後世常稱為仲景三部診脈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部診法
- 出處:《傷寒雜病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診察頸人迎、手寸口、足跌陽三個部位的脈象變化以推測病情的一種方法。
解讀
《內經》遍診法問世後,《難經》將診脈部位廣泛的三部九侯法完全分配於寸口,以寸口診法取代了遍診法,致當時獨取寸口法頗為盛行。而張仲景既十分重視寸口診法的意義。又主張三部診法合參。如《傷寒雜病論·序》云:“觀今之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抨擊了當時醫生診脈時的草率作風,強調了人迎、寸口、跌陽三部合參的重要,進一步闡發了《內經》、《難經》的診脈方法。
三部,指人迎(頸側動脈)、寸口(橈動脈)、跌陽(足背動脈)三個診脈部位而言。其中以人迎、跌陽候胃氣的變化,主要用於寸口無脈及病人危重之時;而寸口脈則主要侯十二經及臟腑之氣的變化,尤多用於全身性疾病的診斷。正如《全生指迷方·卷一》所說:“診脈之法,其要有三:一曰人迎,在結喉兩旁,取之應指而動,此部法天也。二曰三部,謂寸關尺也。手腕上側有骨稍高,曰高骨。先么中指按骨,謂之關,前指為寸部,後指為尺部。尺寸以分陰陽,陽降陰升,通度由關以出入,故謂之關,此部法人。三曰跌陽,在足面系鞋之所,按之應指而動者是也,此部法地。三者皆氣之出入要會,所以能決吉凶死生。凡三處大小遲速相應齊等,則為無病之人。故曰:人迎、跌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未知生死,以三者為決死生之要也。”
中醫套用
三部診法的臨床意義
一、人迎脈:《靈樞·寒熱病》曰:“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人迎脈位於結喉兩旁一寸五分處,為陽明胃脈,主要以其候察在外的六腑病變,所謂“人迎主外”。正常情況下,春夏季節人迎脈微大於寸口脈,是陽氣旺盛的表現。若人迎脈大一倍於寸口,是病在足少陽經,大一倍且躁疾的,病在手少陽經,若人迎脈比寸口大兩倍,病在足太陽經,大兩倍而躁疾的,病在手太陽經;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病在足陽明經,大三倍而躁疾為病在手陽明經。人迎脈盛,為陽熱內盛;人迎脈虛小,為陽虛內寒;人迎脈緊,為痛痹;脈代為忽痛忽止、時輕時重的病症。人迎主表,若脈盛而緊者,主傷於寒邪為病;若人迎出現大、緊而浮的脈象,主陽邪盛而病進,病位在表。人迎脈沉而滑,為病情逐日減輕。人迎脈滑盛而浮,為病邪漸盛,病位在表。若人迎、寸口之脈浮沉大小相等,說明陰陽平和,為疾病即將痊癒。若人迎脈比寸口大四倍,大而且數,名曰“溢陽”,是陽熱盛極之危侯。若人迎脈反小於寸口脈,多見陽經之虛證。人迎與寸口脈象,都大三倍以上,稱“陰陽俱溢”,為血脈閉塞,脈氣不行,五臟內傷所致。若人迎與寸口脈象,都大四倍以上,稱為“關格”,為陰陽二氣盛極;陰陽隔絕不交之危候。
二、趺陽脈:趺陽脈從容和緩,是脾胃無病的表現,所謂“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為胃氣虛弱,多見胃虛氣逆之氣噎症;跌陽脈浮而澀,或見於脾氣虛弱之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谷不化的胃反病;或見於胃強脾弱之大便秘結、小便反數的脾約病。趺陽脈浮而數,為胃火熾盛,而成消谷善飢、尿多便乾之消渴病。跌陽脈浮而芤,為中氣虛衰,營衛化源不足之象,常表現形體消瘦、肌膚甲錯等症。趺陽脈浮而滑,為胃中實熱。趺陽脈浮而緊,為脾胃氣虛、寒邪凝滯所致,多見腹滿、腸鳴、腹絞痛等症。趺陽脈浮大,為氣實血虛。趺陽脈數,為胃中有熱。趺陽脈緊而數,為“熱流膀胱、身體盡黃”之谷疸。趺陽脈沉而數,為脾胃實熱;沉而緊為寒邪甚。趺陽脈微而緊,為胃氣虛寒,若趺陽脈微弦,為脾胃虛寒、厥陰氣逆之證,常見腹滿、大便難等表現。趺陽脈大而緊,為中虛寒盛之下利,是正虛邪實之象。趺陽脈滑而緊,滑為飲食在胃而谷氣實,緊為寒氣在脾而邪氣盛。趺陽脈伏,為脾胃虛弱,常見水腫、便溏等症狀;脈伏而澀,為胃氣不降,脾氣不行,水谷不化之吐逆、飲食不入之症。趺陽脈不見,為脾胃升降失常,營衛生化無源之象。若陰寒內盛之下利、手足厥冷、無脈(無寸口脈)等症,診其趺陽脈大於少陰脈者為順症,說明胃氣尚存。
三、寸口脈:
1、浮脈
脈象:輕取即得,重按稍減,但不中空。《脈訣》載:“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診家三味》亦說:“按之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流利。”
主病:(1)主表證: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的表虛。(2)主里虛:癆瘵陰虛,陽氣虛。
2、洪脈
脈象:脈體闊大,輕取即得,來盛去衰,狀如波濤洶湧。《瀕湖脈學》說:“指下極大,來盛去衰,來大去長。”
主病:主陽熱亢盛證。多見於外感熱病極期階段,症見壯熱、煩渴、瘡瘍、舌紅苔黃等證,其脈來多有力。
3、芤脈
脈象:浮大而軟,按之中空,如按蔥管。《脈學刊誤》說:“芤草名,其葉類蔥,中心空虛。”《脈經》載:“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主病:主失血,傷陰。常見於大出血或暴吐暴瀉亡津液之後。
4、革脈
脈象:浮大搏指,外堅中空,如按鼓皮。即浮取弦急,按
之則表堅里虛,如以指按鼓皮之感。
主病:亡血,失精,半產,崩漏。
5、濡脈(即軟脈)
脈象:浮細而軟,輕取即得,重按不顯,如絮浮水。
主病:虛證;濕邪為病。
6、散脈
脈象:渙散不收,浮而無根,至數不清。張潞《張氏醫通》說:“舉之浮散,按之則無,來去不明,漫無根蒂。”《瀕湖脈學》喻為“揚花散漫飛”之象。
主病:元氣渙散。為陽虛不斂,氣血耗散,臟腑精氣衰竭,特別是腎氣將絕的危證。孕婦見散脈,則有墮胎之虞。
7、沉脈
脈象:輕取不應,重按始得。《脈經》載:“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脈訣刊誤》指出:“輕手於皮膚間不可得,徐按至肌肉中部間應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脈也。”說明沉脈是在肌肉的中部應指,至筋骨有力。
主病:主里證。(1)沉而有力為里實證,多因水、寒、積滯所致。常見於下痢、浮腫、嘔吐、停食積熱、氣滯等證。(2)沉而無力為里虛證,多因陽氣衰微,無力統運營氣於外,或亡陰失血等原因所致。
8、伏脈
脈象:脈位深伏,內貼筋骨,重手推按始得。《脈訣》說:“近於筋骨,深深在下,沉極為伏。”說明伏脈重按著骨始得。
主病:(1)伏而有力為實邪內閉、痛極:可見於熱閉、寒閉、氣閉、痰濕阻滯等證。劇烈疼痛,亦見伏脈。(2)伏而無力為陽虛之厥證:多見於心陽虛衰或吐瀉太過,氣隨液脫之陽氣虛弱證。
9、牢脈
脈象:脈位極深,深伏筋骨,堅牢不移,實大弦長。《脈說》云:“沉而有力,勁而不移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說明牢居沉位,其形大長,其勢堅強。
主病:實邪內閉證。如寒邪、症瘕、積聚、中風、痙厥等。
10、遲脈
脈象:一息三至,來去遲慢。即一息不足四至(成人每分鐘在60次以下者)均可稱為遲脈。《脈經》載:“呼吸三至,來去極遲。”
主病:(1)寒證:遲而有力為寒實證,如冷痛、寒濕、症瘕等證。遲而無力為虛寒證,多為陽氣不足,如心陽、脾陽虛弱之證。
(2)邪熱內結:如傷寒陽明,燥熱內結證,但其脈必遲而有力。
11、緩脈
脈象:一息四至,來去和緩。《診家樞要》說:“緩,不緊也,往來舒緩。”
主病:(1)緩脈多為平人之脈,其象從容和緩,浮沉適中。(2)若脈緩而無力,多主濕病及脾胃氣虛,但亦應參照所兼之脈,方可判定。
12、澀脈
脈象:往來艱澀,細而遲鈍,如雨沾沙或輕刀刮竹。戴啟宗說:“脈來蹇滯,細而遲,不能流利圓滑者,澀也。”
主病:澀脈主病有虛實之分。(1)澀而有力;多見於氣滯、血瘀,或痰、食等證。(2)澀而無力:多見於氣血不足或傷精、失血等證。
13、結脈
脈象:脈來緩慢,時而一止,止無定數,少頃復來。《脈經》載:“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
主病:結脈主病有虛實之分。(1)結而有力:主陰盛氣結、痰凝、血瘀、食積、症瘕積聚之證。(2)結而無力:主心陽不足,氣血虛弱之證。
14、代脈
脈象:脈來遲緩,止有定數,不能自還,良久復動。《脈經》載:“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說明代脈是脈搏歇止時間較長,停久方來。
主病:(1)髒氣衰微,尤以脾氣衰微,心腎陽虛為多見。(2)風證、痛證、驚恐、跌仆等。
如妊娠見代脈,不作病論。
15、數脈
脈象:來去急促,一息六至(成人每分鐘脈動約90次以上),《瀕湖脈學》載: “一息六至,脈流薄疾。”
主病:(1)主熱證:數而有力為實熱,數而無力為虛熱。(2)主陰寒內盛、虛陽外浮:脈多數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此為陰盛格陽之真寒假熱證。
小兒為稚陽之體,一息六至,脈雖數,不能作病脈。
16、促脈
脈象:脈來急數,時而一止,止無定數。《脈經》載:“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主病:(1)主陽熱濁盛、血瘀、痰食、氣逆等證。(2)主虛脫證:多見於久病陰液消亡,真元衰憊。
17、疾脈
脈象:脈來急疾,一息七至以上。《診家正眼》云:“疾為急疾,數之至極,七至八至,脈流薄疾。”
主病:主陽極陰竭、元氣將脫。多見於熱性病的極期,或陰虛癆瘵,陰陽將竭之證。
18、動脈
脈象:脈來滑數,脈形如豆,厥厥動搖。李中梓說:“動之為義,以厥厥動搖,急數有力得名也。”《傷寒論》載:“若脈數見於關上,上下無頭無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主病:見於驚恐及痛證。
19、虛脈
脈象:舉之無力,按之空虛,遲大而軟。《脈經》載:“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主病:主虛證。凡陰陽氣血臟腑諸虛皆可見此脈。亦主傷暑。
20、細脈(小脈)
脈象:細直如線,應指明顯。因脈形細小,亦名小脈。
主病:(1)主諸虛證:如失血、亡精、吐瀉過度、久病陰竭陽衰等,皆可見此脈。(2)主濕證:多見於陽氣虛損,濕邪侵凝腰腎。
此外,冬季脈體稍細,不作病脈。若熱病神昏脈細,為脈症不相應,多屬逆候。
21、弱脈
脈象:極軟而沉細,舉之無有,沉取乃得,重按欲絕。《脈理求真》說:“沉細軟弱,舉之無有,按之乃得。”
主病:里虛諸證,氣血虧虛,陰陽俱衰,尤以陽氣虛衰證多見。
22、微脈
脈象:極細而軟,輕取模糊,重按全無,似有似無。《脈經》說:“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
主病:主諸虛勞損,陽氣虛衰,氣血大虛之證。
23、短脈
脈象:首尾俱短,不能滿部。何夢瑤說:“不足三指之部位為短。”
主病:短脈主病有虛實之分,短而無力為氣虛;短而有力為氣壅,或痰食積滯。
24、實脈
脈象:脈大且長,堅實有力,舉按皆然。實脈是各種有力的脈象的總稱。《瀕湖脈學》說:“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幅幅然。”
主病:主實證。如陽熱內盛之三焦火熾,高熱譫語,腑實便堅,食滯,癰瘍等。如久病體衰,反見實脈,為脈症不符,此真陽外越之象,但久按、重按則感空泛無力,無根底。常人亦可見實脈,為正氣充盛之徵。
25、弦脈
脈象:端直而長,按之如弓弦狀,挺然指下《瀕湖脈學》說:“弦脈,端直而長,如張弓弦,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從中直過,挺然指下。”
主病:(1)主肝膽疾病、痛、瘧疾、痰飲。如肝膽疏泄失積諸證,懸飲等。(2)主虛勞、胃氣衰敗。多見於土敗木賊,其脈弦而細勁,如循刀刃,多全無胃氣。
26、緊脈
脈象:脈來繃急,左右彈手,如牽繩轉索之狀。
主病:主寒證、痛證。多見於陰寒實邪所引起的各種實寒證。
27、滑脈
脈象: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盤走珠。《脈經》說:“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
主病:主痰飲、食積、實熱等證。婦人脈滑而經斷為有孕;臨產見脈滑疾為離經;平人脈滑而和緩,為營衛充實之佳兆。
28、長脈
脈象:首尾端直,超過本部,如循長竿。《診家正眼》說:“長脈迢迢,首尾具端,直上直下,如循長竿。”因其脈來長直,超過寸關尺三部,因名長脈。
主病:主邪氣有餘之證。如肝陽亢盛,陽盛內熱等,但脈必硬滿勁急。此外,平人亦見長脈,但多和緩柔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