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出自《論語·子罕》。意思是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出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出處:《論語·子罕
  • 含義:軍隊統帥可改變,人的志向不能變
  • 詞性:成語
基本解釋,解釋,出處,拼音,讀解,“奪”的解讀,相關作品,故三軍可奪氣,譯文,注釋,出處,

基本解釋

解釋

三軍:軍隊的通稱,古制,12500人為一軍;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漢;奪:改變,換;志:(某人的)志氣。
指普通人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有志氣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形容一個人志氣的重要。

出處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拼音

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讀解

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出,秦王派人去離間趙王和廉頗,趙王中計,派趙括代替廉頗,導致大敗。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嚴顏寧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
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是要有堅定的志向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非常困難的。

“奪”的解讀

從“三軍可奪帥也”的“奪”說起
孔子: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孔子: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論語·子罕篇第九》中有,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許多人認為,這裡的“奪”就是“被奪走”,王力《古代漢語》的注釋就是:“三軍人數雖多,如果軍心不齊,它的主將也會被人奪走。”主將能被人奪走,志向也能被人奪走,這都不好理解,是說不通的。
其實,這裡的“奪”並不是奪走,而是“改變”的意思。“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
同樣的話還有人說過,那就是軍事家孫子,《孫子·軍爭》中說:“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氣是不可能被奪走的,心也是不可以奪走的。
《呂氏春秋·誠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意思是石頭的堅硬怎能“奪走”?丹砂的顏色怎能奪走?這兩個“奪”,全是“改變”的意思。
李密《陳情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意思是說舅舅改變了母親不再嫁之志。
《論語·泰伯第八》:“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臨大節而不可奪”,就是臨大節而不可變。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史記·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的“奪”,也有人解釋成“奪走”、“搶奪”。但是,一個堂堂的大夫,直接就從“與之同列”、“王甚任之”的左徒屈原手中搶奪楚懷王指令寫的“憲令”草稿,顯然是不符合其身份地位的;不要說國家重臣,即使是兩個小吏,也不會直接動手明搶。屈原草擬的是“憲令”——國家基本法,這種東西也搶得的嗎?草稿未定不是金幣,誰搶到手就是誰的;而且即使真的把草稿搶走了,又能怎樣呢?
聯繫屈原寫的憲令尚是“草稿未定”,還沒有確定下來,應該是上官大夫想要趁稿子未定時更改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條文。“屈平不與”,是屈原沒有同意。屈原不同意更改憲令,上官大夫也沒有辦法,就背後到楚王那說屈原的壞話。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就是上官大夫得知屈原起草憲令,想要更改。
《資治通鑑》卷208:(706年)太平公主與僧寺爭碾磑,雍州司戶李元紘判歸僧寺。竇從一大懼,亟命元紘改判。元紘大署判後曰:「南山可移,此判無動!」從一不能奪。——前文已經說了兩次“竇從一要求改判”“李元紘堅決不動”,,那最後的“從一不能奪”當然也是不能改變的意思。

相關作品

故三軍可奪氣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代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此治變者也。

譯文

對於敵方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可使喪失其士氣,對於敵方的將帥,可以動搖他的決心,可使其喪失鬥志。所以,敵人早朝初至,其氣必盛;陳兵至中午,則人力睏倦而氣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歸,其氣益衰。善於用兵的人,敵之氣銳則避之,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起猛攻。這就是正確運用士氣的原則。用治理嚴整的我軍來對付軍政混亂的敵軍,用我鎮定平穩的軍心來對付軍心躁動的敵人。這是掌握並運用軍心的方法。以我就近進入戰場而待長途奔襲之敵;以我從容穩定對倉促疲勞之敵;以我飽食之師對飢餓之敵。這是懂得並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敵人之力。不要去迎擊旗幟整齊、部伍統一的軍隊,不要去攻擊陣容整肅、士氣飽滿的軍隊,這是懂得戰場上的隨機應變。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注釋

奪氣:挫傷士氣。
奪心:動搖將軍的決心。
氣銳:氣盛。
氣歸:氣竭。歸,止息、衰竭。
邀:這裡指“迎擊、截擊”的意思。
正正:整齊。
治力:掌握軍隊的戰鬥力。力,指戰鬥力。
治變者:掌握機動應變的方法。變,指機變。
三軍:軍隊。古制,一軍為12500人。
匹夫:男子漢,普通人,男子漢。

出處

選自《孫子·軍爭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