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日記》是有“最後的儒家”之稱的梁漱溟先生現存全部日記(近80萬字)的彙編,並附數十張首次公開的珍貴私家歷史照片。
“最後的儒家”50年實錄獨白,新舊中國半世紀國運縮影。
基本介紹
- 書名:梁漱溟日記
- 作者:梁漱溟
- ISBN:978-7-208-11134-9
- 頁數:910頁
- 定價:108.00元
-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9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165*242
- 插圖:彩色43幅
- 字數:829千字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作品目錄,作者簡介,專業評論,
基本信息
在與最高領袖發生“雅量之爭”那年,即1953年的最後一天,梁漱溟以這樣的文字為當天的日記收尾:“你這一輩子作過什麼好事?”
梁漱溟自早年起即有記日記的習慣,但因各種原因迭有散失,比如20歲前後傾心出世閉門研讀佛典時期的《楞嚴精舍日記》,在抗戰時期留存於北京故居,被人當廢品賣掉了;“文革”抄家更是致使6年的日記全部丟失,4年日記嚴重殘損。不過即便如此,劫後餘生的日記仍有近80萬字,始於1932年,終於1981年,前後跨越50年。2014年8月,這些日記經重新校勘,首次以全本單行的形式由世紀文景出版。
梁漱溟的日記為個人備忘之用,詳細記錄了數十年的個人行止,因其原始、真實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1950年代初,著者暫居於頤和園,常與三五友人聚談,爬山、划船次數之多連著者家人都極為驚訝;為撰寫書稿,著者多次前往北京圖書館查閱資料,常於凌晨早起寫稿,除夕、春節節日亦筆耕不輟;晚年為與衰老作鬥爭,“力行不搭車之決定”,外出多賴步行,每日堅持練太極拳;諸如此類生活細節,在日記中都有記錄。梁漱溟被後人冠以“最後的儒家”“現代新儒家三聖之一”等桂冠,而他本人則說其前生是個和尚。在著者日記中常有茹素、抄寫佛經、閉關習靜的記載;“文革”抄家後著者被罰掃街,歸後寫下偈語“一聲佛號觀世音,聲聲喚醒自家心……”,夫人陳樹棻去世後,連續數日為之誦《地藏經》,日記的記載可證著者確有佛徒之一面。
“獨立思考,表里如一”不僅是梁漱溟的自我評判,也為後人所公認,其率真無偽、反躬自省之誠在日記中多有表露。梁漱溟多次公開表示負有“為往聖繼絕學”的歷史使命,在日記中也常見這樣的自我期許:“我於當前中國建國問題及世界文化轉變問題,自覺有其責任,更無第二人代得”,“對於此一時代我所負的任務或使命(即作中西之間或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之間作思想學術的橋樑)尤為一生心事所在”,“念及余所負歷史使命之重大”,“又念東方古人(佛法、儒學)所明不為今人所曉,有能以曉之者,今日非我乎?自解放以來,國事已上軌道,我無所用其力,而時會恰好安排我用其力於此一任務,豈可玩忽?”為此,著者不時勉勵自己“以如此菲材,值如此運會,不可免地有其艱難險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要當目不旁視,心不旁用,好好負起歷史使命而行”;日記中時見梁漱溟所作的自我反省:“浮誇不實,多所等待,……與可憐的世俗蠢人無異”,“自欺自昧,騙人騙己。……終日在自己所謂責任(其實是意氣承當)及一些世俗趣味上混日子”,“夜醒後思年來俗念盈胸,沒出息到家”,“我一生得力在處處‘有自己’,然而今日最大病痛亦正在脫不掉個人主義,‘不能沒有自己’”,“有人糾正,思之不能釋然,小氣極矣”。由此可以理解,著者甘冒生命危險,堅持巡視抗戰敵後游擊區八個月之久;在常被稱為荒廢了特殊歲月中,卻撰就了《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傳世之作;遭全國性大批判,而能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此類所謂傳奇,於梁漱溟自身而言,不過是其踐履篤實的生活常態。
梁漱溟日記也是20世紀中國諸多重大事件的見證。1939年,梁漱溟深入華北敵後游擊區,親見民眾生活之苦,及國共兩黨的摩擦日劇,萌生組織調停兩黨衝突共同抗敵的組織,這在日記中有清晰的記錄。新中國成立後的土地改革、過渡時期總路線、“文革”抄家批鬥、紅衛兵遊行、“外調”、“批林批孔”、新憲法的討論等等,著者多曾親歷或有見聞,有的甚至是事件的中心人物,日記中對此或詳或略或直接或間接都有述及。為便於讀者了解日記的背景,編者特意撰寫了提要與解說性質的文字若干,並附有同年國內或國際大事舉例,刊於當年日記之前;編者修訂及增補的600餘條注釋,及新編制的近2000條主要人名索引,使書稿的閱讀更為便利。值得一提的是,全新單行的《梁漱溟日記》附有數十幅首次公開的梁漱溟私家照片,其中不乏著者早年各地講演“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考察山西村政,1949年迎接北碚解放,1973年參觀毛澤東故居等等珍貴的歷史留影。
內容介紹
《梁漱溟日記》是有“最後的儒家”之稱的梁漱溟先生現存全部日記(近80萬字)的彙編,並附數十張首次公開的珍貴私家歷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記日記的習慣,現存日記始於1932年,終於1981年,歷經“文革”抄家等磨難才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鄉村建設,巡視抗戰敵後,調停國共兩黨爭端,上縉雲山閉關修佛,解放後參觀城鄉新變與土地改革,“文革”抄家受辱,政協學習論辯,常年堅持著述修行等等,長達50年的行止經歷及感受心境,在日記中都有樸實的記錄。本書是梁漱溟日記首次完整單行,編者撰寫了導讀性質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訂及增補註釋600餘條,並編制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條,是深入研究梁漱溟,了解20世紀中國社會與政治變遷的珍貴的實錄。
世紀文景的“梁漱溟作品集”近期還將出版新校勘的兩部梁漱溟代表作,一是著者生前出版的最後一本著作,可視為梁漱溟晚年定論的《東方學術概觀(增訂本)》,一是著者的成名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此外,將增收數百封書信的新版《梁漱溟書信集》也正在編輯中。
作品目錄
編者前言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7年
1938年
——敵後游擊區域行程日誌
1941年
1947年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附:省身錄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6年
1957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主要人名索引
作者簡介
- 立根本土,眼光向下,面朝世界與未來,深研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的原創型思想家
- 為蒼生起,奔走於大地,從實踐來,往實踐中去,篤行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實幹家
- 獨立思考,表里如一,悲天憫人,執守良知,錚錚鐵骨,百年唯一見的知識分子楷模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最具獨立風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會實踐者。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早歲信佛而後歸儒,亦不廢佛;以中學學歷而執教北京大學。壯年辭去教職,長期從事鄉村建設;發起民盟,為調停國共奔走呼號。1949年後屢受批判而始終不屈,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雲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主要作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幼年不學四書五經,而入洋學堂,念《英文初階》《地球韻言》,身後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儒家”“國學大師”
·兩度欲自殺,一度想出家;哀民生疾苦,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積極入世求解中國與人生兩大問題
·24歲以中學學歷登北大講壇,教授印度哲學;7年後,主動辭去教職,投身新教育和鄉村建設
·巡歷抗戰游擊區8個月,敵兵圍堵,飛機轟炸,數次險死還生,始終泰然自若
·發起民主同盟,調查李聞慘案,力促國共和談,奔走8年,被稱之為“中國的甘地”
·與毛澤東幾次通宵長談,激辯中國道路;1953年向最高領袖“要雅量”,成“反面教員”
·只批林不批孔,再遭全國性大批鬥而不改初衷,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文革”抄家,資料全無,仍筆耕不輟;1975年《人心與人生》完稿,前後費時約50年,稱“使命完畢,可以去矣”
專業評論
環顧當今之世,在知識分子中能有幾個人不唯上、唯書、唯經、唯典?他是一個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費孝通
鉤玄決疑,百年盡瘁,以發揚儒學為己任
廷爭面折,一代直聲,為同情農夫而執言
——馮友蘭
我對梁漱溟非常佩服,有骨氣。我佩服的人,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懷。
——季羨林
梁漱溟是現代中國最具特色的學者與知識分子。他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極具風骨;不尚空談,而且能身體力行。
——汪榮祖
在近代中國,只有他一個人保持了儒者的傳統和骨氣。他一生的為人處字,大有孔孟之風;他四處尋求理解和支持,以實現他心目中的為人之道和改進社會之道。
——[美]艾愷
有悲天憫人之懷,一也。忠於理想,碰釘子不退,二也。直,有一句說一句,心口如一,三也。受大而眾之力壓,不低頭,為士林保存一點點元氣,四也。不作歌頌八股,阿諛奉承,以換取絜駕的享受,五也。五項歸一,我覺得,今日,無論是講尊崇個性還是講繼承北大精神,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梁先生,因為他是這方面的拔尖人物。
——張中行
思想與行動,在他的生活里,完全打成一片。他不是書齋里的學者,在思想上卻有超越一般學者的成就;他也不純粹是政治舞台上的角色,只是本諸社會良心,為國內的和平和建設一個新的中國而奮鬥不懈。
——韋政通
梁漱溟與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有創造力的思想家。他們一位是傳統文化的偉大批判者,一位是傳統文化的偉大發揚者。
——林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