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

奪(拼音:duó、duì)是現代漢語常用字,最早字形見於西周金文。“奪”是會意字,字形從“隹”“又”“小”“衣”,意為抓到的鳥從手裡飛走了,指失去、喪失。鳥兒剛飛走時有時會被人立即抓住,因此有奪取、搶奪的含義。現代“奪”主要意思是強取、搶奪,如:強詞奪理。引申指爭取,如:奪冠。也有勝過、壓倒的意思,如:巧奪天工。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奪
  • 外文名:Capture
  • 拼音:duó、duì
  • 注音:ㄉㄨㄛˊ、ㄉㄨㄟˋ 
  • 部首:大
  • 結構:上下結構
  • 筆畫數:6畫
  • 繁體:奪
  • 異體:𠔟、𡙸、敚、𡜎
  • 五筆:DFU
  • 倉頡:KDI
  • 四角碼:40348
  • 統一碼:593A
  • 平水韻:入聲七曷 
  • 鄭碼:GDDS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筆順:一ノ丶一丨㇏
字源解說,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

字源解說

演變流程圖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最早字形見於西周金文。金文(圖1、2)的“奪”字,上半部是只振翅欲飛的鳥(隹),下面是只手(又),還有“小”。表明一隻小鳥從手中飛走了。大有脫手而出的意味。除了上述構件之外,還有“衣”字,因此有資料認為是像手從衣內把小鳥雀奪取過來。
小篆的“奪”字,形有所省變,如省略隹上之“小”為兩點。至戰國時, 《汗簡》所代表的成為後來的主流結構(圖4),即從又、從隹、從隸化的大(是衣與隹上之“小”綜合變化的結果)。秦簡或從《汗簡》,只是大的下部與隹的上部作“共用”,又字上方多出一個飾筆(圖5);或從西周結構,並加以微調,衣的上下兩部分遠遠分離,又作寸(圖3,屬於形義皆近偏旁的更替)。《說文》(圖6)依準《汗簡》厘定為從又、從奞(讀作xùn,把“大”與“隹”兩個構件合併的一個字),這裡點出了大概。許氏所謂“手持隹,失之也”,沒有解釋上面為什麼有一個“大”,與古初造意已有離違。隸變時,主流結構從《說文》,只是“又”作“寸”(圖7-12),非主流結構主要表現為構件“大”的寫法不固定。楷書簡化作“奪”。簡化採取的是“取其輪廓”的方法,始見於明代的官府文書檔案《兵科抄出》。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duó
動詞
〈文言〉喪失;失去。
lose
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剝奪
使失去、削除。
deprive
《論語·憲問》:奪伯氏駢邑三百。
剝奪;褫奪
〈文言〉(文字)遺漏;脫落。
《後漢書·黨錮傳·李膺》: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奪名籍,苟安而已!
訛奪
脫出;衝出。
force one's way
眼淚奪眶而出。
江淹《張黃門協苦雨》詩:燮燮涼葉奪,戾戾颸風舉。
奪門而出
壓倒;勝過。
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
巧奪天工;先聲奪人喧賓奪主
競先取得,爭取到。
win
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
奪冠;奪魁
耀。指光線或光采特盛,使人眼花。
崔豹《古今注·草木》:荊葵似木槿而光色奪目。
奪目
強取;搶。
seize;rob
從歹徒手裡奪過兇器。
《周易·繫辭上》: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掠奪;巧取豪奪
〈文言〉動搖;改變。
《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裁定;決定取捨。
王充《論衡·超定奇》:書疏文義,奪於肝心,非徒博覽者所能造,習熟者所能為也。
定奪
“奪情”的省稱。古代官員遭父母喪,朝廷命其不離職守制,或喪服未滿而召之出仕叫“奪情”,亦簡稱“奪”。
《新唐書·狄光嗣傳》:母喪,奪為太府少卿,固讓。
〈文言〉亂。
《禮記·仲尼燕居》:給奪慈仁。鄭玄註:奪,猶亂也。
duì
名詞
〈文言〉地名。
《禮記·檀弓下》:齊莊公擊莒於奪,杞梁死焉。鄭玄註:隧、奪聲相近,或為兌。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四】【奞部】徒活切(duó)
手持隹,失之也。從又從奞。【譯:奪,手裡持握的鳥失去了。由又、由奞會意。】

說文解字注

手持隹失之也。
註:引伸為凡失去物之偁。凡手中遺落物當作此字,今乃用脫為之,而用奪為爭敚字。相承久矣。脫,消肉臞也。徒活切。鄭康成說禮記曰編簡爛脫。脫音奪。
從又奞。
註:又,手也。持隹而奞,少縱即逝也。徒活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醜集下】【大部】 奪 ·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11
古文:𡙸𡜎。《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徒活切,音𢼠。彊(強)取也。《前漢·食貨志》: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景帝紀》:漁奪百姓。《文中子·王道篇》:輕施者必好奪。
又鐫削祿階亦曰奪。《論語》:奪伯氏駢邑三百。
又狹路也。《禮·檀弓》:齊莊公襲莒於奪。○按《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襲莒,杞殖華還載甲,夜入且於之隧。杜註:且於,莒邑。隧,狹路。鄭元引之證經云:隧奪聲相。近又云:或作兌,據此則奪非地名。敓,古奪字,兌即敓之省文。澔失考,誤音兌,字書因之訓地名,非。
又丘月切,音闕。白居易《桐花詩》:何此巴峽中,桐花開十月。草木堅彊物,所稟固難奪。
又葉僻吉切,音狄。《大度首》:石赤不奪,節士之必。敚或敓原字從攴。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動畫書寫演示動畫
❶“大”寬“寸”窄,“大”罩住“寸”。
❷“大",首筆橫居上居中,撇筆從豎中線左側起筆;捺筆從豎中線起筆,撇、捺舒展,為“寸”留位。
❸“寸”,首筆橫在橫中線下方,」在豎中線,頭部伸入“大”的空位。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聲調四呼韻系韻攝
廣韻
徒活
入十三末
入聲
一等
合口
中原音韻
歌戈開
歌戈
入聲作平聲
開口呼
洪武正韻
杜對
七隊
去聲
徒活
三曷
入聲
分韻撮要
第十三鴛婉怨乙
陽入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