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老碑
- 創作年代:東漢
- 別名:三老諱字忌日記
- 書體:介於篆書與隸書之間
- 規格:高91厘米,寬45厘米
- 現藏地:杭州西泠印社漢三老石室
碑刻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作品評價,歷史傳承,
碑刻內容
左側 | 右側 | |
三老德業赫烈,克命先己,汁稽履仁,難名兮而右九孫。日月虧代,猶元風力射,┘邯及所識祖諱,欽顯後嗣,蓋《春秋》義,言不及尊,翼上也。念高祖至九子未遠,所諱┘不列,言事觸忌,貴所出嚴及蘭潤焉,敬曉末孫,冀副祖德焉。┘ | 第一格 | 三老諱通,字小父,┘庚午忌日。┘祖母失諱,字宗君,┘癸未忌日。┘ |
第二格 | 掾諱忽,字子儀,┘建武十七年歲在辛┘醜四月五日辛卯忌日;┘母諱捐,字謁君,┘建武廿八年歲在壬┘子五月十日甲戌忌日。┘ | |
第三格 | 伯子玄,曰大孫;┘次子但,曰仲城;┘次子紆,曰子淵;┘次子提余,曰伯老;┘次子持侯,曰仲雍;┘次子盆,曰少河;┘ | |
第四格 | 次子邯,曰子南;┘次子士,曰元士;┘次子富,曰少元;┘子女曰元名;┘次女反,曰君明。┘ |
(說明:┘,表示分行;表格內容來源:《秦漢碑述》和《〔光緒〕餘姚縣誌》。)
創作背景
《三老碑》刊刻於東漢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五月十日後不久,是三多膠挨老“通”的孫子中名為“邯”的人所立,以記其祖父、父親的名字及忌日。漢朝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展,社會穩定,百姓安定,對外交流頻繁,國力和經濟較為強盛。自漢武帝劉徹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儒家學說便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陰影里走出,一躍成為朝廷官方學說,並逐漸走向世俗化、經學化、政治化的道路。尊孔尚儒成為治國之策後,“孝”成了國家的政治之本、人的立身之本。統治者以孝治家,以孝治國,以孝治天下。百姓也皆以孝為榮,以孝作為人的道德基線,蒸端船“孝”成了“忠”的代名詞,被看成了治天下的“至德要道”一一百行孝為先。地處華夏東南的餘姚於此期間與中原發生了日益頻繁的交往,中原文化相繼傳入姚江流域,餘姚地區的百姓對儒家思想的虔誠,民風的淳樸,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尚。他們將“忠義孝廉”作為處世治家的基本原則,又將觸諱犯忌作為評介人之道德修養的重要標誌。《三老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出生的。
藝術鑑賞
技法
書法上,《三老碑》的用筆渾古遒勁,如錐畫沙,筆畫較細,勻稱而富變化。不少筆畫有篆書特色,方折中有宛轉,挺拔中有韻味。其捺筆和波磔含蓄,撇與右彎鉤較舒展,如“城”字、“名”字、“及”字等。結體多呈方形,字形大小有變化,各欄中的形態略有不同。由於筆畫纖細,故結體疏朗,放大後更明顯。不少字不求方正,倚斜之中別有意境,如“名”字、“君”字、“少”字等。章法靈活,以格線分為5部分,各部分長排列形式不同,書寫風格略有區別。
作品評價
清代書畫家達受:雅槳鴉再兩淛弟一碑。(《三老碑匯考》)
清代書法家汪士驤:兩浙金石當以此為冠。(《三老碑今昔》)
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東漢弟一碑。(《三老碑匯考》)
清代文學家孫德祖等:浙東存石,此為第一。(《〔光緒〕餘姚縣誌·卷十六·金石上》)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①若《三老通碑》《尊楗閣記》,為建武時碑,則由篆變隸,篆多隸少者。②建武時《三老》《尊楗》《郫縣石刻》,筆法已有漢隸體。(《廣藝舟雙楫·卷二·分變第五》)
近代金石學家李葆恂:此刻書勢屈蟠生動,於諸漢隸中最有筆法可尋。(《中國歷代書法鑑賞大辭典(上冊)》)
近代書法家吳昌碩:介篆隸之間,渾古道厚。(《書汗和愚體流韻——書法起源與演變》)
近代金石學家顧燮光:書體渾穆,如錐畫沙。(《夢碧簃石獄宙婆臘匪頸戰言·卷一·漢三老忌日碑》)
歷史傳承
清代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三老碑》出土於浙江餘姚客星山下,為近村嚴陵塢周世熊所得。清代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天國軍攻陷餘姚,碑被義軍撲地起灶,但碑文未受到大的損傷。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碑輾轉至上海,滬上外商聞之欲出重金收購,事為浙江沈寶昌等獲悉,後經西泠社社首任社長吳昌碩等積極呼籲,募捐集8000金購得碑,並在西泠印社築石室保存。公元1995年5月,國家文物局組織普查全國館藏文物時,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朱家溍率領的專家鑑定小組,會同浙江省文物局專家共同考察了《三老碑》。經朱家溍、許永強、李永芳、楊伯奎等共同鑑定,《三老碑》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公元2020年10月30日,上海圖書館所藏的《三老諱字忌日刻石》清鹹豐最初拓本(有釋達受、汪士驤、褚德彝跋,吳廷康題識,沈曾植觀款)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編號:12885)。
近代金石學家李葆恂:此刻書勢屈蟠生動,於諸漢隸中最有筆法可尋。(《中國歷代書法鑑賞大辭典(上冊)》)
近代書法家吳昌碩:介篆隸之間,渾古道厚。(《書體流韻——書法起源與演變》)
近代金石學家顧燮光:書體渾穆,如錐畫沙。(《夢碧簃石言·卷一·漢三老忌日碑》)
歷史傳承
清代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三老碑》出土於浙江餘姚客星山下,為近村嚴陵塢周世熊所得。清代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天國軍攻陷餘姚,碑被義軍撲地起灶,但碑文未受到大的損傷。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碑輾轉至上海,滬上外商聞之欲出重金收購,事為浙江沈寶昌等獲悉,後經西泠社社首任社長吳昌碩等積極呼籲,募捐集8000金購得碑,並在西泠印社築石室保存。公元1995年5月,國家文物局組織普查全國館藏文物時,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朱家溍率領的專家鑑定小組,會同浙江省文物局專家共同考察了《三老碑》。經朱家溍、許永強、李永芳、楊伯奎等共同鑑定,《三老碑》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公元2020年10月30日,上海圖書館所藏的《三老諱字忌日刻石》清鹹豐最初拓本(有釋達受、汪士驤、褚德彝跋,吳廷康題識,沈曾植觀款)被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編號:12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