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檣,山東
鄒城人。中國
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
楹聯學會會員,山東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楹聯學會理事,山東省第四屆泰山文藝獎評審。山東省“
德藝雙馨”書法家。中國國家畫院精英班成員,北京鳳凰嶺書院書法家。
主要學術專著有《
秦漢刻石選譯》《山東省區域文化通覽·
濟寧卷·
漢碑》等。其中《
秦漢刻石選譯》獲第三屆
泰山文藝獎、2011 年度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等。論文《
漢碑考辨六題》獲山東省第三屆書學討論會優秀論文獎。2011 年起在《
東方藝術·書法》雜誌開設“古碑新考”專欄,2012 年5 月應邀赴香港書譜學院書法院講學。書法作品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各類展覽,並於全國第三屆楹聯書法大展獲獎。
書籍目錄
楊量買山記/ 1
三老諱字忌日記/ 8
開通褒斜道摩崖/ 10
大吉買山地記/ 12
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石券/ 14
賈武仲妻馬姜墓記/ 20
嵩山太室神道石闕銘/ 27
開母廟石闕銘/ 29
嵩山少室石闕銘/ 32
裴岑紀功碑/ 34
景君刻石三種/ 37
乙瑛碑/ 48
李孟初神祠碑/ 51
禮器碑/ 53
《孟孝琚碑》的刻立時間/ 56
鄭固碑/ 59
張景造土牛碑/ 61
蒼頡廟碑/ 63
封龍山頌/ 65
《鮮于璜碑》的兩篇碑文/ 70
劉熊碑/ 73
武氏祠五碑銘/ 77
楊統碑/ 82
張壽碑/ 84
衡方碑/ 86
楊著墓碑/ 88
史晨碑/ 90
《肥致碑》的“萌”字及其它/ 93
許阿瞿畫像石題記/ 97
夏承碑/ 98
“惠安西表”不是《西狹頌》的題目/ 100
郙閣頌/ 102
天井道碑/ 104
楊淮表記/ 107
魯峻碑/ 109
楊震墓碑/ 112婁壽碑/ 116
耿勛碑/ 119
營陵置社碑/ 122
楊君碑/ 125
韓仁銘/ 128
尹宙碑/ 131
趙寬碑/ 134
三公山碑/ 137
校官碑/ 139
魏元丕碑/ 142
白石神君碑/ 144
孔林墓碑五種/ 147
曹全碑/ 152
再談《張遷碑》的真偽/ 156
圉令趙君碑/ 161
司馬芳殘碑/ 163
從《犀浦簿書殘碑》蠡探東漢晚期農戶的經濟狀況/ 166
唐公房碑/ 168
上尊號碑/ 170
受禪表/ 173
天發神讖斷碑/ 179
臨辟雍碑/ 181
羊祜墓誌/ 184
呂望表/ 187
賈充妻郭槐柩記/ 191
徐義墓誌/ 195
左棻墓誌/ 197
劉寶墓誌/ 199
王浚妻華芳墓誌/ 202
謝鯤墓誌/ 205
張鎮墓誌/ 207
溫嶠墓誌/ 210
王丹虎墓誌/ 213
高崧墓誌/ 216
爨寶子碑/ 218
鄧太尉祠碑/ 221
爨龍顏碑/ 224
南朝·齊
劉岱墓誌/ 227
釋法海與母造像記/ 229
南朝·梁
蕭融墓誌/ 232
益州過軍記/ 234
瘞鶴銘/ 236
淨悟浮圖記/ 239
嵩高靈廟碑/ 242
嘎仙洞祝文/ 244
暉福寺碑/ 247
《陶浚墓誌》志疑/ 250
吊比干文/ 256
始平公造像記/ 258
孫秋生等造像記/ 260
李伯欽墓誌/ 263
張整墓誌/ 266
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268
《楊大眼造像記》刻造時間及其它/ 271
石門銘/ 274
鄭文公下碑/ 277
孟敬訓墓誌/ 280
吐谷渾璣墓誌/ 282
刁遵墓誌/ 284
崔敬邕墓誌/ 287
孫寶憘造像記/ 289
高英墓誌/ 291
高道悅墓誌/ 293
元賄墓誌/ 295
司馬昞墓誌/ 297
關於“龍門二十品”/ 299
由張猛龍想到張遷/ 303
馬鳴寺根法師碑/ 306
正光十宮女墓誌/ 308
《賈思伯碑》和《賈思伯志》/ 315
於仙姬墓誌/ 318
崔鴻墓誌/ 321
胡明相墓誌/ 323
元略墓誌/ 327
王誦、王翊墓誌/ 330
普泰元年被屠戮楊氏九人墓誌/ 333
昭玄沙門大統僧令法師墓誌/ 335
崔令姿墓誌/ 338
李憲墓誌/ 341
敬顯儁碑/ 344
封延之墓誌/ 346
李挺及其二妻室墓誌/ 349
崔景播墓誌/ 353
元光基墓誌/ 354
元融妃盧貴蘭墓誌/ 356
堯榮妻趙胡仁墓誌/ 359
朱龍妻任氏墓誌/ 361
元賢墓誌/ 363
報德像碑/ 366
王憐妻趙氏墓誌/ 369
高叡及其崇佛活動/ 371
靜明等修塔造像碑/ 376
高淯墓誌/ 378
雋敬碑/ 380
高百年夫婦墓誌/ 382
鄭述祖重登雲峰山記/ 386
天柱山銘/ 388
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 390
堯峻及其二妻墓誌/ 393
裴良墓誌/ 397
臨淮王像碑/ 399
都邑師道興造像記並治疾方/ 401
華岳廟碑/ 403
宇文顯和墓誌/ 407
張僧妙法師碑/ 409
鄒城鐵山摩崖刻經/ 411
有關“僧安道一”的四個話題/ 417
書籍評價
曾來德評此書
(
曾來德,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書法篆刻院執行院長、院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教育 委員會主任。):
當《杞芳堂讀碑記》這部書稿擺放在我案頭之後,使我不能不產生了一些顧慮:一個搞書法的人,寫這樣一部書,是不是離本專業太遠了些?儘管如此,我還是被這部書稿所吸引,一口氣把它讀完了。讀它,有讀歷史小品般的感染力,又有著讀理論考據文章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感到了極大的閱讀快感。
說讀這部書稿有讀歷史小品般的趣味,因為他涉及了從西漢至隋統一之間六七百年間的許多歷史人物。其中不僅有有名的,對歷史發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也有更多的是不太有名的人。對這些歷史人物事跡的描述,不是如正史的傳記文一樣,寫得四平八穩,呆板乏味,而是結合史傳、碑誌及其他筆記資料,寫得饒有趣味。尤其是因為正史是以男人為中心的,女人都隱身在男人的背後,但卻可以做自己墓誌的主人。本書一個一個地解讀墓誌文,在一些不太重要的歷史人物中,從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女子身上,使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另一面。例如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是歷史名人,她的專斷、愚蠢導致了“八王之亂”,造成了西晉的衰敗和滅亡。她的父親賈充是魏晉大臣,也算個歷史名人,但她的母親郭槐不算歷史名人。本書介紹的《賈充妻郭槐柩記》,是一件一百七十二字的隸書作品,志文很簡單,僅僅記述了郭槐的身世、生卒、葬地等情況,本書作者根據《
晉書》本傳、劉義慶《
世說新語》及劉孝標註引《魏志》等文獻資料,著重記述了她大潑酸醋的幾個小故事,令人噴飯。比起賈南風的母親郭槐來,賈南風的乳母徐義就更微不足道了。《徐義墓誌》記述她本是個逃荒女人,受僱當了賈南風的乳母,賈南風養成了對她的依戀,因此賈受聘為太子妃時,徐義也跟隨入宮。這個精明的老女人,在賈后與楊太后爭權的鬥爭中有功,得到賈的寵遇。六十二歲時晉為才人,七十歲升良人,七十二歲拜美人。享壽七十八歲,死後喪事辦得十分風光,命運的變化真是匪夷所思。從這裡我們又知道,才人、良人、美人等都是宮中女官的稱號,並非七十歲的老女人還能成為皇帝的性伴侶。此文解決了非歷史專業人士的一個千古的誤會。
這本書還有一些無名的女人背後隱藏著許多有名的男人。例如《王浚妻華芳墓誌》中,華芳只是一個活了三十七歲的貴族女人,死在戰亂之中,在歷史上是籍籍無名的。但是她的曾祖父是華歆,是曹魏篡漢時起草那些禪位文書的“一枝筆”,她的公公王沉,又是司馬氏依樣畫葫蘆篡魏過程中的重要人物,他製造政變殺死魏高貴鄉公曹髦,為司馬氏立了大功。華芳是她丈夫王俊的第三位續娶的夫人,王浚第二位續娶的衛氏,出身於河東書法世家,是衛覬的孫女、衛瓘的侄女,這對搞書法的人都是很感興趣的。《墓誌》中提到的這些人,顯然都比墓主華芳的分量重得多。
《報德像碑》記述了一個叫李祖娥的可憐女人,她的命運遭遇可以說是從九天之上摔到九泉之下,就更有傳奇性了。她的丈夫是高歡的第二子高洋,高洋取代東魏稱帝,建立了北齊。因為她是漢人,大臣們認為不宜做鮮卑人的國母,主張廢掉她。但她的丈夫高洋始終鐘情於她,立她為皇后。作為一個女人來說,這時她是幸福的。高洋死後,她的兒子高殷即位,她又成了皇太后。不料僅僅一年,兒子的皇位被高歡第六子高演所奪。她失去地位尚且不說,一年後,高演死去,皇位又落到高歡第九子高湛手中。誰能想到她的九弟不知為何看中了已經徐娘半老的二嫂,以她的二兒子的生命相威脅,迫使她屈從。日久生厭以後又把她打死丟到水中。她在水中又奇蹟般地甦醒,被送到庵中為尼。她居然熬到北齊滅亡、隋朝統一,終於以普通人的身份回到了故鄉。她的一生是北齊一代全部歷史的見證,如有人作長篇歷史小說,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穿針引線的人物。
本書這樣的故事俯拾即是,幾乎每篇墓誌文都有故事,而且是許多故事都是互相關聯的。所涉及到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雖然較多,作者卻能把這些人物和事件敘述得有條不紊,活靈活現。雖以碑誌為單位單篇成章,但毫無零亂雜陳之感。一般年輕讀者讀了,既增加了歷史知識,又滿足了好奇的心理。
我們在學習碑誌書法的時候,總想儘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與這件碑誌有關的信息,而碑誌告訴我們的信息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我們藉助一些文獻資料,來使這些碑誌的信息豐滿起來。這本書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
說這部書稿有文學作品般的感染力,是因為此書以精緻的文學語言敘述情節,刻劃人物。如《賈充妻郭槐柩記》中,敘述郭槐的丈夫賈充,有御賜的西域名香。他在衙署中忽然聞到僚屬韓壽身上有這種特殊的香氣,因此懷疑家人與韓壽有私情,他不動聲色的回家察看,發現了有外人跳過宅院牆的痕跡。最後,終於查出韓壽夜間跳牆進院與他的小女兒韓午偷情的事實。事情到這一步,他竟做了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把女兒配給了韓壽。這就活脫地刻劃了一個老謀深算卻又不失靈活與開明的老官僚的形象。又如《高百年夫婦墓誌》,墓主人高百年是北齊孝昭帝高演的兒子。他的九叔高湛奪了他的皇位,還不肯放過他,把他召到宮中秘密殺害。文中敘述高百年受召進宮時的心理活動,以及被追殺時的哀告、懇求,深刻表現了一個在險惡的政治環境鬥爭中的早慧而又軟弱的貴族少年的性格。作者寫到這些地方,筆端飽蘸著同情。不僅對高百年這對小夫妻,對一切處於弱勢的人物,被胡太后冤殺的北魏宣武帝皇后高英、“正光十宮女”、普泰元年被屠戮的楊氏九人,以及東魏被冤殺的功臣李憲祖孫三代等等,都是很同情的,所以能牽動讀者之心。
作為一種文學門類的雜文的筆法,在本書中也有表現。如曹魏時的《上尊號碑》和《受禪表》是本書中兩個相連的篇目,作者以客觀的、歷史的態度論述曹魏代漢,是歷史上以政變方式改朝換代當中最溫和的一次和社會代價最小的一次,這是歷史評價。至於他們的一些做法,如漢獻帝的三讓、曹丕的兩辭。他們的作秀,仍然以調侃的筆法出之。尤其是所有這些文字材料都出在一個華歆之手,於是也對這個無恥文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不禁想起《世說新語》中,管寧年輕時便看透了華歆,而與他“割席分坐”,可謂有先見之明。又如《張遷碑》和《張猛龍碑》無疑都是古代書法的珍品。本書作者沒有重複以往著錄者的高度評價,卻從另一角度指明二碑都是為活著的地方官歌功頌德的。《張遷碑》還是歌頌的去任官,《張猛龍碑》則乾脆就是歌頌的現任官。本書作者從刻碑周期上指出了它的尷尬之處,分析的絲絲入扣,不由人不信服。其他如劉寶的履歷造假,鄭述祖的著意掩蓋先代不光彩的諡號等,都進行了揭穿和調侃。
作者不但對他認為負面的人和事進行了揶揄,對所欣賞的人和事,凡覺得有趣的,也以玩笑的筆墨來寫,如溫嶠哄著他的姑母,娶了他的小表妹的故事。由於此書具有較強的文學性,讀者受其感染,不能不愛其所愛,恨其所恨,欣賞其所欣賞,鄙薄其所鄙薄。
說這部書稿有理論考據著作的說理性,是說它徵引宏富,說理透闢,對書法、石刻歷史上許多存疑的問題,發表了中肯的意見。在此僅舉一例:《“惠安西表”不是〈 西狹頌〉的題目》,解決了多年來對《西狹頌》題目認定的懸疑。本書作者學養豐富,《萊子侯刻石》是一幢僅三十五字的王莽時期的刻石,為了論證刻石的用途,徵引了《
說文》、《
周禮》、《
大戴禮》、《
禮記》、《
易﹒繫辭》等五種典籍近十條引文,置列“封”字的古義的義項。又為了論證刻石出土地點,徵引了《金石續編》、《鄒縣續志》等書。並在古籍圈定的範圍內一個村莊一個村莊的過濾,確定了大致的方位。作者這樣做的用意,前項徵引為了否定古人一個望文生義的輕率結論,後一項為了否定今人的一個錯誤說法。兩項都是點到為止,沒有提名道姓,可見作者的厚道。
讀完了全部書稿,掩卷深思,覺得以上所述僅是本書的三個主要特點,還未能概括這本書的總的精神,總的屬性。這部書總的來說,還應說是關於書法的專著。這倒不僅指每篇文章都概括指出其書法藝術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通過本書,反映了李檣君學習書法的道路和方法。
我們學習書法,僅僅機械地臨摹是不夠的,還必須認真揣摩作品的創作背景,揣摩古人的思想意識、政治狀況和文化環境,這樣才能加深對所臨作品的理解。這本書提供給我們的,正是許多學習書法的人所缺失的。
陸游在給他兒子傳授寫詩的經驗時寫的一首詩中說,學詩的“工夫在詩外”。他告誡兒子,一個詩人不能就詩論詩,還要具備相關的文化、社會知識修養。所寫作品的好壞高下是由作家的閱歷、見識、悟性、才智、學養、情操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各種藝術門類都不是孤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僅作詩,寫字也要有“字外工夫”,繪畫也要有“畫外工夫”,哪怕彈鋼琴、跳芭蕾,也要有鋼琴、芭蕾外的工夫。李檣君的“字外功夫”是用足了的。古代刻石珍品數不勝數,其書法藝術各盡其妙,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窮畢生精力也臨寫不了幾種,而且換來換去、朝三暮四、淺嘗輒止也不是好的學習方法,不可能遍臨,但儘可能地多讀、多揣摩卻是做得到的。像李檣君這樣,用二三十年時間,孜孜矻矻地遍讀古代石刻,而且讀得這么用心,這樣與歷史、社會文化相結合,對書法藝術的進步自可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難怪他的字寫得那么古雅,那么異於時流!說明他的這一學習方法是有效果的。
民國以前,書法家大多都是些飽學之士。如今,不少人學問成了,字卻沒有學好,這不能不讓我們感到遺憾。也有不少人,字寫得挺好,但學問沒有做好,這無疑也會制約書法家的發展。字好、學問好的書法家在全國並不多見,李檣君應算是一個,難能可貴呀!
王魯湘評此書
李檣先生所著《秦漢刻石選譯》問世之後,僅僅過了兩年多的時間,他的第二部書稿《杞芳堂讀碑記》又已完成。而且這部書稿較之第一部,涉及的範圍更廣泛,知識量更大,也更有可讀性。讀了書稿,對這位年輕的學者型的書家,真應當刮目相看了。
這部《杞芳堂讀碑記》,是作者把二三十年來學習古代碑刻的部分筆記加以整理而成的。內容當然是以書法為依託,但不局限於書法。按照所讀過碑刻的內容、特點,或記敘有關史事,或解析有趣的掌故,或辨正沿襲的謬誤,有時也三言兩語地發一些感慨。例如辯《張遷碑》的非偽,《陶浚墓誌》的不真,“惠安西表”為《西狹頌》的題額而非題目,雲峰山諸刻揭鄭氏三代隱瞞不光彩的諡號,辨“侍廷里父老僤”之“僤”為社會組織,“標異鄉義慈惠石柱”之“義”是建築名稱之簡稱等等。隨處點染,隨處開花,豐富多彩,不拘一格,讀來饒有趣味,毫無學術著作平板、枯澀之感。
讀了這部書稿,深切感到它有以下幾項十分難得的優點。
首先,書稿所涉及的知識面十分廣泛,不僅僅限於一般的文史知識。舉凡對古代漢語言文字的解讀,歷代行政區域的劃分及其沿革,官制、典章制度的變遷等,這些比較專門的知識,都應有一定的了解。看來作者的知識儲備是可以解決此類問題的。如論證“惠安西表”,作者首先從“惠安”及“安西”兩地的地理位置及建置年代,充分論證了“惠安西”三字與地名無關。其次從成語“高插天表”,並引用了《
尚書》及佛教典籍禪宗三祖僧璨《信心銘》,論述了“表”的一個今已不常用的義項,即“外”的意思。由此證明此四字的意思是“給予西方邊徼之地(西表)以惠愛,使之安寧、平安”。說明這是一個題額,而不是《
西狹頌》的題目。這是要有一定功力的。又如對“標異鄉義慈惠石柱”中對“義”的解釋有類於此。
書中碑主、墓誌主中大量歷史人物都與正史對照。碑誌文與史傳記載相同的起到碑、史互證的效果。有差異的起到以碑正史或以史正碑的作用。也有找不到確切證明能確認孰對孰錯的,取兩存的態度。這就要翻閱大量史籍,工作量頗為可觀。所反映的史事雖是片斷的、一鱗半爪的,但所有篇目綜合起來,還是能給一定的歷史時代繪製出一個大致的輪廓來的。如北魏胡靈太后之亂導致了“河陰之難”以及東、西魏的分裂。又如北齊高氏政權的荒淫、亂倫和骨肉殘殺等。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大量佛教的造像記等,過去資料都是只就書法藝術說些空話,極少涉及內容。此書敢於直面其內容,觸及大量佛教知識。不但觸及佛教的一般常識,如無常、報應、六道輪迴、三世佛及其挾侍、戒定慧對治貪嗔痴的“三學”等等,還深入經藏,論述了高深的佛教哲理。如從認識論的角度對佛教般若宗(空宗)和唯識宗(有宗)的理論特點進行論述和對比。說明作者對佛學不是一般意義的了解,而是有較深厚的佛學理論功底。這在年輕的書法界中是十分罕見的。
其次,書稿中反映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懷。對這一問題在此只說兩點。第一是對有關古代經濟史資料,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狀態的資料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如《楊量買山記》、《萊子侯刻石》、《大吉買山地記》、《侍廷里父老僤買田石券》、《張景造土牛碑》、《犀浦簿書殘碑》等,或反映當時土地所有權制度的變遷,或反映農戶的經濟情況和賦稅負擔的情況。又如反映交通情況的,從“開通褒斜道”到《石門銘》,對這些石刻,作者記述的往往不是它們的書法、石刻藝術價值而是經濟情況。第二點,對弱勢者給予了深刻的關懷和同情。如對《普泰元年被屠戮楊氏九人墓誌》中楊氏所遭的滅門之禍,《李憲墓誌》中李氏的三代蒙冤,《正光十宮女墓誌》中這些終生被奴役的可憐女子。書中看似客觀的記述,其實作者的同情溢於言表。尤其是《高百年夫婦墓誌》 ,對這一對無辜的小夫妻的慘遭屠害,作了血淚的控訴。這一切都反映了作者的正義感和對弱者同情的態度。
本書稿的第三個優點,是使用的語言是一種典雅、平正的白話書面語。不事雕琢,娓娓道來卻又極富表現力。有時在平淡的敘述中表現出了“寓褒貶,別善惡”的“春秋筆法”。又有時露出一種幽默、調侃的筆法。限於篇幅在此就不多舉例了。這都說明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是很強的,深得古人筆記題材寫作的神髓。有許多篇章的結尾處用文言句式的感嘆句作結。如“則於學術上之信口開河,不獨今人為然也”!“議論詳備,可正擅改者之妄矣”!“讀書人仍是趨之若鶩,何也”?適可而止地流露出一些情緒,不但不給人以文白夾雜的不諧和之感,反而使文章更雅致,更搖曳多姿。結合卷首《杞芳堂記》極像晚明小品風格的文言文來看,作者也是頗有一些寫作文言文的功夫的。
我在這篇序文的開頭,把本書作者定位為“學者型的書家”。按常理來說,這話有些畫蛇添足。因為書家都應當是學者,不是學者的書寫者只能算得是寫字匠。但事實上,由於近代以來文化斷層的出現,書家中的學者已如鳳毛麟角。李檣先生勤奮好學,他走的路子無疑是正確的。希望他順著這條路子走下去,目前還正在年富力強,今後還會有更加輝煌的學術成果問世的。
伍 燈評此書
(伍燈法師,原名
張培元,中華國學總會創始人,香港
書譜出版社第三任社長,
香港書譜學院院長,漢字 書法研究會主席。):
古德碑帖,韞諸人心,毫楮之間,無跡可尋。蓋其溯本清原,經史相一;故而時空不二,自足閒適。落筆乃彰,思飄雲物之外也。是以,百年未竟,各自千秋;垂範於今,與時俱進。
曷似當世之尤,欲附風雅,飢腸如琴者。嗚呼,遣墨成形,心性遁影。或為逐利,或為追名。一夜偽功,逡點巡劃;千里走穴,硯淺毫腥。陋峕強作古兮,媚權慢聖;目非以為是兮,積穢為城。
奈何?不知有漢,遑論魏晉。承天意不拘小節,絕法乳難緒大統。世事洞明,易如探囊反掌;人情練達,難在固本培元。永樂公云:“書法者,心法也。”不修本具之明,何來清朗;除非博覽其故,怎除固僵。
三年之前,貧僧之次古邾。仰首四山之間,隨處高士,洵洵然,一城君子雅範,不由歡欣而撫掌!噫,春風起於“杞芳堂”。
堂主使君李檣公,鄒城故郡達人也。秉性淡雅,胸次鬱勃,善養浩然之氣,夙負豪傑之資。俯仰塵世,標幟文壇;口吐蓮花,嶧山奇葩。
使君善書,尤以正體之隸名世,中和信直,無心偏戾,迥異時人。蓋其篤志為學,深得孟子“良知”之說、《
大學》“親民”之旨,反身諸道,沛然其自得乎?
觀其積學之作《杞芳堂讀碑記》,浩博淵邃,清明精切。舉凡兩漢、魏、晉、南北朝之石刻,含碑文、墓誌、造像記,大體統涉;尤於文字、人物、典章、制度、民俗、倫理等,隨機縷析,多見性者也;或以石正史,或以史正石焉。
所謂“佛度有緣”。即使碩儒,雖克盡其能,未必人皆首肯;但喜明公,其焚膏繼晷,必遺識者口碑。蓋,使君著書,非博名聞,聊盡學者格物之本份耳。
誠如杞梓、芳蘭者,縱懐曠世之奇香矣,實本無所求也。嗟乎,不古名筆,難排成住壞空之律;使君雅懐,永葆元亨利貞之心。
欣悉,《杞芳堂讀碑記》不日刻梓,庶傳四方,而垂來世。祈願有志者但領其心,心心相印。則,使君之學之道不亡,後仁之悅之來有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