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背景,過程,影響,
背景
清初,蒙古分漠西、漠北、漠南三大部分,漠南蒙古早於清軍入駐中原之前已歸順清廷,漠北喀爾喀蒙古在康熙時也已成為清朝的“藩屬”,只有漠西蒙古一直動盪不安。當時遊牧於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的漠西蒙古也稱為“衛拉特”或額魯特蒙古,分為四部,即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其中準噶爾部遊牧於伊犁河流域 ;和碩特部遊牧於烏魯木齊一帶 ;杜爾伯特部遊牧於額爾齊斯河上游 ;土爾扈特部遊牧於塔爾巴哈台地方。在這四部之中,準噶爾部最為強大,後土爾扈特與準噶爾部有隙而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一帶,原來杜爾伯特部的屬部輝特部則頂替土爾扈特成為衛拉特四部之一。在普寧寺兩通碑文中記載道:“乾隆二十年五月,平定準噶爾……曰綽羅斯,曰杜爾伯特,曰輝特,曰和碩特”。 綽羅斯即準噶爾部,當時的準噶爾部首領為爭四部總汗之位,大搞分裂割據,從而也嚴重威脅到清中央政權,故康熙皇帝曾三次征討其首領噶爾丹,並取得了重大勝利。然而其後準噶爾部首領依舊搞分裂割據,至雍正、乾隆時期這種局面依然未解決。
過程
在乾隆十年(1745 年),準噶爾首領噶爾丹策零死後,其內部互相殘殺,諸子爭奪汗位,直至乾隆十八年(1753 年),達瓦齊奪取了政權。之後,達瓦齊更加瘋狂的侵擾其他各部,尤其對當時在其奪權過程中持觀望態度的杜爾伯特部下手,進行了強烈報復。
乾隆十八年(1753年)夏,三策凌因不滿達瓦齊的統治,毅然率領本部三千餘戶一萬多人投歸清王朝。遷徙之後到達烏里雅蘇台。當乾隆皇帝獲悉杜爾伯特部的訊息後,表彰他們維護統一的愛國行動,乾隆皇帝立即調撥牛羊、糧食幫助他們安頓生活, 又為他們編旗設盟。任命策凌、策凌烏巴什為正副盟長。並於乾隆十九年(1754 年)5月,在避暑山莊的澹泊敬誠殿接見了杜爾伯特部的策凌、策凌烏巴什、策凌孟克(史稱“三策凌”)。當時清帝駐蹕山莊時,澹泊敬誠殿已成為清帝接見王公貴族、少數民族首領等重大政治活動場所,在此接見“三策凌”,可見乾隆對杜爾伯特部的重視。乾隆皇帝在接見的同時冊封策凌為親王、策凌烏巴什為郡王、策凌孟克為貝勒,之後在萬樹園共賜宴八次,並進行了觀火戲、觀立馬技等。
乾隆為了紀念這件重大政治活動,命西洋畫家郎士寧繪製了《乾隆在萬樹園接見蒙古杜爾伯特部三策凌圖》。
影響
三策凌歸清,使乾隆更加了解了準噶爾部與其他各部的關係,為日後平定達瓦齊勢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增強了西北各族上層貴族對清政府的向心力。
杜爾伯特部三策凌的歸附促使乾隆帝下決心武力完成統一。史料記載:三策凌歸附在乾隆十八年冬,乾隆十九年為經理西陲之始,乾隆二十一年春出兵,乾隆十九年、二十年是出兵決策作出的關鍵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