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筆遺產是由福建東山老縣委書記谷文昌所留下來的精神財富,第一筆是艱苦奮鬥帶來“綠色奇蹟”,第二筆是敢於擔當贏得“兩岸機遇”,第三筆是榜樣力量造就“東山現象”,谷文昌的精神是紅色的,事業是綠色的。它是我們最具特色的黨員幹部教育資源。福建在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專門安排全省縣委書記到東山重溫谷文昌精神,中共漳州市委也再次專門發文,要求黨員幹部把谷文昌精神“融入血液、化作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筆遺產
- 第一筆:艱苦奮鬥帶來“綠色奇蹟”
- 第二筆:敢於擔當贏得“兩岸機遇”
- 第三筆:榜樣力量造就“東山現象”
一位老縣委書記留下的三筆遺產
一位老縣委書記,離開書記崗位60年後,民眾還經常念起他的好,清明節形成“先祭谷公,再祭祖宗”的習俗。
記者在福建東山採訪發現,老縣委書記谷文昌是一位活在民眾心中、從未離開的人。他留下的三筆精神遺產,在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之際,在福建部分幹部民眾中引起熱議。
“谷文昌的精神是紅色的,事業是綠色的。它是我們最具特色的黨員幹部教育資源。”漳州市委書記陳家東說,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谷文昌在東山縣工作14年,期間擔任縣委書記10年,帶領全縣幹部民眾奮力拚搏,留下了極具鮮明時代感和強大生命力的精神遺產。
第一筆是艱苦奮鬥帶來“綠色奇蹟”。如今,漫步東山海邊,天藍沙白,木麻黃樹在風中翻出層層綠色波濤。縣委書記黃水木說,從老書記谷文昌開始,幾代人艱苦奮鬥把東山從風沙荒島變成國家級生態示範縣。谷文昌紀念館裡的老物件記錄著東山過去的苦難:當年,全島194平方公里僅有147畝林地,風、沙、旱、澇害得民不聊生。谷文昌帶領全縣幹部民眾通過種植耐鹽鹼的木麻黃樹,十幾年如一日,實現了千百年來東山人夢寐以求的“綠色奇蹟”。
漳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吳玉輝說,我是東山人,每次看到一排排木麻黃就想到谷文昌。那個時代沒有生態文明的提法,但他和其後歷任領導班子對生態有獨特的理解,正是他們的高度自覺和成功實踐徹底改變了東山的命運。東山從民眾食不果腹到成為生態旅遊島,正是“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經典案例。
第二筆是敢於擔當贏得“兩岸機遇”。走進東山縣“寡婦村”展覽館,往日悲情猶在眼前:1950年,國民黨從島上抓走4700多名壯丁赴台。壯丁姻親遍及全島,“反革命家屬”問題敏感而棘手。但在谷文昌的努力下,中共東山縣委邁出勇敢一步:把“敵偽家屬”改成“兵災家屬”,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平等相待,困難戶予以照顧。
“一項德政,十萬民心。”“寡婦村”展覽館原館長黃鎮國說,“兵災家屬”在1953年東山保衛戰中發揮重要作用。上世紀80年代兩岸正式交流後,昔日“老兵”紛紛回鄉,他們及其家屬後代對黨和政府滿懷感激。
“這一切或許不是谷文昌他們作決策時能夠料想得到的,卻是他們這代共產黨人實事求是、敢於擔當贏得主動的必然結果。”東山縣委原宣傳部副部長黃石麟說,東山島地處東海與南海交匯處,是閩東南地區最靠近台灣的島嶼。東山已成為台胞投資大陸的一大密集區,未來東山縣將進一步發揮對台戰略作用。
第三筆是榜樣力量造就“東山現象”。走進東山縣赤山林場,谷文昌雕像前是四個大字“綠色豐碑”。撥開石碑前的鮮花,可以看到一座石雕小香爐,上面刻著朱紅色的兩個字“谷公”,右下角是四個字“人民敬仰”。記者在這裡偶遇兩位古稀老人陳志英和陳加權。他們告訴記者,自己是附近農民,有空就來祭拜“谷書記”,最想對“谷書記”道聲“謝謝”,“這也是全縣20多萬人民的心聲。”
在昔日“乞丐村”山口村,“80後”村民陳學敏告訴記者,因為谷文昌,94歲的奶奶何賽玉當年結束了“乞丐婆”生涯,一家人養鮑魚一年收入數十萬元。奶奶經常說起谷文昌,自己也不時帶孩子到谷文昌公園,“我家世代都不會忘記谷公的恩情”。
“在東山的14年裡,谷文昌大部分時間騎著一輛舊腳踏車跑基層。”原縣委辦通訊員朱財茂回憶說,全縣四五百位生產隊長、將近60個自然村的生產能手,谷書記都能叫出名字來;他是河南人,但很快學會說聽講閩南話。
谷文昌的榜樣力量造就了特殊的“東山現象”。東山縣第13任縣委書記楊瓊說,谷文昌是新中國成立後第3任東山縣委書記,在他之後的歷任書記,基本上都得到百姓認可。原因一是谷文昌形象深入民心,民眾經常拿谷文昌比照後任領導,對幹部形成外在壓力。二是繼任者都習慣用谷文昌的口碑鞭策自己,形成內在動力。
福建在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專門安排全省縣委書記到東山重溫谷文昌精神,中共漳州市委也再次專門發文,要求黨員幹部把谷文昌精神“融入血液、化作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