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三皇姑傳說》的二則公案
一、鳳凰山皇姑修道 楊堅被明升暗降到湖北隨州任刺史不久,便邀請三妹“大悲法師”也來到隨州。
一日,楊堅和妹子泛舟河上。兩人船行至下游離州城四十餘里的地方,妹妹抬頭向西看去,見一高峰立於群巒之間,時值初雨之後,但見高峰之上,有七色彩虹、薄霧漿趨拳似的輕紗般繚繞其間,仿佛出現一座城郭。兄妹倆就船泊西岸,問道鄉人,鄉人答:那裡是鳳凰山,過去聖人住的地方。妹妹就提議上山一游。
兄妹二人循著山道在山間繞行,漸至峰前,妹妹說,既要去見菩薩,我當重新沐浴,以示我之敬仰。妹妹就著一泓溪水和一塊上平下方的石台,清淨身口意,當地百姓見了如睹仙使,此地梳妝檯的名字就從此流傳後世。妹妹的個性和哥哥楊堅一樣外柔內剛,妹妹如此醉心於佛,頗讓楊堅擔憂,不知為何,楊堅就有了與妹妹生離芝催影滲死別的傷感,後悔父母不該讓妹妹自幼學佛,更後悔不該帶她來下游泛舟。
果然那日,兄妹倆上山以後,妹妹眼前仿佛出現一片金碧輝煌、霞光紫蔚的殿廓,嘆道:好一個佛國!而楊堅見到的只是幾間人去屋空的殘破廟宇。妹妹對哥哥說,你沒看見,菩薩在向我招手么?哥哥我要在此修行了,請勿阻止。楊堅深信,自己深信佛法,妹妹也深入佛門,將匪定殃淋來一定有大成就,必能利益千千萬萬黎民百姓。見妹妹如此,楊堅只好再興土木,在此山峰,如妹妹所願建起一座山上城郭。從此楊堅的妹妹入寺修行,法號大悲,再未回到京都,更因皇姑駐錫此山,如山落鳳凰,鳳凰山的名字也由此沿襲至今,大悲神尼在鳳凰山創立大悲宗壇,修煉蓮華部、金剛部等本尊法、陣法,大悲神尼曾從智仙法師那兒聽說“燃燈佛成道曾受釋迦拜,釋迦文佛之法與震旦古佛燃燈一脈相承”,故修燃燈古佛本尊法果與燃燈古佛相應,得到古佛授記“宇文為助緣、火祖贈府焰化紅蓮”,才知道河圖洛書是燃燈古佛為啟發後世眾生之心智,才留在黃河和洛水兩個神獸。
楊堅在隨州任刺史兩年,後被招回京,臨行時贈給妹妹佛牙舍利一枚,自己不在妹妹身邊祈求佛祖保佑妹妹,並言他日如有大事,還請法師出山以救黎庶云云,大悲法師欣然應允。回京後一直閒賦在家。後以“受禪”為名,廢周靜帝而自立,即為隋文帝。因忌諱隨走旁,遂去“走”作隋,以為國號。
開皇元年秋,三皇姑離開鳳凰山,過譙郡經一日來到梁郡黃河邊,時黃河泛濫,災民饑寒困苦不堪,又瘟疫流行,三皇姑修奏章快馬到東都洛遙糠茅陽,稟報皇兄,楊堅即差人傳旨,命三皇姑大悲法師為欽差,督地方官員開倉賑濟災民,救黎庶於水火。三皇姑大悲法師一邊放糧施粥,一邊大施湯藥為災民治療瘟疫,至臘月初八,瘟疫制止,災民得以活命,皇姑隨在離黃河南60里許的糧食庫駐錫地就地建寺,寺名開基,仁壽二年皇帝賜給一枚骨舍利,命僧順送至開基寺內立塔供奉,舍利未到宋州前,寺內一古井,水赤色且鹹苦不能飲,舍利到後,井水忽然變白,味變甜蜜。那未經指定建塔的地方,亦隨之放出赤光和白光,照在寺內通明,遂指定為建塔基地。建塔至第七天早上,天上忽然下起白色的花來,如雪般的紛紛滿空,似花形而非花質。舍利下塔時,有白鶴9隻,飛翔塔上,直到舍利函下後,白鶴始飛去。界內無石,別處三石合而成函,基至盤石,二浪井夾之。後世以訛傳訛,謬傳寺名為“開寂”,實為大謬矣,後世人以塔中有舍利的緣故,隨稱此寺為“塔中寺”。
塔中寺舍利塔經戰亂和黃河決口的沖淤,早已埋於地下,但佛牙舍利經48代大悲宗壇弟子捨身保護,一直沒有失落,第47代師叔祖太忍法師圓寂前在界溝大悲宗壇興佛寺(現名“興隆寺”,寺在文革改為國小)親自把佛牙舍利傳給第48代師叔真文法師,真文法師雖歷經文革,被迫還俗,但是一直沒有娶妻只有一位義女,為保護一顆佛牙的秘密直到圓寂,在界溝鎮杜莊大隊當了幾十年的不穿僧服的和尚,其戒德感天動地,待機緣成熟希望廣大巴駝捆居士們能在其墳前立一通主婚小小的石碑,紀念這位“無名的英雄”。
災民為感皇姑救命之恩,在每年臘八喝臘八粥以紀念三皇姑大悲法師活命之恩,因大悲法師精通佛門五大技能(又叫五大明學,即聲言、工巧、因、內、醫方明學),特別是醫學在治療大範圍瘟疫中大顯神威,百姓尊稱大悲法師為“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並上萬民表請皇帝表彰三皇姑的濟世之恩,隋文帝敕封三皇姑為“大悲濟世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護衛三皇姑的五位“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官名)”和三皇姑在大災之年散盡私財、家產救濟災民,並且在治理黃河決口中英勇殉職,千萬災民因而保住性命,隋文帝同時敕封五位“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為“加民部尚書總領天下財庫五路賜財福德正神”,並在寺旁建“財神宮”奉祀五位財神。塔中寺財神宮是國內外五路財神信仰的開基祖廟,台灣以及東南亞各地財神廟都是由此分出去的。套句世俗人的說法,台灣以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財神廟都是「XX銀行○○分行」,而塔中寺「財神宮」就是財神爺的「中央銀行」總行啦。因農曆正月初五廟成,災民進廟祭祀,正月初五塔中寺五路財神廟會成為傳統節日。
二、火焰化紅蓮一一一三皇姑女身成佛 “三皇姑六普如,想勸楊廣沒勸住,楊廣楊廣你真孬,放火把恁嫲嫲燒(豫東口語,嫲嫲即姑媽的意思)。”在豫東民間一千多年來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據有關專家考證,童謠中六普如應為“普六茹”之誤,這要說起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楊堅的祖籍在華陰(今屬陝西),父親楊忠是北周的開國功臣之一,封隋國公,改楊為鮮卑姓普六茹,到隋朝建立後才改回漢姓。
隋文帝楊堅有三個妹妹,小妹妹普六茹氏幼隨智仙神尼出家。法名:大悲,大隋仁壽二年二月初二,三皇姑奉旨在梁郡孝烈將軍祠北70里許的牧馬集北4里開基寺興建舍利塔,文帝御賜半幅鑾駕和盤龍金棍一根給三皇姑普六茹,盤龍金棍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山門外立下轎下馬石,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三皇姑曾預言:棍在國運興,棍亡氣數盡。
仁壽二年歲次壬戍四月戊申朔八日乙卯正午舍利入函,隋文帝曾下旨勒石:“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敬白十方一切三寶,弟子蒙三寶福佑,為蒼生君父,思與民遮,共建菩提,今故分布舍利,諸州供養,欲使共修善業,同登妙果,仍為弟子,法界幽顯,三塗八難,懺悔行道。奉請十方常住三寶,願起慈悲,受弟子等請,降赴道場,證明弟子,為諸眾生,發露懺悔。”
隋煬帝楊廣用金香爐砸死父親楊堅,又逼死他的母親獨孤氏,昏庸無道,欺嫂奸妹淫宮闈亂了綱常,窮兵黷武民不聊生,天理難容。為了下揚州觀瓊花,在洛陽造巨型龍舟,楊廣帶著后妃、大臣,順隋唐大運河乘龍舟經河南、淮北下揚州,他們坐在船上,下鋪黍稷,讓五百美女赤著身子,手牽彩繩,倒拉旱船,緩步纖拉前行。當楊廣和后妃們高興的時候,割斷一根繩子,摔得美女仰面朝天,惹得他們陣陣狂笑。傳說這幫人馬拉著旱船,由宋州向東南開來,到菜籽開花的時候,拉到菜(蔡)道口,又拉了幾個月,到麥子熟了才拉到三叉河道,眾百姓怕淫威,放下鐮刀忙造橋,歸德府才有這芒種橋。從芒種橋繼續東行,在穀子熟的季節,才來到一個休息地,這個休息地就被稱為“谷熟”。
龍舟走走停停,一直拉到第二年麥子黃了。這天來到一個村莊,楊廣見到農民都喝麥仁湯,甚覺稀奇,不知是何佳肴,忙令御廚也熬了碗嘗嘗。這個平時吃膩了山珍海味的皇帝,對麥仁湯很感興趣,讚不絕口。從此,這個窮鄉僻壤,就被命名為“麥仁店村”。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正好趕上大悲法師閉關三年三月零三天,出關後聞聽侄兒楊廣聽信宇文父子讒言,肆意塗炭生靈,持盤龍棍向南走40里攔住龍舟,要見楊廣勸楊廣停止江南之行、並施仁政於天下,那楊廣知道三皇姑的來意,不願見,命宇文化及持天子劍擋住去路,三皇姑持盤龍棍把宇文化及打開,宇文化及用天子劍砍斷盤龍棍,三皇姑普六茹站在船頭,並說一天不見到楊廣就一天不下龍舟,楊廣聞報,無名怒火從心中起,命宇文化及放火焚燒龍舟,三皇姑普六茹以死進諫,沒被嚇退,隨著熊熊烈火燃起,眾人看到大悲神尼的身體放金光慢慢飛在空中,身下出現一朵紅色金蓮,她的身體也慢慢從下而上變為佛的金身,至今塔中寺有一尊火焰化紅蓮的變身塑像,再現了當時的情景。火起不久探馬來報:揚州瓊花已經凋謝。楊廣興致驟落,自嘆晦氣。一會兒,又一軍卒來報:楊玄感起兵作亂,攻陷京城洛陽。楊廣興趣全無,立即傳旨速回朝平亂。這是楊廣準備去揚州觀瓊花最後一站,所以後人就稱之為“站集”。不久隋朝滅亡,正是應了:棍在國運興,棍亡氣數盡。百姓暗中收藏三皇姑的衣冠和錫杖,葬於塔中寺北的皇姑林,遍載柏樹紀念這位冒死為民請命的三皇姑,至今每年正月初六三皇姑誕辰日,老百姓都要在塔中寺唱大戲以示紀念。“三皇姑六普如,想勸楊廣沒勸住,楊廣楊廣你真孬,放火把恁嫲嫲燒。”千百年來這首兒歌在豫東民間一直傳唱。
後有云:
祖師德重,前傳後教,
若山若海,如天如地,
開山門而流傳萬世,
傳法教以福佑有緣,
志德難忘,恩深罔極!
附錄:虞城縣縣級和商丘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5月28日,《三皇姑的傳說》被河南省虞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年1月14日被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塔中寺舍利塔經戰亂和黃河決口的沖淤,早已埋於地下,但佛牙舍利經48代大悲宗壇弟子捨身保護,一直沒有失落,第47代師叔祖太忍法師圓寂前在界溝大悲宗壇興佛寺(現名“興隆寺”,寺在文革改為國小)親自把佛牙舍利傳給第48代師叔真文法師,真文法師雖歷經文革,被迫還俗,但是一直沒有娶妻只有一位義女,為保護一顆佛牙的秘密直到圓寂,在界溝鎮杜莊大隊當了幾十年的不穿僧服的和尚,其戒德感天動地,待機緣成熟希望廣大居士們能在其墳前立一通小小的石碑,紀念這位“無名的英雄”。
災民為感皇姑救命之恩,在每年臘八喝臘八粥以紀念三皇姑大悲法師活命之恩,因大悲法師精通佛門五大技能(又叫五大明學,即聲言、工巧、因、內、醫方明學),特別是醫學在治療大範圍瘟疫中大顯神威,百姓尊稱大悲法師為“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並上萬民表請皇帝表彰三皇姑的濟世之恩,隋文帝敕封三皇姑為“大悲濟世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護衛三皇姑的五位“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官名)”和三皇姑在大災之年散盡私財、家產救濟災民,並且在治理黃河決口中英勇殉職,千萬災民因而保住性命,隋文帝同時敕封五位“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為“加民部尚書總領天下財庫五路賜財福德正神”,並在寺旁建“財神宮”奉祀五位財神。塔中寺財神宮是國內外五路財神信仰的開基祖廟,台灣以及東南亞各地財神廟都是由此分出去的。套句世俗人的說法,台灣以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財神廟都是「XX銀行○○分行」,而塔中寺「財神宮」就是財神爺的「中央銀行」總行啦。因農曆正月初五廟成,災民進廟祭祀,正月初五塔中寺五路財神廟會成為傳統節日。
二、火焰化紅蓮一一一三皇姑女身成佛 “三皇姑六普如,想勸楊廣沒勸住,楊廣楊廣你真孬,放火把恁嫲嫲燒(豫東口語,嫲嫲即姑媽的意思)。”在豫東民間一千多年來流傳著這樣一首童謠,據有關專家考證,童謠中六普如應為“普六茹”之誤,這要說起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楊堅的祖籍在華陰(今屬陝西),父親楊忠是北周的開國功臣之一,封隋國公,改楊為鮮卑姓普六茹,到隋朝建立後才改回漢姓。
隋文帝楊堅有三個妹妹,小妹妹普六茹氏幼隨智仙神尼出家。法名:大悲,大隋仁壽二年二月初二,三皇姑奉旨在梁郡孝烈將軍祠北70里許的牧馬集北4里開基寺興建舍利塔,文帝御賜半幅鑾駕和盤龍金棍一根給三皇姑普六茹,盤龍金棍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山門外立下轎下馬石,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三皇姑曾預言:棍在國運興,棍亡氣數盡。
仁壽二年歲次壬戍四月戊申朔八日乙卯正午舍利入函,隋文帝曾下旨勒石:“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敬白十方一切三寶,弟子蒙三寶福佑,為蒼生君父,思與民遮,共建菩提,今故分布舍利,諸州供養,欲使共修善業,同登妙果,仍為弟子,法界幽顯,三塗八難,懺悔行道。奉請十方常住三寶,願起慈悲,受弟子等請,降赴道場,證明弟子,為諸眾生,發露懺悔。”
隋煬帝楊廣用金香爐砸死父親楊堅,又逼死他的母親獨孤氏,昏庸無道,欺嫂奸妹淫宮闈亂了綱常,窮兵黷武民不聊生,天理難容。為了下揚州觀瓊花,在洛陽造巨型龍舟,楊廣帶著后妃、大臣,順隋唐大運河乘龍舟經河南、淮北下揚州,他們坐在船上,下鋪黍稷,讓五百美女赤著身子,手牽彩繩,倒拉旱船,緩步纖拉前行。當楊廣和后妃們高興的時候,割斷一根繩子,摔得美女仰面朝天,惹得他們陣陣狂笑。傳說這幫人馬拉著旱船,由宋州向東南開來,到菜籽開花的時候,拉到菜(蔡)道口,又拉了幾個月,到麥子熟了才拉到三叉河道,眾百姓怕淫威,放下鐮刀忙造橋,歸德府才有這芒種橋。從芒種橋繼續東行,在穀子熟的季節,才來到一個休息地,這個休息地就被稱為“谷熟”。
龍舟走走停停,一直拉到第二年麥子黃了。這天來到一個村莊,楊廣見到農民都喝麥仁湯,甚覺稀奇,不知是何佳肴,忙令御廚也熬了碗嘗嘗。這個平時吃膩了山珍海味的皇帝,對麥仁湯很感興趣,讚不絕口。從此,這個窮鄉僻壤,就被命名為“麥仁店村”。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正好趕上大悲法師閉關三年三月零三天,出關後聞聽侄兒楊廣聽信宇文父子讒言,肆意塗炭生靈,持盤龍棍向南走40里攔住龍舟,要見楊廣勸楊廣停止江南之行、並施仁政於天下,那楊廣知道三皇姑的來意,不願見,命宇文化及持天子劍擋住去路,三皇姑持盤龍棍把宇文化及打開,宇文化及用天子劍砍斷盤龍棍,三皇姑普六茹站在船頭,並說一天不見到楊廣就一天不下龍舟,楊廣聞報,無名怒火從心中起,命宇文化及放火焚燒龍舟,三皇姑普六茹以死進諫,沒被嚇退,隨著熊熊烈火燃起,眾人看到大悲神尼的身體放金光慢慢飛在空中,身下出現一朵紅色金蓮,她的身體也慢慢從下而上變為佛的金身,至今塔中寺有一尊火焰化紅蓮的變身塑像,再現了當時的情景。火起不久探馬來報:揚州瓊花已經凋謝。楊廣興致驟落,自嘆晦氣。一會兒,又一軍卒來報:楊玄感起兵作亂,攻陷京城洛陽。楊廣興趣全無,立即傳旨速回朝平亂。這是楊廣準備去揚州觀瓊花最後一站,所以後人就稱之為“站集”。不久隋朝滅亡,正是應了:棍在國運興,棍亡氣數盡。百姓暗中收藏三皇姑的衣冠和錫杖,葬於塔中寺北的皇姑林,遍載柏樹紀念這位冒死為民請命的三皇姑,至今每年正月初六三皇姑誕辰日,老百姓都要在塔中寺唱大戲以示紀念。“三皇姑六普如,想勸楊廣沒勸住,楊廣楊廣你真孬,放火把恁嫲嫲燒。”千百年來這首兒歌在豫東民間一直傳唱。
後有云:
祖師德重,前傳後教,
若山若海,如天如地,
開山門而流傳萬世,
傳法教以福佑有緣,
志德難忘,恩深罔極!
附錄:虞城縣縣級和商丘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5月28日,《三皇姑的傳說》被河南省虞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年1月14日被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