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家村

三王家村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王姓兄弟四人到此分別建村。本村為老三所建,故命名三王家。解放前,全村僅有王姓,後有李、徐、劉等3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王家村
  • 所屬地區:朱吳鎮
  • 政府駐地:朱吳鎮
  • 電話區號:0535
  • 郵政區碼:265150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北部
  • 人口:800人(2014年)
  • 方言:老北山話
  • 時間: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
  • 創建人:老三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1938年,李守慶隨母討飯,來此定居。1948年,徐泉海從冷家遷此定居。1953年,劉士忠被王洪芝招為女婿而遷入。 三王家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朱吳鎮東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6°56′。東靠垛山,西與高家村山丘相連,南與冷家村相交,北與虎龍莊接壤。隸屬朱吳鎮。西南距鎮政府駐地9公里,南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公頃,山巒2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板栗、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39戶,700人。有王、李、徐、劉等4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王姓。

大事記

1934年2月28日(農曆正月十五日)國民黨魯東行署所轄100多人進駐本村,生產軍火,主要為手榴彈、炮彈等。 同年9月22日(農曆八月十四日)中共黨員於連江帶領11人來到本村,沒收了本村地主家的錢(銀圓、銅錢)、衣物等,分給貧苦農民。
1941年1月31日(農曆正月初五日)日偽軍進村,搶走騾子8頭,被子20多床。
同年3月26日膠東反投降戰役開始,八路軍解放本村。
同年七月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張維茲帶部隊100人左右進駐。
1942年中共黨員王福仁帶領僱工和租地戶,向地主富農開展了減租減息鬥爭,取得了勝利。
同年11月23日日偽軍膠東大掃蕩,打死村民2人,抓走22人,擄走大牲畜17頭。村民王福仁奪下偽軍步槍1支,送繳區政府。
同年12月31日中共黨員王福仁在反掃蕩戰鬥中壯烈犧牲。 同月王守鋼將拉弦石雷改造成踩弦石雷,受到區政府表揚,並推廣其經驗。後被評為縣級爆炸模範。
1947年7-10月解放軍某部後勤部隊100多人進駐,其中有長征老幹部。
同年10月省新華書店、大眾報社60多人進駐本村。
同年10-12月解放軍九縱隊和十三縱隊攻打萊陽城和海陽鳳城,將250多名傷兵員轉移到本村,其中犧牲2人。 1957年冬成立兩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0-1972年整治北沙灘。全村動用勞動日3萬多個,把四處漫流的西河改道到西山根,開墾出糧田3.3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000年5月村投資10萬元,用挖掘機挖3個大口井,灌溉面積13.3公頃,並可供全村吃自來水。
2002年全村鋪設水泥路,交通便利了許多。
2014年實行小面積安設路燈,政府發放大型垃圾箱,方便村民維護環境。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1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52公斤,總產25.3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400公斤,比 1978年增長148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提高到586公斤,總產29萬公斤。 1987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在南山、東溝、西崗等丘陵地栽植板栗5.3公頃。同時,發動各戶在承包地里栽植板栗。1995年以來,黨支部又發動民眾養羊,併到汶上縣購置優質種羊10隻。 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785萬元,其中農業368萬元,林業12萬元,畜牧養殖業 364萬元,其它41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僅有網扣加工等手工業,從業人員50多名,收入微薄。1963年,村集體建麵粉廠,淘汰了古老的石磨。改革開放後,辦起2個麵粉廠。婦女主要從事勾花,上至70多歲的老婦,下至10歲的女孩都會勾花,全村從事勾花人員多達200 余名,常年收入20萬元左右。男勞力有瓦工25人、木工15人。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60人,收入34萬元,其中工業28萬元,建築業6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村黨支部發動民眾發展第三產業,先後辦起3個商店,1個維修部,5座豆腐坊。村民王同芹走出家門到東營開飯店。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6人,收入13萬元,其中運輸業3萬元,商飲業4萬元,服務業6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建國前,本村有私塾1處,僅有20名學生,適齡兒童入學率為40%。1944年,三王家、冷家、虎龍莊三個村辦起了聯小,校址設在本村,入學率達到了60%,教師5人,學生120多人。1946年,各村自辦國小。1976年,冷家聯中遷至本村西,由冷家、三王家、虎龍莊、黑崮、喬家、垛崮等村共同集資3萬元,動用勞動日1400多個,蓋校舍27間,有教職工10多人,在校生200餘人。1982年,聯中撤併,改為學區聯辦國小。1990年,學校被評為煙臺市花園式學校。截止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有23人,其中清華大學1人,另有研究生5人,博士後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口糧275公斤。1975年,人均口糧400公斤,全村總收入9.5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600公斤,全村有各種運輸車98輛,機車15輛,電話90部,彩電200台,電冰櫃50台,洗衣機5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凹凸不平,雨後粘得沒法走,96%的村民住草房。1952年,用大石塊鋪築街道。1979年,在東崗蓋兩排新房,共19棟。1981年,在西泊蓋30多棟新瓦房,街道整齊,房區規範。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5平方米,擴大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藥,藥費報銷一半。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王福仁在萊西其舅家中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7月,成立黨支部,王雲倫任黨支部書記,時有黨員5名。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了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職工會,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9人,配合東海二團參加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王典德被評為縣級模範,獎鋼槍1支。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7名。2002年,有黨員40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王雲倫、王文才、王守璞、王文生、王文修、王仙福、王風亭、王文先、王文福、王志江、王守田、王建斌。其中王文先兩次任黨支部書記17年。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3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先後任村長的有王守吉、王令雲、王福臻、王福仁、王雲昌、王雲財、王文修。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先後任大隊長的有王福財、王文生。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先後任主任的有王志臣、王福財、王仙福。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王仙福、王京和先後任大隊長。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王志江、王文先、王京山、王建斌先後任村委會主任。2014年新一屆換屆選舉,村幹部王同生,當選村委會主任,王同春續任會計。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