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名稱來歷
尚堂位於
慶雲縣城南偏東9公里。原名棘棵寨。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劉姓在此立村,因該處有座和尚廟堂,地基甚高,故稱“尚高堂”,後逐漸叫“尚家堂”,現名尚堂。
歷史
舊時為慶雲四大鎮之一,每逢農曆二、七為集日。國民黨時期是五區駐地,1939年,日寇在此安設據點,1944年撤走。於1945年為三區人民政府駐地,1958年成為人民公社(鄉)駐地,1995年改為鎮。
人文
尚堂鎮政府位於德州東北部,慶雲縣的最南端,地處陽信、樂陵市、無棣三縣交界。鎮總面積105.36公里,全鎮轄66個行政自然村,總人口5.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萬人,全鎮地勢平緩,自西南向東北稍有頃斜。全鎮主要是工業為主的大鎮,具有五個加,一個工業園,主要是塑膠加工為主,附帶橡膠五金、木器、工藝八大系列七十多個品種。現都形成規模私營戶129戶,個體3041戶。 經營範圍:本鎮擁有抽紗加工戶150戶,從業人員2000人,塑膠加工戶102戶。從業人員工172人,橡膠加工戶30多戶,從業人員130多人,編織(地毯、羊毛衫)加工戶達28戶,從業人員560人。本鎮有優惠的政策,寬鬆的環境,優質的服務為興業者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獲獎情況:
2003年德州奶源建設先進單位;2002年是中慶雲尚博會先進單位;衛生、民兵預備役社會治安、婦女兒童先進單位。
村莊由來
李保坤、張連福編訂
尚 堂:位於縣城南偏東9公里。原名棘棵寨。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劉姓在此立村,因該處有座和尚廟堂,地基甚高,故稱“尚高堂”,後逐漸叫“尚家堂”,現名尚堂。舊時為慶雲四大鎮之一,每逢農曆二、七為集日。國民黨時期是五區駐地,1939年,日寇在此安設據點,1944年撤走。於1945年為三區人了政府駐地,1958年又為人民公社(鄉)駐地,1995年後又改為鎮。
李赤城:位於縣城東南12.5公里。原村名張家過道。明初從武邑縣遷來李氏兄弟仨,分別落於該村和前、後李村。後李姓人丁興旺,村名改為三李家,又因李姓建土樓兩座,故又稱雙樓李。清初,村裡有個名叫李長春字赤城者,成為當時首富,名氣很大,故村名逐漸叫成“李赤城”。
和睦程:位於縣城東南13里。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程、王二姓在此定居。因兩性和睦相處,故得村名“和睦程”。
慈 王:位於縣城東南11公里。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王姓定居,村名王家。因慶雲至惠民的官道與畢家村爭執,打官司上了公堂,該村之人在公堂下跪著比別人高出若干,縣官喝問:你為何不跪呢,此人站了起來,縣官一看,此人的腿真長,便說:你和鶿鴣一樣,從此王家就叫“鶿鴣王”。
三 倉:位於縣城南偏東11公里。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結義兄弟仨(李鳳、孫剛、馬健)。在定居時,建房挖出一個倉來,而得村名“東、中、西三倉”。
東郎塢:位於縣城南11公里。早年有崔氏兄弟倆在此居住。此處有條河,有兩個船塢。其兄居西碼頭,為居東碼頭,又因兄弟倆都是官人,故村名稱“東、西崔郎塢”。明永樂二年由棲霞縣遷來張姓定居。後崔氏斷絕無人,簡稱“東、西郎塢”。1961年東郎塢為人民公社(鄉)駐地,1983年立為每逢農曆三、八為集日。1993年鄉政府併入尚堂鎮。
張拔貢:位於縣城南12公里。隸屬尚堂鎮,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張姓定居,因該處蘆草很多,村名小蘆家。因南有馬家村,有人說,馬吃蘆草,對村名不利。遂改村名“張把棍家”,寓“以棍驅馬”之意,後諧音叫成“張拔貢”。
灶戶李:位於縣城南偏東8公里。隸屬尚堂鎮,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李姓定居,因此處之地被皇家的嬪妃占為私有(私房地),成為灶地,故村名稱“灶戶李”。
菜 張:位於縣城南7公里。隸屬尚堂鎮,燕王掃北剩有蔡、王二姓,明永年二年由諸城縣遷來張姓定居,村名蔡張家,後蔡姓絕,因該村種菜的很多,故村名“菜張家”。1994年,立每逢農曆五,十為集日。 棗 王:位於縣城南偏東5公里。明永樂二年由洪洞縣遷來王姓定居,因該處棗樹成片,故村名“棗林王”。
徐家堰:位於縣城南偏東4公里。燕王掃北剩有勾、劉二姓,明永樂二年由棗強縣遷來徐姓定居,因村後有一防馬頰河水患的南北大堰,故村名徐家堰。後從南王家、棗林王、紀王橋相繼遷來王姓在徐家堰村東頭立村,因不同宗,故村名稱三王家(即東徐堰)。清道光年間,徐家堰的徐圭章當了知縣,因此三王家村逐漸也稱“徐家堰”,現為東徐堰、西徐堰。
大 靳:位於縣城東南9公里。明永樂二年由棗強縣遷來靳氏兄弟6戶在此定居,取村名“
大靳家”。每逢農曆四、九為集日。1961年為人民公社(鄉)駐地至今。1999年撤鄉隸屬尚堂鎮。
張 牌:位於縣城東南9公里。明永東二年由壽光縣遷來張氏兄弟倆。在臨遷之時,兄弟估恐後世遠年湮失迷宗族,便 制牌為記,故村名稱“張牌家”。後兄弟倆分居,稱“大、小張牌”。
興隆店:位於縣城東偏南10公里。早年該村叫興隆鎮。燕王掃北該村剩有倪、袁二姓。清初,呂家、齊家多有來此鎮定居。因靠馬頰河的月陽橋,由此經過的客商甚多,又有季節性的小棗市場。所以店家多,故叫“興隆店”。
歷史名人
李丙炎(1898—1970),字惠南,別署津南布衣、文古山房主人等,慶雲縣尚堂鎮李店村人。先生幼喜丹青,苦無業師,矢志自學,由《芥子園畫譜》入手,遍臨歷代名家作品。山水、花卉無所不工,尤以山水見長。中年以後謀生津、塘間,受傭畫店,以書畫裝裱餬口,期間得以飽覽名家作品,眼界大開,畫藝日進。中年以後歸耕閭里,與邑內王世城(民國時期指畫名家)、海豐張秩山(民國時期無棣第一書畫大家)相友善,互相砥勵,切磋唱酬。其山水主要取法清四王,氣勢雄渾,氣韻高雅,筆墨純熟。作品樹木濃郁,溝壑深邃,皴法爽朗空靈,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韻。然大多摹古,缺乏獨創,是其不足處。先生亦擅詩,畫作題詩多為自作,格律謹嚴,曲麗精雅,與畫作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下附山水圖為78歲時所作,題詩“荒崖結屋好棲遲,益友相逢便論詩。閒里光陰山里韻,和風麗日晚春時”即是先生自作,沖淡平和,清新雋永。
經濟發展
2010年,尚堂鎮財政稅收1894萬元,同比增長39%,今年1—6月全鎮財政收入1550萬元,位居全縣第一。
農業發展
2010年尚堂鎮建成養殖基地9個,畜禽存欄200萬頭,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建設京津地區主要畜產品生產基地先進鄉鎮”;發展蔬菜基地4個、3000餘畝,2011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蔬菜生產先進單位”;2010年培植塑膠大棚加工小區4處,新增民營企業戶960家,新增就業5000人,2011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民營經濟先進鄉鎮”。
尚堂鎮位於慶雲縣南部,東接無棣、南靠陽信、西鄰樂陵、北依城區。境內兩條交通大動脈——246省道縱穿南北,德濱高速橫貫東西。全鎮總面積106平方公里,人口6.5萬人,是全縣人口、面積第一大鎮,現轄22個社區、2個獨立村。先後被評定為“省級中心鎮”、“全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市城建示範行動示範鎮”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長足發展,特別是生態旅遊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建成蔬菜大棚基地6個,總面積5000餘畝;食用菌基地2個,總面積500畝;魚藕混養基地4個,總面積300畝。魚藕混養的養殖模式,不但將荒窪閒散地變廢為寶,而且美化了環境,構建起“百畝蓮藕塘,千米荷飄香”的人間美景,達到了經濟、生態效益雙贏。
該鎮做好社區建設、土地流轉、基地建設與集體增收的結合文章,將發展鄉村旅遊作為集體增收、民眾致富的重要途徑,採取“政府指導、村委會帶頭、大戶參與”的模式,藉助現有前王千畝苗木花卉基地、撒店白萬畝苗木基地、沃森生物科技示範園、南侯水庫、濱河魚藕混養基地、大郝冬棗採摘園等基地,年內完成試點線路的規劃設計、設施建設、宣傳發動工作,逐步擴大規模,將鄉村旅遊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