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忠(作家)

劉洪忠(作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洪忠,男,漢族,1973年1月27日出生在山東慶雲尚堂鎮劉家村。網名甘為魯子牛;慶雲文苑、中華詩社、三字經吧主,大學文化,軍事學學士學位;歷任戰士,班長雷達技師。1991年12月至1993年3月在徐州武警支隊服役歷任戰士班長;1993年3月至1994年9月在南京空軍86523部隊服役;1994年9月至1996年7月在桂林空軍學院學習;1996年7月至2003年12月在上海空軍94796部隊服役任雷達技師2003年12月至今經商。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德州作家協會會員,慶雲縣作家協會主席,《慶雲文藝》主編,慶雲縣政協委員,在貼吧中有很強的組織能力、號召力、凝聚力,所發帖子積極向上,熱愛自己的家鄉慶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洪忠
  • 別名:甘為魯子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慶雲尚堂鎮劉家村
  • 出生日期:1973年1月27日出生
  • 職業:經商
  • 畢業院校:桂林空軍學院
  • 代表作品:詩歌古堤、抗日縣長武大風、故鄉的黃土地、五千年花落花開獲獎。散文集《故鄉情結》
人物成就,

人物成就

詩歌《古堤》第一屆中華詩苑群英賽詩會銅質獎;詩歌《抗日縣長武大風》獲第二屆中華詩苑賽詩會榮譽獎;詩歌《故鄉的黃土地》獲第二屆中華詩苑賽詩會榮譽獎詩歌;詩歌《五千年花落花開》在現代交通報採用:詩歌《庭院深深》;獲中華詩魂大聯歡歌詠賽三等獎 ;散文《魯北古堤---消失的遺蹟》在德州晚報德州街專欄發表;散文《故鄉的漢子頂天立地的人》、詩歌《贊渤海春》在慶雲報發表。散文《故鄉情結》《說柳》發表於德州晚報、散文《故鄉的漢子頂天立地》、《老張》、《老龍灣遊記》發表於魯北文學2011年第六期。散文《魯北平原上的明珠》發表於時代文學。散文《踏訪黃河盡頭》發表於當代散文。散文《拜謁伊祁山》發表於德州日報。2014年7月出版個人散文集《故鄉情結》。中共慶雲縣委、慶雲縣人民政府授予2015年度“文化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信書勇劉長新董春澤劉洪忠信書勇劉長新董春澤劉洪忠
古堤是幼時眼中那一條堅實的脊樑,
靜臥在魯北大地上,
遙想當年的雄偉身姿,
還可以想像。
劉洪忠
幾千年來經受著風雨沖刷,
見證了歷史的滄桑,
你是大禹治水留下的傳說,
亦或是齊長城的遺蹟,
你無法訴說,
只留給後人許多遐想。
古防洪堤(金堤、長城嶺) 位於慶雲縣城南部,尚堂鎮中丁鄉範圍內。西南從陽信縣王坤兮入境,由西郎塢村北迤邐東行,經大勾村南、西倉村北、鵬鸛王南、李赤誠村南、堤南劉村北、仁和劉村南、後丁村北、文侯齊村南、楊和寺村中至梁家村前入無棣境,境內全長15公里,堤基寬約50餘米,高度原築約5米,現多已平毀,僅有個別地方還能看出舊址。據清鹹豐舊志記載:一曰:神禹古堤;二曰:齊長城;三日:漢之金堤;四日:宋陳堯佐所築。舊有北修長城擋匈奴,南修長城防洪水之說。
劉洪忠著作劉洪忠著作
抗日縣長武大風
你是一介書生,
因為不想當亡國奴,
攜筆從戎,
為了颳走那個姓康的鬼子司令,
你改名叫大風。
魯子牛賦魯子牛賦
一九四三年的那個嚴冬 ,
新婚燕爾的你沒來的及和妻子告別,
就匆匆帶領部隊打響了反掃蕩的槍聲。
天津、濟南、德州滄州----- 四面八方的鬼子鐵壁合圍,
把八路軍包圍在樂陵鐵營。
你舉止非凡,談吐文明,
戴一副圓圓的黑框眼睛。
沉著又冷靜,
機智又聰明,
掩護老百姓在轉移的途中,
有大娘認出你是抗日縣長,
姓武名叫大風 ,
讓你換上老百姓衣服轉移,
你笑著說咱們是共產黨,
老百姓不走咱們不能,
敵人的包圍圈越來越小,
四周也響起噼里啪啦槍聲,
你英勇指揮 頑強抗爭,
終因寡不敵眾,
用最後一顆子彈 實踐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
劉洪忠(作家)
那一年你28歲 ,
犧牲的時候你還把槍緊緊的藏在泥土中,
蕭華司令稱讚你:
生即正直舉止非凡的系人中一大,
死亦壯烈英勇不屈確是無產作風。
魯北人民永遠記住了你的名字,
抗日縣長,
武大風。
故鄉的黃土地
我來自黃土地,
華北平原的小麥玉米把我養育。
春天,到處是綠油油的麥田,
秋天,遍地是金黃色的玉米。
房前屋後長滿了棗樹,
棗花飄香,雲紅千里。
小河邊垂柳依依,微風襲來,
婀娜旖旎。
池塘里開滿了荷花,
蜻蜓悠閒的飛來飛去。
黃河從這裡流過,
桃園滿坡,芬芳萬里。
兩岸是我的故鄉,
河水滔滔入海,
人民生生不息,
男人豪放勇敢,
女人勤勞美麗。
一方水土,
一方兒女,
這裡曾經是一片抗日的熱土,
這裡曾經是英雄輩出的土地,
沐浴著改革的春風,
如今又煥發出勃勃生機。
招商引資,商貿興起,
棗樹富民,工業林立。
這裡是一片投資的熱土,
這裡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迎著二十一世紀的曙光,
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跨越式發展的傳奇。
美麗富饒的家鄉,
劉洪忠與信書勇劉洪忠與信書勇
如詩如畫的土地,
無論我走到哪裡,
我都會永遠的把你銘記,
無論何時何地,
我都深深的熱愛你,
故鄉的黃土地。
五千年花落花開
古典的美女
猶如從唐詩宋詞中走來
似曾相識
可是那夢中的最愛
采一朵蓮花
可是那千年的等待
舞一曲仙劍
可是那鏡中奇緣
吹一曲古韻
猶如遺風瀚海
一襲盛妝
又恰似紅樓夢中
葬花的女子
隨風散去了
忘卻了五千年
花落花開
跨越古今的等待
庭院深深
那青石小路,
仿佛是那永遠的回憶,
訴說一段美好的故事,
那斷壁殘垣,
仿佛是憂傷的記憶,
記載哪些古老的傳說,
那一花一草,
是你留下的影子,
那千年的古藤是不捨的情懷,
纏繞著人間的是是非非,有多少故事讓人留戀,
有多少傳說讓人纏綿,
在這滿是記憶的庭院,
在這滿是梧桐的深秋。
說柳
劉洪忠
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對柳樹多讚美之詞。從《詩經·小雅·採薇》里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到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再到南宋詩人志南的《絕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柳樹被寓意為美好的象徵。
故鄉的魯北平原上,樹木繁多,然而最常見的要數柳樹了。池塘邊,小河旁,湖泊周圍,公園裡面,隨處可見柳樹的身姿。無疑柳樹是喜水的,因為有了水的滋潤,才有柳樹的柔美;無疑柳樹是惹人愛憐的,因為房前屋後柳蔭成行,才有了楊柳炊煙那樣的美好畫面。在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柳眉、柳腰比喻女子的柔美與嫵媚。風擺楊柳,婀娜多姿,是人們形容柳樹的柔媚。人們往往認為,柳樹是弱不禁風的,微風弱柳是人們對柳樹的印象。其實柔只是柳樹的一面,柳樹又何嘗不是一種頑強的生命。
“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當你漫不經心隨手插下的柳枝,過些時日再來看時,已經開始生根發芽了。我小時候無意中在池塘邊插下的柳枝,如今已經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夏天成為人們避暑納涼的去處。
“五九六九,河邊看柳。”你看早春二月,當楊樹、槐樹、榆樹還在冬眠的時候,柳樹已經開始復甦,泛出淡淡的鵝黃,這是多么積極的生命啊,就像早起的魯北人民一樣勤勞勇敢。深秋的第一場霜降臨之後,平原上的樹葉開始凋零,只有柳樹還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頑強地與嚴寒做最後的抗爭,以至於第一場雪過後,有的柳樹還是那么翠綠,這是多么不屈的一種生命啊。如果你不相信,可以留心觀察一下,就能發現柳樹剛的一面。
如果說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一種柔情蜜意的浪漫,那么劉禹錫的“清江一曲柳千條,恨無訊息到今朝。”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縱便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就是一種無奈和離愁。
到了唐代,柳樹又被古人賦予別離的寓意。這都是因為一個叫做灞橋的地方遍植柳樹而被唐朝詩人吟誦得淋漓盡致。灞橋位於唐長安城之東,為出入京城必經之路。唐人送別至灞橋就不再前行,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在灞橋古人常折柳相贈,以示惜別之情,所以唐代詩人寫過許多詠柳賦別之作。
久而久之,“灞橋折柳贈別”便成了唐朝特有的習俗。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古人用折柳來形容離別,是大有深意的。因“柳”和“留”為諧音,折柳又有挽留之意,既表達依依不捨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落地生根。
灞橋因柳而聞名,柳因灞橋而被吟誦;柳因灞橋而留下不朽詩篇,灞橋因柳而流傳千古。僅《全唐詩》中直接描寫或提及灞橋、灞水、灞陵的詩篇就達一百首之多。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岑參的:“初程莫早發,且宿灞橋頭”,劉禹錫的:“征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李賀的:“灞水樓船渡,營門細柳開”,李商隱的:“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楊巨源的《賦得灞岸柳留別鄭員外》“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儻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
那橋邊的垂柳,曾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詠嘆;那橋邊的垂柳,又讓多少離別為之斷腸;那橋下日夜東流的灞水,讓多少離愁,變得此恨綿綿無絕期。灞橋折柳贈別那種畫面就永遠被定格了下來,從古傳到今,灞橋和柳也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童麗的一曲《灞橋柳》演繹得委婉悽美,道出了多少愁腸百結的離別。
幾年前,我有幸在灞橋駐足,儘管那橋已不是當年的那座橋,那柳也不是當年的那株柳,但柳與詩歌結下的不解之緣,那些與柳有關的詩篇卻依然鮮活地跳躍在我的心中,成為揮之不去的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