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50厘米。
根狀莖粗短,節結狀,質硬,多鬚根。一回
三出複葉基生和莖生,小葉3枚;小葉革質,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9厘米,寬3-8厘米,但葉片大小變化大,先端急尖或
漸尖,基部心形,頂生小葉基部兩側裂片近相等,圓形,側生小葉基部高度偏斜,外裂片遠較內裂片大,三角形,急尖,內裂片圓形,上面無毛,背面疏被粗短伏毛或無毛,葉緣具刺齒;花莖具2枚對生葉。
圓錐花序長10-20(30)厘米,寬2-4厘米,具200朵花,通常無毛,偶被少數
腺毛;
花梗長約1厘米,無毛;花較小,直徑約8毫米,白色;
萼片2輪,外萼片4枚,先端鈍圓,具紫色斑點,其中1對狹卵形,長約3.5毫米,寬1.5毫米,另1對長圓狀卵形,長約4.5毫米,寬約2毫米,內萼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急尖,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白色;花瓣囊狀,淡棕黃色,先端鈍圓,長1.5-2毫米;雄蕊長3-5毫米,
花葯長2-3毫米;雌蕊長約3毫米,花柱長於
子房。蒴果長約1厘米,宿存花柱長約6毫米。花期4-5月,果期5-7月。
主要變種
光葉淫羊藿(
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 et Zucc.) Maxim. var.
glabratum Ying)該變種與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葉背面光滑無毛,頂生小葉矩圓形;圓錐花序尖塔形;花黃色。分布於中國貴州、湖北。生長於海拔700米的林下。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陝西和甘肅。生長於海拔200-1750米的山坡草叢中、林下、灌叢中、水溝邊或岩邊石縫中。
栽培技術
選地
三枝九葉草是喜陰植物,栽培時必須選擇陰坡、半陰半陽坡或林下的自然條件。土壤以微酸性的樹葉腐殖土、黑壤土,黑沙壤土為宜,首先要清除灌木叢和雜草。以利通風和管理。整地做床,開溝栽苗,深度8厘米左右。
栽植
萌芽前。挖取地下根莖,取有芽莖段,切成8-10厘米小段。每段保留1-2個芽苞,用
ABT生根粉藥劑處理後,栽於條床內。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覆細土5厘米,踩實後,再用濕樹葉覆蓋3.5厘米,也可以生長期移栽,在夏季高溫多雨時。將野生生長旺盛的植株整株帶土移栽,隨挖隨栽。最好選擇陰天或下雨前後。株行距20厘米×25厘米,覆土3-5厘米,踩實後,覆蓋樹葉3-5厘米,即保濕、又不生雜草,樹葉腐爛後又是良好的有機肥料。
撫育
除草:以防雜草與三枝九葉草爭奪養分和水分。及時拔草3-5次即可。不宜採用化學除草。
水肥:三枝九葉草喜濕潤土壤環境,在夏季一般連續晴1周左右,就必須進行人工澆水,澆水子早晚進行。在三枝九葉草地上部分生長盛期。應加強施肥管理,根據其需肥特性,宜用腐熟糞尿、廄肥,腐殖酸類肥料,菜籽餅、沼氣發酵肥,葉面肥、有機複合肥、無機複合肥等。底肥,於10-11月結合整地開畦時施入。以農家肥為主,一般施15000-45000千克/公頃;提芽肥於翌年3-6月追施1-2次,無機氮肥施入量75千克/公頃,有機複合肥150-450 千克/公頃,促芽肥於翌年10-11月施1次,一般可施農家肥15000千克/公頃,或有機複合肥150-300千克/公頃;在每次採收後,及時補充土壤肥料。一般可施農家肥15000-30000千克/公頃,或有機複合肥300-450千克/公頃,底肥主要採用地面撒施法, 即於開畦後定植前,將肥料均勻撒於畦面。然後翻入土中,耙細混勻。也可進行點施或溝施, 即在開畦後定植前,挖定植穴或開溝時,將肥料均勻放入穴或溝內,並將肥料與周圍土壤混勻。由於三枝九葉草的種植密度相對較密,追肥主要採用點施;施葉面肥則採用葉間噴施。切勿將肥施到新出土的枝葉上。以免燒傷嫩葉,應靠近株叢的基部施入,並根據肥料種類覆土或不覆土。
採收
一般種植2年後的三枝九葉草就可以採收了。8 月份是三枝九葉草生長發育最好,營養物質積累最高的季節。這時採收藥效強。將地上莖葉採收捆成小捆(不宜太緊)或攤成1層,置於陰涼通風處陰乾,加工過程中,應剔除雜質,粗梗和異物,以保證藥材質量。連續採收幾年後, 三枝九葉草長勢會變弱,影響其越冬芽及來年的新葉產量和質量。為此,連續採收3-4年後。應停止2-3年,以利復壯。
主要價值
全草供藥用。有補精強壯、祛風濕、治陽痿、關節風濕痛、白帶等症。也可作獸藥,有強壯牛馬性神經及補精的功效,主治牛馬陽痿及神經衰弱、歇斯底里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