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崩瓜(三林塘崩瓜)

三林崩瓜

三林塘崩瓜一般指本詞條

三林崩瓜,上海市浦東新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三林崩瓜形狀與圓形的一般西瓜不同,呈長橢圓形,中部略粗,皮呈淡碧色有網路狀花紋,枚不大,二、三斤左右,極脆薄,瓜熟時彈指可破,傳說每當雷雨過後或在瓜田梗上走路,腳步稍重,該瓜常迸裂滿地,故名崩瓜。皮薄瓤黃,籽紅,其甜度高達17度,食之爽口,食後餘味不盡。

2013年12月3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三林崩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林崩瓜
  • 產地名稱:上海市浦東新區
  • 品質特點:肉質細、纖維少,多汁爽口、口感鮮美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046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3年12月30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氣候情況,水文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 感官特徵
三林崩瓜果型呈蠶繭形,果皮底色淺綠,果肉為橙黃色,覆有綠色不規則細網紋;皮厚0.2-0.5厘米,易崩裂;單果重1.5-2.5千克。肉質細、纖維少,多汁爽口、口感鮮美,具獨特奶香味,風味獨特。
  • 品質指標
三林崩瓜可溶性固形物(糖度)達到8%-11%,中邊梯度小;可溶性蛋白質達到1.0-1.1毫克/克;維生素C達到7.1-7.3毫克/千克;糖酸比達到6-6.5;含水量為91-93%。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浦東新區地層為長江沖積層,由長江夾帶的泥沙在江海波浪、潮汐、流速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堆積而成。境內地勢起伏不大,地面高程差異僅在1-1.5米,總體呈現為東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在3.5-4.5米。土壤分為水稻土、鹽土和潮土三大類;滲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濱海鹽土和灰潮土四個亞類;黃泥、潮沙土等八個土屬共九個土種,其中以黃泥為主,占耕地面積的57.84%。據2002-2004年間對新區各鎮耕地地力調查,土壤的基本特點:高度熟化,有機質含量較高,全氮含量在0.15%-0.25%、全磷含量在0.06%-0.09%、全鉀含量在1.5%-2.1%範圍,全區糧田土壤的酸鹼度(pH值)變幅在5.6-8.5範圍,土壤鹽分含量在0.2克/千克-1.5克/千克範圍。土壤肥沃,農業生產水平高,適宜三林崩瓜的生產。

氣候情況

浦東新區處於北亞熱帶南緣,東亞季風盛行的濱海地帶,既有海洋性氣候特點,又有亞熱帶氣候特色。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7℃,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4.0℃;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3℃;春秋兩季平均氣溫在10-25℃。
三林崩瓜三林崩瓜
由於受季風影響,雨量比較適中,年降雨量1183.1毫米,平均雨日132天。每年5-9月份為汛期,平均月降雨量都在120毫米以上,5個月的雨量占年雨量的62%。一年中主要有3個多雨期:4月上旬-5月中旬的春雨期;6月中旬-7月上旬的梅雨期;8月下旬-9月中旬的秋雨期。年最大日照數為2442.8小時,最少日照數為1745.6小時,平均日照數為2068.6小時;土壤地表年平均溫度19.0℃,土壤0-5厘米和0-10厘米土層歷年平均地溫分別為17.4℃、17.2℃,比平均氣溫15.7℃偏高1.5-1.7℃。

水文情況

浦東新區為平原河網感潮區,河流縱橫交錯,水系發達。東、北、西三面環水,境內有大小河道4623條,總長度2276千米,水面積37平方公里,加上每年過境的長江、黃浦江水940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較豐富。每年11月至翌年4月,東部受鹹潮影響。20世紀80年代前,境內河道以欽公塘為界,分為兩大水系,塘西為黃浦江水系,塘東為長江水系。後開挖川楊河浦東運河張家浜及高三港等,使境內10多條骨幹河道貫通,兩大水系統一,使汛期高潮擋得住,暴雨排得出、降得下。主幹河道東西向的有川楊河、張家浜、趙家溝、三林塘、白蓮涇、呂家浜、江鎮河等,南北向的有浦東運河、隨塘河、高橋港、馬家浜、三八河、曹家溝等。內河水的水質和水量由13座水閘引排調控,一般水位控制在2.5米-2.8米。
三林崩瓜三林崩瓜

歷史淵源

據清同治《上海縣誌》載,滬郊西瓜最有名的還數三林塘崩瓜,三林崩瓜原多栽於三林鄉東南部同濟、荻山、金光、南阜等村,清末明初產量最盛。
歷史文獻歷史文獻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曾掠奪瓜籽於日本改稱“嘉寶”。
解放後,實行計畫種植。在“以糧為綱”年代,瓜田面積越種越小,漸趨衰弱。
上世紀七十年代,上海農科院從日本引回崩瓜原種“嘉寶”籽三百粒,交三林公社種籽站,由老瓜農試種0.7畝,但瓜汁甜度也達11度,瓜瓤組織細膩,已非一般西瓜所能及,因而能保持“三林塘崩瓜”的盛名而不墜。
2007年,浦東新區正式將“三林崩瓜”列入新區搶救性傳統品牌項目。為了讓“三林崩瓜”重見天日,三林鎮政府在川沙新鎮臨空農業區創建了三林崩瓜特色農業基地,對崩瓜種子進行提升培育,並在市、區農委的政策扶持下,將此列為科技興農項目。經過專家的努力,經提純復壯,品種篩選和改良,三林崩瓜已進入批量種植,並保持了原有的優良特徵。

生產情況

2013年,浦東新區三林崩瓜生產面積9500公頃,總產量達到76噸。

產品榮譽

2013年5月10日,三林崩瓜栽培技藝入選第四批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12月,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三林崩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三林崩瓜農產品地理標誌地理保護範圍為浦東新區三林鎮、北蔡鎮、曹路鎮、川沙新鎮、合慶鎮、惠南鎮、金橋鎮、康橋鎮、唐鎮、新場鎮、張江鎮、祝橋鎮,共12個鎮267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21°35′53″-121°51′40″,北緯31°09′54″-31°18′27″。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 產地選擇
建立以無公害農產品為基礎的生產基地,產地的空氣、灌溉水和土壤環境質量,應符合NY 5110-2002《無公害食品:西瓜產地環境條件》。在符合條件的產地,選擇地勢高爽、排灌方便、土質疏鬆、土壤肥力中等、交通便利、三年以上未種過瓜類和茄果類作物的田塊,以稻茬田為佳。
2 品種選擇
選擇三林崩瓜為栽培品種
3 生產控制
三林崩瓜生產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化肥必須與有機肥配合使用。全過程必須使用無公害農藥進行防治。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NY 5111-2002《無公害食品:西瓜生產技術規程》操作。
育苗:採用常規營養缽育苗。
栽植時間:2月上旬至3月上旬。
栽植密度:立架栽培,單蔓整枝,每667平方米栽1400-2000株;爬地栽培,3蔓整枝,每667平方米栽450-550株為宜。
整枝留果:立架栽培宜採用單蔓整枝,主蔓結瓜,每株留1果;爬地栽培一般採用三蔓整枝,每株留2果。
網袋吊瓜:立架栽培,當瓜長至0.5千克左右時,用機織的尼龍網袋吊瓜。
施肥:以有機肥為主,中等肥力的土壤,基肥一般每667米施菜餅300-500千克,或商品有機肥500-1000千克,含硫三元複合肥30-50千克;膨瓜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用複合肥25千克左右。
水分管理:果實膨大時以水調肥,以滴灌方式施入,採收前10天停止灌溉。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肥料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4 採收及處理
根據計算果實開花至成熟的天數以及觀察果實的外觀,確定果實採收期,成熟的果實能充分表現出品種的特徵。採收後給果實貼上商標,套上網袋,按照商品等級分級包裝。
5 生產記錄要求
生產全過程要建立生產檔案,對生產情況、病蟲害防治情況、投入品出入庫和使用情況以及技術措施進行全面記錄,以備查閱。
6 三林崩瓜生產技術規範
生產技術規範和產品標準如下:
本標準規定了三林崩瓜的田塊選擇、種子處理、適時播種、肥水管理、整枝留果、病蟲害防治、採收和運輸等技術要求。本標準適用於浦東新區符合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生產的三林崩瓜。
6.1 育苗
6.1.1 種子處理
一般採用溫湯浸種,將種子放入55℃的溫水中,迅速攪拌15分鐘;也可用藥劑浸種,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消毒10-15分鐘。然後撈出繼續浸泡4-6小時,洗淨種子表面粘液,將處理好的種子用濕布包好後放在28-32℃的條件下催芽,同時要求種子本身處於潤濕狀態。經過2-3天后,大部分種子露芽後即可播種。
6.1.2 苗床構建
苗床應選在距定植地較近,背風向陽,地勢稍高的地方。全覆蓋栽培時用溫床育苗,床土宜選擇土質疏鬆肥沃、三年以上未種過瓜類和茄科類作物的水稻田表土,忌用菜園土或種過瓜類作物的土壤。一般每500千克床土加入腐熟有機肥50千克和進口複合肥1千克,充分搗和後制缽,營養缽規格一般為8厘米×8厘米。床土消毒可採用“苗菌敵”、“多菌靈”、“敵克松”等殺菌劑,按使用說明兌水澆施床土,蓋籽泥可按每30千克細泥加30%苗菌敵一包(20克/包)進行消毒。
6.1.3 播種方法
播種前調節好缽體的濕度,一缽播1粒種子,種子需平放,芽腳向下,播後及時均勻覆上厚約1厘米經消毒處理過的蓋籽泥,然後上面覆蓋一層地膜,防止水分蒸發,最後搭好小拱棚,蓋膜、增溫、保濕。
6.1.4 苗床管理
床溫可採用“二高二低”分段管理的方法,促使秧苗健壯生長。首先,播種後至出苗前的床溫應保持白天28-32℃,夜間18-20℃,以確保正常出苗;出苗後及時破膜放苗,並適當降低床溫,保持白天22-25℃,夜間15-17℃,以防止下胚軸伸長過快,形成高腳苗;當第一片真葉生出後,床溫可再次適當提高,白天掌握在25-28℃,夜間18-20℃,有利於真葉的正常出生和生長;移栽前5-7天,要適當揭膜通風,降低床溫,進行煉苗,促苗健壯,以適應栽後的大田環境條件。
6.2 種植
6.2.1 田塊選擇
選擇地勢高爽、排灌方便、土質疏鬆、土壤肥力中等、交通便利的沙質壤土。旱地需輪作5-6年,水田需輪作3-4年方可再種西瓜。
6.2.2 土壤深翻
秋季水稻收割後即用華犁進行全耕層深翻,深度要求30-40厘米。經過凍垡,使土壤疏鬆。
6.2.3 施足基肥
按NY/T 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執行,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和西瓜的需肥規律進行平衡施肥,限制使用含氯化肥。中等肥力的土壤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菜餅300-500千克,或商品有機肥500-1000千克,含硫三元複合肥30-50千克。肥料施入後用機械耕入,達到全耕層施肥。
6.2.4 大棚搭建
移栽前15天要搭建好大棚,大棚長度應視田塊而定。一般以不超過60米為宜。棚寬一般要求管棚6米或8米,竹片大棚6.4米,高度不低於2.0米。大棚膜要選用多功能長壽無滴膜。
6.2.5 開好溝系
結合大棚覆膜壓土,開好棚與棚之間的出水溝,溝寬、深各30厘米左右。大棚兩頭開好排水溝,溝寬、深各40厘米。每條排水溝與大明溝相通,大明溝寬50厘米,深50厘米以上,與河道相通,如大明溝與河道不通的,應安排好排澇泵,以備急用。
6.2.6 整地作畦
立架栽培,8米寬的管棚可分作6畦,6米寬的管棚可分作4畦,畦寬上面40厘米左右,下面60厘米左右,畦高30厘米,畦與畦之間平底操作溝寬60-70厘米;爬地栽培,6米寬的管棚一般作2畦,8米寬的管棚作2畦、3畦均可,畦面可作成中間高,兩邊低的龜背狀。作畦後,調節好土壤的乾濕度,鋪設好滴管,覆蓋好地膜。
6.2.7 定植
根據苗情和氣候情況確定定植時間,一般葉齡為三葉一心,苗齡30天左右,棚內10厘米深地溫要達12℃以上,最低棚溫在5℃以上,定植當時天氣晴暖,栽後能有3-5個晴好天氣即可定植。定植密度:立架栽培,單蔓整枝,行距1.3米左右,蔓距25厘米,每667米栽1400-2000株;爬地栽培,3蔓整枝,行距2.5-3米,株距40-45厘米,每667米栽450-550株為宜。定植後全園覆蓋地膜,以降低棚內濕度,減少病害。
6.3 定植後管理
6.3.1 溫濕度管理
定植後立即扣好棚膜,白天棚內氣溫控制在30℃左右,夜間溫度保持在15℃左右,最低不低於5℃。在濕度管理上,底墒要充足,定植水足量時,在緩苗期間不需要澆水。緩苗期後,揭膜通風,使棚溫控制在白天28-32℃,夜溫不低於10℃。當外界最低氣溫穩定在15℃左右時,掀起內棚膜,逐步放風,直至撤去內棚。棚溫超過35℃時,開啟背風口。瓜蔓伸長至坐果節位時,要通風換氣降溫促坐果。果實膨大階段,棚溫白天控制在30℃上下,夜間18℃左右,晝夜溫差在10-15℃。
6.3.2 整枝留果
立架栽培採用單蔓整枝,主蔓結瓜,每株留1果;爬地栽培三蔓整枝,每株留2果。針對三林崩瓜分枝性較強、長勢偏旺的特性,坐果前要及時抹除瓜杈,減少養分的消耗,確保主蔓健壯生長,除保留坐果節位瓜杈以外,其他全部抹除,坐果後應適當抹杈或不抹杈。以第二或第三朵雌花坐果為宜,在晴天上午6-9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陰雨天氣則適當推遲授粉時間。
6.3.3 肥水管理
坐果前,植株生長正常,一般不需要補充肥水。坐果後,果實膨大迅速,必須施用膨瓜肥。當幼果雞蛋大小時,視植株長勢每667平方米施用複合肥25千克左右(長勢偏弱的田塊可加施少量尿素),分二次施用,先輕後重,第一次10千克左右,間隔一星期,第二次15千克左右。
6.3.4 網袋吊瓜、翻瓜
立架栽培,當瓜長至0.5千克左右時,用機織的尼龍網袋,把瓜套在網袋中,用撕裂帶或尼龍繩吊於上部鋼絲上,防止墜落;爬地栽培,果實停止生長後要進行翻瓜,翻瓜要在下午進行,順一個方向翻,每次的翻轉角度不超過30°,每個瓜翻2-3次即可。
6.4 採收、包裝、運輸、儲藏
根據計算果實開花至成熟的天數以及觀察果實的外觀,確定果實採收期,成熟的果實能充分表現出品種的特徵。採收時用剪刀將果柄從基部剪斷,每個果保留一段綠色的果柄。採收後給果實貼上商標,套上網袋,按照商品等級分級包裝。運輸中應防止機械損傷、曝曬、雨淋,嚴禁與有毒、有腐蝕性的物質混運。臨時貯藏,選擇陰涼、通風、乾淨的地方進行,嚴防日曬、雨淋;長時間貯存,應存入低溫冷庫。
6.5 病蟲害防治
6.5.1 主要病蟲害
病害以猝倒病、炭疽病、枯萎病、病毒病為主;蟲害以瓜蚜、瓜葉蟎和潛葉蠅為主。
6.5.2 防治原則
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配合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防治。
6.5.3 農業防治
嚴格輪作倒茬,重茬種植時採用嫁接栽培。清潔田園,瓜田遠離蔬菜地,消滅蚜蟲傳染源。合理灌溉,調控棚內溫濕度,保持大棚內地面、空氣的乾燥。增施有機肥,配合施用複合肥,減少純氮素化肥使用。
6.5.4 物理防治
黃板誘蚜、銀灰膜驅避蚜蟲。
6.5.5 藥劑防治
使用化學農藥時,應執行GB 4285-89《農藥安全使用標準》和GB/T 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所有部分)的相關規定,農藥混劑的安全間隔期執行其中殘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間隔期。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選擇合適的農藥種類、最佳防治時期、高效施藥技術,進行防治。同時了解農藥毒性,選用生物農藥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少對人、畜、天敵的毒害以及對農產品和環境的污染。
  • 質量安全規定
三林崩瓜嚴格執行NY 5010-2002《無公害食品:蔬菜產地環境條件》、NY 5009-2005《無公害食品:西甜瓜類》及NY 5110-2002《無公害食品:西瓜生產技術規程》標準。
禁止使用以下農藥:
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二溴氯丙烷,除草醚,艾試劑,狄試劑,汞製劑,砷、鉛類,敵枯雙,氟乙醯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矽,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甲拌磷,甲基異硫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環磷,治螟磷,內吸磷,克百威,涕滅威,滅線磷,硫環磷,蠅毒磷,地蟲硫磷,氯唑磷,苯線磷,樂果,水胺硫磷。

專用標誌使用

1 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執有人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1)申請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區域範圍;
(2)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3)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執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載明使用範圍、數量及相關責任義務。
2 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1)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三林崩瓜的名稱及公共標識圖等)。
(2)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和展銷。
3 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履行以下義務:
(1)自覺接受登記證書執有人的監督檢查。
(2)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3)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4 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
5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證書。
6 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監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