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革命鬥爭紀念碑

三朱革命鬥爭紀念碑坐落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三朱村後宅自然村後的北才穴山上,依山而立,坐北面南,西毗崑山,俯瞰三朱村落。系惠安縣人民政府於1990年立。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市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朱革命鬥爭紀念碑
  • 外文名稱:Cuba's tomb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市
  • 著名景點:三朱革命鬥爭紀念碑
建築規制,紀念意義,碑文內容,

建築規制

平面呈“十”字形,占地面積700平方米,花崗岩石砌成。碑通高7米,碑心前後嵌輝綠岩。正面為原交通部長彭德清題刻的“三朱革命鬥爭紀念碑”,背面鐫刻三朱革命鬥爭史。
碑體為方柱造型,兩側有護碑,均用白色花崗岩砌成,石材均取自三朱境內石窟。石面鑿工精緻,晴天時依稀可映紅光,觸摸卻非水磨打制,可見工者匠心獨運。紀念碑頂端鑲一輝綠岩五角星,象徵“三朱精神永放光芒”,碑體豎立鐫刻並鎦金原交通部部長彭德清同志所題寫的碑名“三朱革命鬥爭紀念碑”,整座碑於灰白之間含墨綠,墨綠之中吐金華,樸實大方,莊嚴凝重。山腳與碑座間是一條用花崗岩條石依山勢鋪就的筆直通道,路寬3米許,長約200米,兩旁數千平方米範圍內栽種著一行行松柏榆樹,與山上蔥鬱的相思樹層層疊翠,更襯托出紀念碑的雄偉壯觀。正如彭德清同志的題句:“革命烈火鍊金鋼,長得清松在人間。

紀念意義

碑為紀念三朱革命鬥爭而立,因此在設計建築上所採用的數字多蘊含紀念意義:碑身寬2.1米,碑身及碑座全高7.1米,以寓示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碑座近正方形平面,分為二平台共六個台階,以寓示1926年起朱漢膺同志加入農會開始在三朱一帶播下革命火種;碑體距碑台邊緣4.9米,以寓示1949年惠安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碑身高6.2米,以寓示自1928年三朱革命鬥爭起始至1990年曆時62周年;碑底座高90厘米,以寓示1990年為立碑時間。

碑文內容

紀念碑背面鐫刻有三朱革命鬥爭紀念碑碑文:
三朱革命基點村,是中共惠安縣委(工委)指揮武裝鬥爭的活動中心。從大革命至惠安解放,黨組織始終依靠民眾,戰鬥不息,保持了紅旗不倒。
1926年冬,惠安縣建立共產黨組織。朱漢膺投身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年,建立中共三朱支部,書記陳平山。在中共泉州特委領導下,組織“十八鄉”武裝民眾,痛擊軍閥汪漢民,民眾首領朱成吉英勇犧牲。1932年,原省委軍委書記蔡協民領導惠北武裝抗捐運動,在都巡召開誓師大會,動員惠北數千民眾,擊潰軍閥陳國輝一個營。抗日戰爭時期,三朱是閩南(中)特委和泉州中心縣委的重要交通站。解放戰爭時期,閩中地委領導在三朱召開重要會議,充實惠安縣工委,部署開展人民游擊戰爭,縣工委先後組織武裝擊退國民黨反動政府多次的軍事“圍剿”。隨著解放軍入閩,縣工委領導人於1949年8月23日率游擊隊三百餘人從三朱出發,解放了惠安縣城。
為紀念在三朱進行革命鬥爭和犧牲的同志,謹立碑以志。烈士英靈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