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野紀

三朝野紀

《三朝野史》一名《三朝野紀》。筆記體史料彙編,明末清初文人李遜之所著,共七卷。清《荊駝逸史》叢書有刊本。書名。明清之際李遜之所著,康熙十年成書。記明朝泰昌、天啟、崇禎三朝事,起泰昌元年八月,止崇禎十七年三月;全七卷,卷一記泰昌、卷二與卷三記天啟,卷四以下記崇禎。作者李遜之,字膚公,常州人;由於其父李應升為東林黨人,故書中立場偏向東林。

基本介紹

  • 書名三朝野紀
  • 又名:三朝野史
  • 作者:(清)李遜之
  • ISBN:9787530002148
  • 類別:野史
  • 頁數:320
  • 定價:18.00
  • 出版社北京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年9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摺疊內容,摺疊自序,摺疊宮廷鬥爭,摺疊不幸一生,摺疊風氣見亂,摺疊崇禎帝登基,摺疊結束,摺疊真實背景,摺疊特點及中心思想,摺疊被禁,

作者簡介

李遜之,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他是明末東林黨領袖、大臣李應升的兒子。李應升在與魏忠賢宦官集團鬥爭中被殺害,以後崇禎帝即位,為其平反。因此,李遜之就編輯了此書,將明末黨爭之事,以其親身經歷,加上各種稗官野史之說綜合而成。文末他自稱"江上遺民"。大約作此書於清初。

摺疊內容

摺疊自序

他在《自序》中說:"況自庚申至甲申凡二十餘年間,內有朋黨之禍,外有邊隅之憂。加以奄尹播虐,赤眉煽亂,下者已甘飲狂藥,上者亦漸醉宿醒,相率為愚為罔而不知所底,即有忠義之士,或殉忠於殿陛,或戮力於疆場,但能以身自清,告無罪於皇天后土而已,不能說滄海之橫流,回狂瀾於即倒也!以哲皇之優柔蒙蔽,而猶幸承床襲安,以烈皇之英明剛毅,而竟至國亡身殉,豈運會不同也?抑或蘊毒在先,而潰敗在後耶?又或治亂有時、氣數有定,不可測識耶!"在這段序言中,李遜之將明末流弊歷數一通,並提出三個疑問,實際是對明亡的三個總結。應當說其思想較其他明代遺民之愚忠有很大進步,也有一定的深度。

摺疊宮廷鬥爭

明代至嘉靖末年以來,宮廷內的政治鬥爭在和朝中官員日益結合的基礎上,往往形成一股股勢力,並在各自思想意識和政治利益為出發點下,拉幫結派,黨同伐異,一有風吹草動,往往群起而攻之,一件小事也會鬧得沸反盈天,而真正的國家大事卻無人過問,皇帝可以不上朝,大臣可以不理事。這就是李遜之所說的"朋黨之禍",他在文中詳細地記載了這三朝以來的黨爭紀實,並徵引了大量的朝臣奏議、詔書懿旨。因而材料相當豐富,為我們了解那段黑暗的歷史提供很多依據。

摺疊不幸一生

《三朝野史》共七卷,卷一為《泰昌朝記事》,記錄了明泰昌帝即光宗朱常洛即位到死不足四十天的事情。別看只有四十天,可明後期頑症根源都源於此。書中記載了光宗那個不幸的一生。光宗之父明神宗久無子嗣,卻不料在偶然和一名宮女的苟合中生了一個兒子,神宗很不喜歡這母子,但諸臣卻認定此乃太子也,一個勁地保奏其為太子,神宗始終置之不理。不久,其寵妃鄭貴妃也生了個兒子,因此廢長立幼便始終盤踞在神宗心頭,在他的這種曖昧狀態下,鄭貴妃一干人等甚至發展到派人用棗木棍去謀害太子,這簡直是亘古未聞的奇事,史稱"梃擊"案。
幸虧東林黨人據理力爭,拚命保護,光宗總算熬到了登基那一天。光宗登基後,鄭貴妃一夥人害怕他打擊報復,就送了許多美女去討好光宗,朱常洛荒淫了幾天,就"聖容桓減",害起了大病,這時的太醫也不知是誤診,還是另有圖謀,竟給光宗開了瀉藥,令他雪上加霜,"支離床褥間"。將皇長子朱由校託孤給東林黨人,已然預備後事。正在這時,鴻臚寺卿李可灼進獻"紅丸",稱保治百病,光宗吃下一粒,果然立時精神振作,好像要病癒的樣子,為了維持藥效,他又服了二丸,結果夜裡暴死,沒有留下一句遺言,死時也無一位大臣在場,為新君的繼立和朝中政治勢力的平衡蒙上很大的陰影,從此就黨爭不息,國無寧日了。
《天啟朝紀事》共四卷。記錄了東林黨人與閹黨集團作殊死鬥爭、最終不敵對手、被瓦解與打擊的過程,這也是李遜之重點總結的經驗和教訓,篇幅很大,史料也最為詳細。
光宗死得不明不白,群臣都以為是宮廷政變所致,但當務之急還是繼立新君,不料此時卻橫生枝節,光宗寵妃李選侍竟然把皇長子朱由校給藏在乾清宮內,不許與群臣見面,這也是咄咄怪事,按封建禮法,皇上死了,必須要由群臣哭靈,並於靈前扶新君即位,老皇帝才可歸葬。群臣見不到幼主。又加上故君死得太古怪離奇,遂與李選侍及一乾太監發生衝突,最後他們將朱由校搶出來,安放在御座上,即行禮稱萬歲,史稱天啟帝李選侍沒了王牌,乾脆耍賴撒潑,霸占了乾清宮不走,群臣大嘩,紛紛上本要求她離開,因為乾清宮是皇帝的專利,其他任何人等不得居住,最後,李選侍不敵群臣,加上天啟帝下詔,歷數她曾"毆斃國母,虐待新君",只好搬出來,這就代表著以葉向高楊漣等為首的東林黨人控制了朝廷的大權。這幾件事,如"梃擊"、"紅丸"、"移宮"也被稱為明宮三案。

摺疊風氣見亂

東林黨人執政後,頗有一番除舊革新的氣象,百姓們也翹首企盼出現國家安寧的局面,但好景不長,不久就又出現了以魏忠賢為首的太監集團。魏本人也是個太監,他與天啟帝的奶媽客氏也不知怎么勾搭上了,而天啟帝又與他奶媽感情很深,因此魏忠賢也頗為天啟帝信任,命他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替皇帝審閱公文。自己則專心致志地去做小木匠。漸漸地,魏忠賢就代替皇帝來處理政務,把群臣架空,而且魏忠賢本人是無賴出身,因此左右親信也都是些為非作歹,橫行不法的奸徒,搞得朝政大亂,除此而外,他還掌握著明朝的特務機構,藉此來打擊陷害政敵。這下可惹惱了東林黨人,雙方就此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起初,魏忠賢勢力還並不很大,因此東林領袖楊漣左光斗聯合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但由於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葉向高不很支持這件事,他認為時機不成熟,因而這次魏忠賢只是被天啟帝罵了幾句了事。這下可打草驚蛇,魏忠賢開始陰謀打擊東林黨人了。
他先藉口東林黨人起用的邊將熊廷弼三關失守,來打擊他們,一時間,二年之內,東林黨人執掌權柄的領袖人物如葉向高高攀龍趙南星左光斗楊漣等都被貶職,趕回原籍。趁機,魏忠賢把自己的黨羽都安插在這些權力機構中,形成內外權柄,操其一人之手的局面,然後開始對東林黨人進行人身迫害。他捏造了許多罪名,將東林領袖逮至京師問罪,而東林黨人卻明知是個陰謀,仍抱著對明室的忠義,都紛紛自動來送死。果不其然,被逮捕進京的趙南星高攀龍楊漣左光斗、萬?景、李應升等都被迫害而死,他們想像的與魏忠賢當面辯駁根本沒有發生,在沒見著敵人面的情況下,就被一群爪牙酷刑虐待而亡。雖然他們忠義節烈,卻死得不明不白。更重要的是他們一死,東林黨人群龍無首,因而自動瓦解,這使閹黨更加得勢,爪牙遍布全國各地、朝廷內外達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魏忠賢勢力達到頂峰。各地爪牙甚至為其建"生祠"而向其獻媚,適逢袁崇煥在邊關炮斃努爾哈赤,這些功勞也歸於魏的名下。

摺疊崇禎帝登基

不久,其爪牙向天啟帝獻"靈露飲",把天啟帝喝得滿身浮腫,又一天坐船溺水,受了驚嚇,一病不起,將帝位傳給其弟信王朱由儉後,不日而死。《崇禎朝記事》原本四卷,但在長期傳流過程中佚失了中間二卷,僅存第一、第四卷。文中首先介紹了信王即崇禎帝朱由檢的生平,他是光宗的第五子,他一向和魏忠賢水火不容,因此生怕遭了暗算,熹宗死後他進宮拜靈,"上危甚,袖食物以進,不敢食宮中物",由於他有了防備,終於順利登基。
他登基後立即打擊閹黨,先是"奉聖夫人客氏準出外宅",將這個心腹之患除去,然後假裝信任魏忠賢,"優禮客魏者,一如熹廟"。但暗中調換護衛和太監,又裁撤魏黨爪牙崔呈秀,並藉此發動自己的親信官員彈劾魏忠賢,最終以"擅竊國柄、江盜中印、誣陷中直、草菅多命"的罪名將魏忠賢及其黨羽一網打盡,將這個萬惡滔天的太監除去,大快人心,百姓皆稱其賢明。

摺疊結束

除此而外,他還撤去監軍太監,給兵部很大的用人權,準其"相機行事"。又撫恤東林黨人的子孫,很有一番振作的新氣象。特別是委派袁崇煥為寧錦都師,對於抵抗後金的侵略有很大作用。
但是正如李遜之序中所說,明政府已是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加上崇禎用人疑心太重,"十七年換五十二相"。各地連年災荒,大旱經年不解,農民軍已經成了氣候,"流賊橫行江北","水淹汴城,"崇禎已回天無力,日日調重臣廷對,書中連寫他與內閣五輔、與劉宗周、金光宸等商議國事,倒也勤於政務。其文到此結束,沒有敘述崇禎國滅身殉之事,恐怕是不忍心寫。

摺疊真實背景

縱觀《三朝野史》,其目的主要在於講述東林黨人的政治活動,旁及閹黨等,因而對此案中所涉及的原始檔案都詳加徵引,如楊漣左光斗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的奏摺、魏忠賢矯詔捉拿東林黨人的聖旨、崇禎撫恤東林黨死難大臣的語句都歷歷在目,保存了不少資料。
作者自己就是東林一案的受害者,因而其事件全過程他都很清楚。一條條寫來,層次清楚,原委分明,將原本沉亂複雜的事敘述得井井有條,脈絡枝節都一清二楚,頗便後人了解其事。
當然,由於作者是站在東林黨人的立場上來寫書,故而其他事件敘述多節略,並對明代三個皇帝多方回護掩飾,這是時代使然,不可苛求於古人。

摺疊特點及中心思想

本書的寫作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李遜之自己很少發表見解,全文大部分都是引用的各種奏摺、諭旨、君臣對話等,以事實來說明其主旨,但這些原始材料經作者一擺,就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其寫作技巧和史料裁剪都有獨到之處,值得後人學習。

摺疊被禁

《三朝野史》在清代遭禁,這很大原因在於其涉及到袁崇煥在北邊御虜的記載,自從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翻案後,當時很多明朝污衊袁督師是漢奸的史書,都被乾隆大帝統統燒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乾隆大帝親自修訂的《明史》。
儘管在《荊駝逸史》中凡涉及到女真和後金等文皆寫作"北口",但仍不能逃脫遭禁的命運。另外清代對明朝史實一向諱莫如深,凡是涉及該朝代的一切正史野史、筆記叢談,一概禁絕。別說象《三朝野史》這樣犯了忌諱的在劫難逃,就連象《啟禎兩朝剝復錄》那樣對清朝隱諱之事"秋毫無犯"的作品也不放過。本書的版本很少。因而文中誤漏百出,民國時期神州國光社編輯部曾對本書進行校對,並列入《中國內亂外禍歷史叢書》於1936年發行。解放後,將該叢書更名為《中國歷史研究資料叢書》,由上海書店發行,1982年5月又重新印行,是目前使用最方便、最可靠的本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