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上巳禊飲之日也。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愛庭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借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而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月三茶宴序
- 性質:典故
- 類型:茶飲
- 時間:三月三日
三月三茶宴序,中國四大茶道,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禪宗茶道,禪茶一味,1、“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2、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3、“禪茶一味”的意境,茶葉國外的傳播,點評,重視茶文化,品茶賞茶精神,觀點,
三月三茶宴序
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玉露仙漿,無復加也。座右才子南陽鄒子、高陽許侯,與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而曷不言詩矣
龍行十八式
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
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
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
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在茶
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
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
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在茶
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行到雲起處 坐享茶宴食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中國四大茶道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髮於"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髮於"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髮於"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髮於"
茶之味
",旨在享樂人生。
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鄉紳於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於炫耀權力和富有。 源於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 貴人。“小家碧玉”一朝選在君王側,還能保持質樸純潔么?恐怕很難。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為貢品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常據著的《華陽國志· 巴志》,周武王發聯合當時居住川、陝、部一帶的庸、蜀、羨、苗、微、盧、彭、消幾個方國共同伐紂,凱旋而歸。此後,巴 蜀之地所產的茶葉便正式列為朝廷貢品。此事發生在公元前1135年,離今有3000年之久。
列為貢品從客觀上講是抬高了茶葉作為飲品的身價,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刺激了茶葉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一 大批名茶。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 會習俗。貢茶制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還確立了中國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進入宮廷,也便失去了質樸的品格和濟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貢茶坑苦了老百姓。
為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誇示皇家氣派。
貴族們不僅講“條”,也講“真水”,為此,乾隆皇帝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稱水法"一錘定音,欽定北京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為求"真水"又不知耗費多少民脂民膏。相傳,唐朝宰相李德裕愛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壇封裝,從無錫到長安"鋪遞",奔波數千里,勞民傷 財。此後因一雲遊和尚點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勞,浮位乃洱”。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於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為重要流派香火綿延,我們不得不承認 其存在價值。作為茶道應有一定儀式或程式,貴族茶道走出宮門在較為廣泛的上層社會流傳,其富貴氣主要體現在程式上。其變種即源於明清至今仍在流傳的閩潮功夫茶。
茶雖為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 貴人。“小家碧玉”一朝選在君王側,還能保持質樸純潔么?恐怕很難。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為貢品的記載最早見於晉代常據著的《華陽國志· 巴志》,周武王發聯合當時居住川、陝、部一帶的庸、蜀、羨、苗、微、盧、彭、消幾個方國共同伐紂,凱旋而歸。此後,巴 蜀之地所產的茶葉便正式列為朝廷貢品。此事發生在公元前1135年,離今有3000年之久。
列為貢品從客觀上講是抬高了茶葉作為飲品的身價,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刺激了茶葉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一 大批名茶。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 會習俗。貢茶制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還確立了中國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進入宮廷,也便失去了質樸的品格和濟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貢茶坑苦了老百姓。
為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誇示皇家氣派。
貴族們不僅講“條”,也講“真水”,為此,乾隆皇帝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稱水法"一錘定音,欽定北京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為求"真水"又不知耗費多少民脂民膏。相傳,唐朝宰相李德裕愛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壇封裝,從無錫到長安"鋪遞",奔波數千里,勞民傷 財。此後因一雲遊和尚點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勞,浮位乃洱”。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於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為重要流派香火綿延,我們不得不承認 其存在價值。作為茶道應有一定儀式或程式,貴族茶道走出宮門在較為廣泛的上層社會流傳,其富貴氣主要體現在程式上。其變種即源於明清至今仍在流傳的閩潮功夫茶。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范進一類中舉就患神經病的腐儒,嚴監生一類為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庸儒?quot;那些篤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為就得 “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風,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沓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漢 有司馬相如,晉有張載、左思、郭噗、張華、杜育,南北朝有鮑令暉、劉孝綽、陶弘景等,人數寥寥,且懂品飲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後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金、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條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城、陸游,還有歐陽 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里、范成大等。原因 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一個中山濤有八斗之量,劉伶更是拚命喝酒,“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後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名土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乾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中國文人頗能勝任這一角色:一則,他們多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和吏員近水樓台先得月,因職務之便可大品名茶。貢茶以皇帝為先,事實上他們比皇帝還要“先嘗為快”;二則,在品茗中培養了對茶的精細感覺,他們大多是品茶專家,既然“窮春秋,演河圖,不如 載茗一車”,茶中自有“黃金屋”,茶中自有“顏如玉”,當年為功名頭懸樑、錐刺股的書生們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們比別人更通曉茶藝,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茶藝,著之以文傳播茶藝;三則,茶助文思,有益於吟詩作賦。、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酷叮大醉,頭腦發脹,手難握筆何以能詩?但菜卻令人思勇神爽,筆下生花。正如元代賢相、詩人耶律楚材在《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中所言:
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
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芹。
筆陣兵陳詩思奔,睡魔卷甲夢魂賒。
精神爽逸無餘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陳,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土為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跡的土,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因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於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於鬧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託、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詩興
三是以茶會友
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成為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形成其它幾個流派。所以說是中國“士”創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范進一類中舉就患神經病的腐儒,嚴監生一類為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庸儒?quot;那些篤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為就得 “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風,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沓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漢 有司馬相如,晉有張載、左思、郭噗、張華、杜育,南北朝有鮑令暉、劉孝綽、陶弘景等,人數寥寥,且懂品飲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後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金、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條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城、陸游,還有歐陽 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里、范成大等。原因 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一個中山濤有八斗之量,劉伶更是拚命喝酒,“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云: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後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名土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乾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中國文人頗能勝任這一角色:一則,他們多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和吏員近水樓台先得月,因職務之便可大品名茶。貢茶以皇帝為先,事實上他們比皇帝還要“先嘗為快”;二則,在品茗中培養了對茶的精細感覺,他們大多是品茶專家,既然“窮春秋,演河圖,不如 載茗一車”,茶中自有“黃金屋”,茶中自有“顏如玉”,當年為功名頭懸樑、錐刺股的書生們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們比別人更通曉茶藝,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茶藝,著之以文傳播茶藝;三則,茶助文思,有益於吟詩作賦。、李白可以“斗酒詩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酷叮大醉,頭腦發脹,手難握筆何以能詩?但菜卻令人思勇神爽,筆下生花。正如元代賢相、詩人耶律楚材在《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中所言:
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
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芹。
筆陣兵陳詩思奔,睡魔卷甲夢魂賒。
精神爽逸無餘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陳,使飲茶升華為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土為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跡的土,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因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於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於鬧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麼。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託、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詩興
三是以茶會友
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為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為一門藝術,成為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形成其它幾個流派。所以說是中國“士”創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禪宗茶道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 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於真萬確。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作佛事、翻經、懺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於“奉佛”、“參禪”之前, 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於真萬確。
茶之德
和尚飲茶的歷史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
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 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 清欽是宋代以後的事,應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 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 清欽是宋代以後的事,應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古代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如有名的西湖龍井茶,陸羽《茶經》說:“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雲茶列為貢茶。乾隆皇帝下江南在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封廟前18棵茶樹為御茶。宜興陽羨茶在漢朝就有種植,唐肅宗年間(757--762)一位和尚將此茶送給常州刺史(宜興古屬常州)李棲駕,茶會品飲有陸羽出席, 陸羽稱“陽羨紫筍茶”是“芳香冠世產”,李刺史心有靈犀一點通,便建茶會督制陽羨茶進貢朝廷,自此陽羨茶點了“狀元”,身價百倍。顯然,陽羨茶的最早培植者是僧人。一屯溪綠茶站名松蘿茶,是一位佛教徒創製的。明代馮時可一《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松蘿萊最為時尚。是茶始於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採制法。其後於松蘿結庵,來造山茶於庵焙制,遠跡爭市,價倏翔涌,人因稱松蘿茶。”武夷岩茶與龍井齊名,屬烏龍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評。其中又以“大紅袍”為佳。傳說崇安縣令久病不愈,和尚獻武夷山茶,這位縣官飲此茶後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為感激此茶濟世活人之德,縣官親攀茶崖,把一件大紅艷披於茶樹之上,故此茶以“大紅袍”名之。不論此說是否合情理,武夷茶與佛門有線則是真實無偽的。安溪鐵觀音“重如鐵,美如觀音”,其名取自佛經。普陀佛茶產於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僧侶種茶用於獻佛、待客,直接以 “佛”名其茶。廬山雲霧原是野生茶,經寺觀廟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並進入名茶系可。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君山,《巴陵縣誌》記載:“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18斤。穀雨前知縣遣山僧採制一旗一槍,白毛茸然,俗稱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種植。黃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極品,《黃山志》載:“雲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雲霧茶就是今之黃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產於西山觀音岩下。惠明萊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別說產於中國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門僧人由中國帶回茶種在日本種植、繁衍並成世界重要產茶國之一。
五仙獻佳茗
禪茶一味
1、“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彆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2、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制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3、“禪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幫助。
茶聯四幅
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
——蘇東坡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
茶聯四幅
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
——蘇東坡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
太極碧螺春
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
——招隱寺內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一卷經文,苕霖溪邊真慧業,
千秋祀典,旗槍風裡弄神靈。
——上饒陸羽泉聯
茶詩四首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閒,閒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北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題
陳繼儒(明)
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葉夢,竹爐風軟落花煙。
——招隱寺內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一卷經文,苕霖溪邊真慧業,
千秋祀典,旗槍風裡弄神靈。
——上饒陸羽泉聯
茶詩四首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閒,閒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北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題
陳繼儒(明)
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葉夢,竹爐風軟落花煙。
龍井鴨方。
點來直是窺三味,心後能翻賦百篇。
欲笑當年醉鄉子,一生虛擲杖頭錢。
茶與中國文化發展
趙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欲笑當年醉鄉子,一生虛擲杖頭錢。
茶與中國文化發展
趙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茶葉國外的傳播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
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茶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日本茶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製作的碧綠溢翠的茶,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
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
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
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禪師來我國留學,歸國時攜回茶籽試種;宋代的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種植。日本茶業繼承我國古代蒸青原理製作的碧綠溢翠的茶,別具風味。
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
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
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
品味人生
點評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
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
《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
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
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
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
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在茶
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
《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
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
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
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
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在茶
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
茶酥
東方文化下的茶道遲竹強 2009-04-02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重視茶文化
重視茶文化,這是我讀這部書的感受,現在有許多人並不知道什麼是茶文化,甚至連什麼是茶都不知道了,他們只知道可口可樂或什麼飲料。這部書對茶文化進行了研究,講述一個故事,比如“康乾年間,在中俄邊貿往來中,山西家族茶商堪與俄商一爭高下,將華茶出口的產、運、銷統掌手中,創下了極其鼎盛的輝煌。其間,內憂外患,商道人道、江湖秘境層層展開,晉商的大智慧也曾影響過世界貿易。三百年前,茶商的經營格局之大,商務能力之強,今人已是很難想像了。 ”其實中國茶文化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只不過沒有誰注意。
《茶道青紅》顧名思義,與茶有關,作者想表達的是:在西方現代商業的發軔期,中華版圖上也有過極其輝煌與鼎盛的商業文明。這是一個三百年前的晉商外貿傳奇:康乾盛世期間的山西商幫,全憑自身之力,開闢出一條從江南產茶地,遠至恰克圖口岸的萬里商道,將華茶出口的產、運、銷,統掌於一手。僅此空間的跨度,估計就有很多東西可說。當代的商人,也能從中領悟到許多商業的智慧與艱難。肯定也是拍電視劇的好坯子。而這部小說還與鉛山與辛棄疾有關.
綠樹聽鵜(夬鳥),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蒙,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這首宋詞《賀新郎》,是辛棄疾名作,題為“別茂嘉十二弟”。此詞詠唱離恨,鋪排了許多古典故事,語語有境界,章法又絕妙,悲婉而具氣勢。開篇就先說這首宋詞,只是因為它最為太谷康家戴氏夫人所喜愛。
戴夫人,名靜儀,為明末清初名士祁縣戴廷栻的孫女,一向喜愛宋詞。嫁入康家後,對辛詞更情有獨鐘。翻檢《稼軒長短句》,這首《賀新郎》,又最是眼熱不能舍。
這是為何?
太谷康家自雍正年間起,做恰克圖茶葉外銷生意,已歷五十多年。茶貨由福建武夷採買,起運第一站即到江西鉛山,入水路北上。鉛山為辛棄疾晚年久居之地,今尚有稼軒村在。其夫康乃懋及其子康仝霖,每從江南採辦茶貨歸來,總不免說些稼軒遺聞。戴夫人聽得多了,對辛詞自然更翻檢不輟。而茶貨穿越江南中原,出塞外大漠,經萬里風霜,抵恰克圖買賣城,易手俄商後,第一站即達貝加爾湖區。貝加爾湖,古稱北海,為漢使蘇武牧羊地,今雖成俄境,但在湖之南,尚存蘇武廟。康家父子北上買賣城,常入俄境料理生意,多次借道拜謁其廟。“向河梁、回頭萬里”,即言李陵將軍在此送蘇武歸漢情狀。稼軒如此一首名篇,竟與自家生意有如此關聯,從鉛山綠樹,一路鋪排到北海蘇武!其間芳菲琵琶,風霜雪月,壯烈艱辛,器局情懷,真是非茶家不能體味。你說戴夫人不能格外偏愛嗎?
宋詞如此豪章艷句,本是為燕樂歌曲所填寫,可惜樂曲失傳已久,只空存了許多誘人的曲牌名。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這首宋詞《賀新郎》,是辛棄疾名作,題為“別茂嘉十二弟”。此詞詠唱離恨,鋪排了許多古典故事,語語有境界,章法又絕妙,悲婉而具氣勢。開篇就先說這首宋詞,只是因為它最為太谷康家戴氏夫人所喜愛。
戴夫人,名靜儀,為明末清初名士祁縣戴廷栻的孫女,一向喜愛宋詞。嫁入康家後,對辛詞更情有獨鐘。翻檢《稼軒長短句》,這首《賀新郎》,又最是眼熱不能舍。
這是為何?
太谷康家自雍正年間起,做恰克圖茶葉外銷生意,已歷五十多年。茶貨由福建武夷採買,起運第一站即到江西鉛山,入水路北上。鉛山為辛棄疾晚年久居之地,今尚有稼軒村在。其夫康乃懋及其子康仝霖,每從江南採辦茶貨歸來,總不免說些稼軒遺聞。戴夫人聽得多了,對辛詞自然更翻檢不輟。而茶貨穿越江南中原,出塞外大漠,經萬里風霜,抵恰克圖買賣城,易手俄商後,第一站即達貝加爾湖區。貝加爾湖,古稱北海,為漢使蘇武牧羊地,今雖成俄境,但在湖之南,尚存蘇武廟。康家父子北上買賣城,常入俄境料理生意,多次借道拜謁其廟。“向河梁、回頭萬里”,即言李陵將軍在此送蘇武歸漢情狀。稼軒如此一首名篇,竟與自家生意有如此關聯,從鉛山綠樹,一路鋪排到北海蘇武!其間芳菲琵琶,風霜雪月,壯烈艱辛,器局情懷,真是非茶家不能體味。你說戴夫人不能格外偏愛嗎?
宋詞如此豪章艷句,本是為燕樂歌曲所填寫,可惜樂曲失傳已久,只空存了許多誘人的曲牌名。
康家因外茶生意,雖然已成富室,但這致富是何等不易。從奇熱的閩地到奇寒的北海,從江南澤國到塞外旱漠,中間萬里茶道,萬里艱辛。其夫其子,每年都要分頭南下抵鉛山,北上臨北海,一步一步將這萬里艱辛踏遍。即便沒有那“用儉知恥”的祖訓,任你奢靡,你能忍心嗎?
品茶賞茶精神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種以茶為主題的生活禮儀,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煉身心。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三月三茶宴序》
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觀點
茶是一種文化,一種境界,品味茶香,品味人生,趣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