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歷史
日本茶道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中國茶道的演化。中國唐代的
煎茶道、宋元的點茶道、明朝的泡茶道,先後傳入日本,經日本茶人的重新改易,發揚光大,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煎茶道”。
中國
南宋的“點茶”由鎌倉時代的榮西禪師傳入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
茶道知識
茶道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台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朝鮮茶道
清、敬、和、樂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係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公元1786-1866年),他在《東茶頌》里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也就是勸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過度虛榮,知識淺薄卻到處炫耀自己,什麼也沒有卻假裝擁有很多。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所以中正精神應在一個人的人格形成中成為最重要的因素,從而使消極的生活方式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使悲觀的生活態度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種人才能稱得上是茶人,中正精神也應成為人效中的生活準則(尹炳相:《韓國的茶文化與新價值觀的創造》,載於《農業考古》1997年2期)。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由此亦可見,朝鮮的茶禮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中國茶道
廉、美、和、敬 和韓國的茶禮一樣,中國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國雖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濃,而是將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給人們留下了選擇和發揮的餘地,各層面的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愛好選擇不同的茶藝形式和思想內容,不斷加以發揮創造,因而也就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和清規戒律。只是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隨著茶文化熱潮的興起,許多人覺得應該對中國的茶道精神加以總結,歸納出幾條便於茶人們記憶、操作的“茶德”。已故的浙江農業大學茶學專家莊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雜誌上發表的《茶文化淺議》一文中明確主張“發揚茶德,妥用茶藝,為茶人修養之道 ”。他提出中國的茶德應是“廉、美、和、敬”,並加以解釋: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具體內容為:
廉——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減少‘洋飲’,節約外匯。
美——名品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
和——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係。
敬——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淨水甘。
大約與此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誌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則主張中國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
理——“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兩人對飲,以茶引言,促進相互理解;和談商事,以茶待客,以禮相處,理智和氣,造成和談氣氛;解決矛盾糾紛,面對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氣,促進和解;寫文章、搞創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腦,思路敏捷。”
敬——“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無論是過去的以茶祭祖,公平是今日的客來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塵,品茶敘舊,增進情誼;客人來訪,初次見面,敬茶以示禮貌,以茶媒介,邊喝茶邊交談,增進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傳情,互愛同樂,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愛之舉;長輩上級來臨,更以敬茶為尊重之意,祝壽賀喜,以精美的包裝茶作禮品,是現代生活的高尚表現。”
清——“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司的廉政之舉,也是現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現。1982年,首都春節團拜會上,每人面前清茶一杯,顯示既高尚又文明,‘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表明了我國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今天強調廉政建設,提倡廉潔奉公,‘清茶一杯’的精神文明更值得發揚。‘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之意,提倡飲茶保健是有科學根據的,已故的朱德委員長曾有詩云:‘廬山雲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
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舉行茶話會,往往是大家歡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朋友,親人見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氣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團體商談,協商議事,在融洽的氣氛中,往往更能促進互諒互讓,有益於聯合與協作,使交流交往活動更有成效。由此可見,茶在聯誼中的橋樑組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個人認為:在中國,不存在茶道,在中國,只存在"茶文化"!理由如下:
1、在中國,“道”是一種很嚴肅的東西,而不是這些生活的枝葉。反觀日本,它從中國拿過去的一些皮毛就堂而皇之地稱之為“道”!中日茶文化的根源都在中國,而其發展之路卻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這其中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釋,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像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反觀日本茶道,強調的是以下三個觀點:。
(一)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被稱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一提這四個字,人們馬上就會和茶道聯繫起來。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元”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泊出生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諸形式。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製作工藝
許多人會誤認為抹茶是一般的綠茶粉,或者一般意義上的茶葉粉碎物。事實上,它是用茶葉細嫩原料,經過蒸青、冷卻、脫水、複合乾燥、組合粉碎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的超微粉末。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禪師將中國蒸青抹茶製作工藝傳到日本。當時日本製作抹茶工藝,是以嫩葉為原料,先將其搗碎製作成團狀或餅狀,然後烘乾或曬乾,飲用時再將其充分烘乾,碾碎成粉末,以供飲用。日本開始製作抹茶的粉碎過程是用石磨並人工加工,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出現機械,才開始用機械生產抹茶。日本的茶道源於
中國,卻在漫長的歷史衍變中形成了獨特深厚的日本民族特色。 抹茶對原料的質量要求較高,要求採用胺基酸、蛋白質和葉綠素含量高的茶葉,同時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較低。在採摘之前,對鮮茶葉的採摘時間、葉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產時間較短,只有五十天左右,以四、五兩個月出產的優質鮮茶葉做原料,生產出來的抹茶的質量最好。加工抹茶所用茶葉的樹種也有講究,這種茶樹以無性系繁殖技術培育而成,保證了茶樹品種的純正性。另外,為保證鮮葉的質量,在栽種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對茶樹進行遮陽防暑,以這種方式生產的茶葉稱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為原料加工而成的。
優質新鮮綠茶經蒸青後碾磨,然後進行超微粉碎,繼而通過低溫乾燥後製成抹茶。抹茶生產採用了傳統的碾磨技術和現代的超微粉碎技術,整個加工過程始終在較低的溫度狀態下進行,能很好地保存茶葉中的活性成分。
茶具分類
日本人對抹茶的講究從茶具中可以一窺究竟,成套的抹茶具包含陶碗、茶筅、茶杓,講究的還附上名為御茶巾的小抹布。茶筅品質好壞會影響抹茶起泡的程度,數量越多效果越好,超過75枝的茶筅價格也就越高。
茶具的分類
廣義的茶道用具是指整個茶事活動所用的道具,大致分為5類:
等候室用的茶道用具——主要有壁合的掛軸、花瓶
添炭用茶道用具——爐、炭斗、羽帚、火筷、灰器、灰匙、釜環、釜墊、香、香盒
點茶用茶道用具——是日本茶具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道具。
懷石料理用具——主要是黑色漆器,風格文雅。
茶庭院內用具——主要有草鞋、木屐、斗笠、圓坐墊、水桶、水勺。
點茶用茶
敷板、爐、風爐、釜、蓋置、水指、柄杓、水次、建水、棗、茶入、仕覆、茶杓、茶筅、茶碗、茶巾、帛紗、茶點、菓子箸、棚、杓立、飾火箸、釜據、切藁、毛氈、立禮桌、立傘。
敷板
放置於風爐下面,功用是隔熱。
爐
位於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
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蓋置
用於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柄杓
竹製的取水用具,在中間段多有竹節,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利用柄杓舀水調節釜的熱水溫度、或用來清洗茶碗。
水次
席間由茶水間提水,加入水指的容器。
建水
用於裝清潔茶具後的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棗
木製上漆的盛抹茶的小罐(薄茶用),形似大棗。有平棗、小棗、中棗、大棗等各種規格。國內銷售多用塑膠胎噴漆冒充木胎。鑑定方法是真的木胎茶棗上面會有明顯的樹木年輪,而且壁厚,假的國產塑膠茶棗,重量輕薄,內壁光滑無任何樹木年輪特點。
茶入
盛抹茶的陶瓷、金屬、漆器等製作成的小罐(濃茶用),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沖、茄子、海壺、文琳等。茶入蓋子古代多用鯨魚牙和
象牙。日本古代認為大象是一種海獸。隨著時代變遷象牙從神壇寶座下來後。日本茶入蓋子的地位排名為
陶瓷、木、竹、石、角、金屬、象牙。象牙被排名靠後主要是因為日本人信奉神道教和佛教,認為因為愛好而屠殺大象獲得象牙會損功德將來不能成佛。角:指的是牛角
鹿角等因為可以自然脫落所以級別高於象牙。
需要工匠可以精確計算到每種材質的彈性。需要豐富的經驗和能力而且,這樣的製作需要工匠持續10天15天才可以製作出一個蓋子。因此蓋子微妙的鬆緊程度也成為茶入評定的標準
日本茶入蓋子的工藝決定了茶入的好差。一個高級蓋子製作是放入順暢,倒置不會的掉下。
仕覆
用來包裹茶具的布袋。
茶杓
從茶罐(棗或茶入)中取茶的用具,竹製。在中間段多有竹節的稱為[草],竹節在兩端的稱為[行],沒有竹節的稱為“真”。國內多有仿造,真品背面會以漆書寫名稱
茶筅
圓筒形竹製的點茶用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形狀如喇叭狀,高11公分,直徑6公分。使用前要預先用冷水浸泡,點茶前為防止竹絲折斷混入茶中,有必要在熱水中再浸泡洗滌。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有各種形狀和顏色。通常日本茶道,提到茶碗就有一樂、二荻、三唐津的說法,此說法並不代表茶碗檔次。
樂是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制)製成的茶碗,分為黑樂和赤樂;荻為荻燒;唐津分為青瓷和白瓷。國產仿造茶碗多為瓷胎。
茶具修復
金繕修復
茶碗非常多,也因此輔助了茶具修復行業,日本現存
金繼修復最主要的分為“蚊足” “無衣” “百川”三大個流派。其中以“無衣”流派修復的茶碗最為名貴被稱作藝術上的再創作。無衣流派名字出自中國詩經《
國風·
秦風·無衣》
其修復特點是將茶碗瓷片缺少的部分補上後,以漆器從新製作釉色,釉色明暗對比強烈猶如再給茶碗穿上一件衣服,創作特點剛猛,如秦風無衣中所屬內容。
鋦釘修復
日本茶碗為陶器,所以鋦釘修復難度遠遠大於金繼修復。中國茶具多為瓷器鋦釘修復容易。日本鋦釘修復為了體現“殘念”中人世間世事無常,生活中的起伏波盪,所以多以各種顏色鋦釘同時修復一個茶碗,或用相同顏色但是造型繁複多樣的鋦釘修復茶碗。每一種修復的茶碗都是難得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