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明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三明市西南
- 氣候類型:南亞熱帶海洋性兼內陸性氣候
- 占地面積:1101.6公頃
- 級別:省級自然保護區
- 保護對象:格氏栲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貌,土壤,氣候,區域範圍,自然資源,動物,植物,管理機構,
歷史沿革
1958年經中國著名林學家鄭萬鈞教授提議建立莘口天然林保護區。
1960年建立莘口天然林保護區管理站。
1962年在保護區設定了三明林業試驗場。
1964年為了進一步加強保護工作,福建省林業廳組織人員進行測量,具體確定了保護區的地點、面積與四周境界。
1980年2月省政府以閩政〔1980〕綜178號文批准成立三明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現隸屬三元區林業局的副科級單位。
地理環境
位置
三明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由格氏栲林片和米櫧林片兩部分組成,格氏栲林片位於三明市三元區莘口鎮的樓源村和曹源村,地理坐標東經117°27'30"~117°29'26",北緯26°09'39"~26°12'09"。米櫧林片位於三元區莘口鎮的樓源村和永安市貢川鎮的延爽村,地理坐標東經117°24'49"~117°25'43",北緯26°07'25"~26°08'28"。
三明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
地貌
三明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系武夷山東伸支脈地帶,海拔在250~500米之間,屬低山丘陵,最高峰602.2米。
土壤
三明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土壤類型為山地紅壤,其次為山地黃壤和紫色土。
氣候
三明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兼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9.5℃,無霜期300天,年降水量1700毫米。
區域範圍
三明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由格氏栲(又名青鉤栲、赤枝栲)林和米櫧林兩片組成,兩片相距10公里。格氏栲林面積933.4公頃,林木蓄積量約為18萬立方米;米櫧林面積 186.7公頃(在永安市貢川鄉境內),蓄積量3.8萬立方米。總面積1101.6公頃,其中核心區433.5公頃,占保護區面積的39.4%,緩衝區189.7公頃,占17.2%,實驗區478.4公頃,占43.4%。
自然資源
三明格氏栲省級自然保護區動物地理區系屬於東洋界華中區閩廣沿海亞區,自然條件優越,為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動物
據調查資料統計,野生脊椎動物有25目69科206種,其中兩棲類2目6科18種,爬行類3目9科32種,鳥類13目38科132種,獸類7目16科24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蟒蛇、雲豹等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包括黑熊、獼猴、獐、鬣羚、穿山甲、白鷳、普通鵟、紅隼、草鴞、雀鷹、紅角鴞等24種,福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包括黃腹鼬、黃鼬、白鷺、眼鏡蛇、金腰燕、家燕、大擬啄木鳥、黑斑蛙、滑鼠蛇、黑枕黃鸝、喜鵲、戴勝、畫眉、壽帶鳥等14種。
植物
區內植被生長繁茂,植物物種多樣性極其豐富,有維管束植物183科1003種,其中蕨類植物37科87種,裸子植物9科19種,被子植物137科897種。
格氏栲
格氏栲又名青鉤栲、赤枝栲。分布在我國東起台灣、西至廣西的寬闊地帶。本世紀30年代,英國人格端米從廣東採到標本,定名格氏栲,因發現日本一著名植物學者比格端米更早對此樹種作過鑑定,故取消格氏栲學名,改稱赤枝栲。格氏栲系常綠大喬林,開黃花,樹冠濃密,材質堅實,紋理美觀,耐磨性強,是工業、軍事、民用的地等用材。其果實富含澱粉,香甜可口,有“小板栗”之稱。樹皮和果殼含有豐富的單寧素,可以提取栲膠。
管理機構
1960年設福建三明莘口格氏栲天然林保護區管理站,無在編人員,由三明市林業局營林科兼管。之後由省林科所三明林業試驗場、生產建設兵團、福建林學院莘口教學林場等單位代管。1980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保護區,並成立福建省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為股級事業單位,編制5人,配備幹部4人,固定工人2人,隸屬三元區林業局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