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皮錐(青鉤栲)

吊皮錐

青鉤栲一般指本詞條

吊皮錐(學名: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是殼斗科,錐屬喬木,高可達28米,樹皮縱向帶淺裂,老樹皮脫落前如蓑衣狀吊在樹幹上,枝、葉均無毛。葉革質,葉片卵形或披針形,頂部長尖,網狀葉脈明顯,兩面同色;雄花序多為圓錐花序,雌花序無毛,果序短,殼斗有堅果,堅果扁圓形,3-4月開花,次年8-10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江西三省南部、廣東、廣西東南部。生長在海拔約1000米以下的山地疏或密林中。

該種材用密緻,自然乾燥不收縮,爆裂,易加工,是優質的家具及建築材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吊皮錐
  • 學名: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山毛櫸目 Fagales
  • :殼斗科 Fagaceae
  • :錐屬 Castanopsis
  • :吊皮錐
  • 分布區域:中國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種子採收,播種育苗,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喬木,高15-28米,胸徑30-80厘米,樹皮縱向帶淺裂,老樹皮脫落前為長條(長達20厘米)如蓑衣狀吊在樹幹上,新生小枝暗紅褐色,散生顏色蒼暗的皮孔,枝、葉均無毛。
吊皮錐吊皮錐
嫩葉與新生小枝近於同色,成長葉革質,卵形或披針形,長6-12厘米,寬2-5厘米,很少更寬,頂部長尖,基部闊楔形或近於圓,對稱或一側略短且偏斜,全緣,很少在近頂部有1-3小裂齒,中脈在葉面平坦或上半段微凹陷,近基部一段稍凸起,側脈每邊9-12條,網狀葉脈明顯,兩面同色;葉柄長1-2.5厘米。
花序多為圓錐花序,花序軸被疏短毛,雄蕊10-12枚;雌花序無毛,長5-10厘米,花柱3或2枚,長不及1毫米。序短,殼斗有堅果1個,圓球形,連刺橫徑60-80毫米,刺長20-30毫米,合生至中部或中部稍下成放射狀多分枝的刺束,將殼壁完全遮蔽,成熟時4、很少5瓣開裂,刺被稀疏短毛或幾無毛,殼斗內壁密被灰黃色長絨毛。
堅果扁圓形,高12-15毫米,橫徑17-20毫米,密被黃棕色伏毛,果臍占堅果面積的1/3或很少約近一半。花期3-4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江西三省南部、廣東、廣西東南部。模式標本采自台灣南投。
星散分布於台灣東部密雲宜蘭、玉山、嘉義及西部南投、台中,福建中部永安、三明和平步青雲同部連城、漳州上杭、永定、武平,江西南部安遠、龍南、人南、信豐,廣東乳源、連山、英德、新豐、龍門、從化、德慶、支浮、大埔、平遠。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中。
吊皮錐所在地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即使在分布區北界,霜期也很短暫,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土壤為酸性紅壤或黃壤。通常星散生長在以殼斗科和樟科為主要樹種的照葉林中。中國福建三明莘口有一片以吊皮錐為主的天然林,但林子已近衰老,林相稀疏,林中很難找到幼苗和幼樹。成年大樹基部常有寬大的板狀根,可適應雨季及颱風的環境。

繁殖方法

種子採收

採種:應選擇20年以上的優良母樹進行採種,中國廣東蕉嶺縣吊皮錐果期一般在9-11月。當吊皮錐果蓬呈黃色並在果苞開始開裂時採收,這時種實已充分成熟,可分期分批地進行打收或撿拾落果。堅果採收後在室內冰櫃80℃預冷10天左右,取出後用殺蟲劑、殺菌劑(如敵百蟲1.25克/升液,托布津、多菌靈1克/升液)進行藥劑處理,消除種粒中的象鼻蟲幼蟲和防止霉變。
吊皮錐吊皮錐
篩選:選擇大粒、飽滿、新鮮、光澤亮的種籽,首先用水選,撈去浮在水面的劣種,然後用定製的鐵篩篩種,去掉小粒的種籽,再把不飽滿、黑色霉爛的種籽去除,選好的種子再用0.05%2,4-D天加2克/升托布津浸種,以防沙藏過程中種子腐爛。同時分期採收的堅果分批置於沙藏庫內保鮮,否則種子失水會失去發芽力。
沙藏:用手抓沙成團,手鬆沙鬆散,濕度約60%左右的細沙。先在地底放一層約10厘米厚的細沙(方便滲水),然後放一層約厚8-10厘米的種子,噴灑1.25克/升敵百蟲水,再蓋一層厚約10厘米細沙,如此類推,約堆高80-100厘米為宜。為方便透氣,每隔1米用10厘米的稻草團豎起,沙藏室應通風,並根椐室內乾濕進行噴水保濕。沙藏峰果的時間一般為60-80天,如果取出太晚,堅果就會在溝內發芽過長或爛壞。因此應根據當地的溫濕度的情況確定沙藏時間的長短,如氣溫高、濕度大,則取種堅果時間應早些,反之則應晚些。總之取種的堅果以其先端膨大凸出、露出根尖而未長出芽為好,這種堅果播種後,可提高出苗率。

播種育苗

選地砌池:選擇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方,建立溫棚,用於保持溫濕度和遮陰,在棚內用磚在地面上砌畦池,寬1.2米為宜,池高5厘米,池底墊潔淨細沙高3-5厘米(不能用油沙)。
吊皮錐吊皮錐
種子處理:吊皮錐種子萌發以15-20℃最適宜。播種前先將種子從沙藏庫取出,去除雜質,用酒精將赤黴素溶解,然後加水配製成300-500毫克/升的赤黴素溶液,將種子放入水中浸泡24小時,促進種子萌動。
埋種催芽:將處理後的種子埋人沙池中,上面覆2-3厘米厚的潔淨細沙,沙的含水量為40%-50%,注意不要將殼脫掉,保證種子完整。保持池內溫濕度,經常檢查棚內沙床,過乾要噴水,池內溫度保持在15-20℃。此項工作於2月中旬進行,一般20天左右胚芽可露出沙床面。
裝袋培育:營養袋育苗時套用6:2:2:(0.3-0.5)的營養土(即火燒土60%、黃心土20%、吊皮錐林表土20%、磷粉3%-5%),過篩、混合堆漚數日後裝進8厘米×13厘米的薄膜營養袋,等待沙藏催芽的種子發芽長出2片真葉後上袋。上袋時由於吊皮錐主根較長、側根少,取出幼苗後,從胚根3厘米處斷根,馬上用500-800毫克/升的萘乙酸溶液迅速沾一下切口,然後植於營養袋內,主要是利於促發側根、控制主根、刺激幼苗形成發達的側根系,植後用50%-60%遮陰網進行搭棚遮陰。
保持蔭棚內溫濕度:當棚內溫度上升至30℃時,馬上將棚兩邊陰網同時揭開,通風降溫,棚內相對濕度保持在90%以上,當濕度達不到時,每隔3-5天噴1次水,經常保持霧狀為宜。
煉苗:煉苗是促進苗木發育、提高苗木質量、便於苗木適應環境的主要措施。晴天的下午13:00點將陰網全部揭開,日落前再蓋好,逐漸增加陽光照射時間,經5-7天的煉苗,遮陰網就可揭掉。
加強水肥管理:幼苗揭棚後,要加強水肥管理,及時澆水,保持營養杯內土壤濕潤,6-8月每隔10-15天施肥1次,整個生長期施肥5-7次,以施放複合肥為主,施後即澆水,以免影響幼苗生長。
移苗斷根:由於吊皮錐幼苗主根很長、側根稀少,為提高上山造林的存活率,應在出圃前一個月進行移苗斷根。移苗斷根後應進行遮陰,待苗木生長穩定後,揭去陰網,等待出苗。

主要價值

吊皮錐環孔材,木質部僅有細木射線,年輪分明,心材大,深紅色,濕水後更鮮紅,質堅重,比重0.89,有彈性,密緻,紋理粗擴,自然乾燥不收縮,少爆裂,易加工,是優質的家具及建築材,屬紅錐類,是重要用材樹種。
殘存於台灣及大陸東南沿海的吊皮錐與分布於加里曼的大葉校力(Castanopsis borneensis King)有密切的親緣關係,形態特徵與栗屬相近,對植物區系和植物地理和殼斗科分類的研究有科學價值。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中國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1984年7月公布《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Ⅱ級。
瀕危原因:漸危種。吊皮錐又名格氏栲、青鉤栲,星散分布在中國東南沿海至台灣的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是第三紀孑遺植物。由於堅果大,富含澱粉,味甜美,果熟時,大多被鳥、鼠搬食,因林中幼苗稀少,天然更新困難。除福建三明莘口有一小片近於衰老的天然林及少量人工林外,即使在森林保存較好的山區吊皮錐也罕見。
保護措施:已列為中國國家保護植物,應加強保護,廣泛栽培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