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不見山

三山不見山,民謠,安徽省廣德市自古以來就有“三山不出頭,河水向北流,貧富無三代,清官不到頭”的民謠傳說,雖無正式的文字記載,卻是一直流傳很廣。有的說此民謠傳說是形成於清末民初,因其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時代內涵,很生動地概括了廣德的政治、經濟、地理山向水流、歷史、文化和人際關係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山不見山
  • 文化性質:民謠
  • 流行區域:安徽省廣德
  • 非遺等級
簡介,來歷,三山不見山,河水向北流,貧富無三代,清官不到頭,

簡介

三山不見山,民謠,安徽省廣德市自古以來就有“三山不出頭,河水向北流,貧富無三代,清官不到頭”的民謠傳說,雖無正式的文字記載,卻是一直流傳很廣。有的說此民謠傳說是形成於清末民初,因其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時代內涵,很生動地概括了廣德的政治、經濟、地理山向水流、歷史、文化和人際關係等。
屬於廣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來歷

三山不見山

指古城內有萬桂山、筆架山、孔明山三座山,三山雖名為山,實為人工堆起來的土丘,且矮小得高不出古城牆頭。三山原有許多人文古蹟,如今只剩下一些遺蹟、古志記載與民間傳說了。
據《萬曆志》、《楊志》及明賈暹《萬桂山記》載,萬桂山是明成化十年知州周瑛所築,在州城東南隅、文廟東側的明倫堂後,因治圃學後地,為補地形之缺與後園之虛,日委土而積倚之,培山址,手植萬桂,期於多賢,因號為“萬桂山”,山之命名即由此而來,於是州學形神備矣,今亭俱無存,桂亦銷亡;
筆架山在州城西南隅,是一培丘,土人云:形如筆架,上結小庵(長十弓、橫三弓二尺,計一分四厘有奇);
孔明山坐落州東文廟狀元坊內,相傳廣德有一個狀元才高八斗,曾自比孔明,封官後在文廟側建狀元坊,廣辟學圃、市民田、築土丘,土人稱之孔明山,今圮。

河水向北流

也指“眾水向西流,兩河夾一州,兩河夾州城”等,因廣德城區四周群山環繞,中部是寬廣的丘陵、平畈、小盆地,主要水系都是通過廣德桐汭河無量溪河匯於郎川河南漪湖而向北流,這奇異的自然現象在別處是很少見的(神州萬里、大江南北大多是滔滔江河東流水)。

貧富無三代

原指廣德市雖有豐富的自然物產特產(素有“推不完的廣德,裝不滿的泗安”之稱),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火、瘟疫、旱澇、移民較多,也指民間財富積累的變數、風險、社會動盪較大,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所以不管是巨富商賈、地主豪紳,還是良田千頃、家大業大,都會不堪社會變故而遭受沉重的打擊,因而很難長久富下去。古今無數事實證明,少數人煞費苦心、不擇手段聚斂的財富確實可以讓子孫世代享福,但大多數人則由於兒孫瞎作胡鬧、太不爭氣或運道轉背、遭人算計,就把數以百萬、千萬計的財富生生敗光,故俗話有“富不過三代”之說,至於為何富不過三代在傳統的說法有“因果報應”、“吝嗇守財、不行善事”等等。
其實所謂“因果報應”、“善報、惡報”是人的因素在起主要的決定性作用,所謂“惡有惡報”其實是“自作孽、不可活”而不是什麼天譴神責,古今許多貪官為了撈錢不惜以身試法,以至樹敵太多已為後代種下禍根,當他翹了辮子後,其子女因受其惡劣行徑的影響至深,再無保富爭寵之權勢,那些敵對者就要拿他的後代開刀並整垮其子女,也就經兩三代人折騰淨光了;而所謂“善有善報”乃是後代繼承了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立身處世以他們的清正廉潔開明、樂善好施為楷模,故而能自強自立、有所作為並能“五世其昌”。只可惜世人大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罷了,“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益增其過”,也就有了民間流傳已久的“富不過三代”的懺言了。

清官不到頭

是指廣德市歷史上曾出現過清官難當的時期,因廣德這塊特定的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群體利益、移民衝突、行業競爭、宗族權威、幫會宗教派別勢力的錯綜複雜,清官稍稍不慎就會觸犯他們的利益,因此往往為官不到任期就憤然而去,以致老百姓們只能嘆息“清官不到頭”。
相傳廣德真正的清官只有范仲淹等人(范仲淹剛正不阿、清貧終身,未給後代留下任何財產,但他的四個兒子都官至宰相、公卿、侍郎,曾孫輩也仍十分發達),那潢水塘只清了一、二次,時間也極短,清代乾嘉年間曾有數位知州回任、復任,受到老百姓的歡迎與愛戴,城內的先賢祠、思賢堂、景賢街等即是例證。而在民間傳說中,廣德仍是一個“清官不到頭”、“清官很難到頭”的地方,箇中之謎實難考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