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山(荊州古城牆景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荊州古城內一個帶山的地名的習慣稱謂。傳說關羽打勝仗回來在此卸甲,並登臨此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卸甲山
  • 性質:傳說
在眾多關羽故事傳說中,也有跟關羽失荊州一事相關的傳說。如松甲山、卸甲山、擲甲山的由來。這稱之為山的三處地方,其實都不是山,只是城垣內側的土堆,其作用是保護城坦內坡。荊州城城坦外側是磚牆,內側均為土坡。城內原有“三山不見山”之說,因為松甲山、卸甲山、擲甲山確實都不是山。這三山不見山,名聲卻頗大,其原因是都跟關羽失荊州有關。相傳當東吳襲取荊州時,守城將士合力據守,日夜巡視城頭,為防吳兵入侵累得滿頭大汗,曾經借著星光鬆開衣甲,稍作休息,後聞南郡太守麋芳準備開城投降,眾將士氣憤地卸下衣甲,正欲去跟麋芳論理,不想吳兵已經入城,於是把衣甲全都擲在地上,以示對變節投降者的抗議。後來,人們就把這三處地方分別叫做松甲山、卸甲山、擲甲山,以不忘這段歷史。清代改擲甲山為餘烈山,以喻關羽“死有餘烈”,並在餘烈山建有關羽祠廟,紀念關羽。
荊州古城歷來有“三山不見山”之說,相傳這“三山”都與關羽相關。
三山是荊州古城內三個帶山的地名的習慣統稱,三山即松甲山、卸甲山、擲甲山,城內的三山,實為三個土台,只是與關羽鎮守荊州有著密切的關係,故而有山之名,而無山之實。後人曾於其上建祠祀關羽,可惜均已毀壞。
據清乾隆《江陵縣誌》載:松甲山在城內北面、新北門附近,緊靠城牆,傳說關羽檢查軍情時曾在此松甲小憩,又傳明洪武28年(1395),楚王朱楨、湘王朱柏等在“虎渡口”一仗大勝凱旋時,荊州知府應伯和在雄楚樓設宴犒勞,“宴楚湘二王,釋甲記功請賞”。
卸甲山則在古城的西南、新南門東邊,緊靠城牆,傳說關羽打勝仗回來在此卸甲,並登臨此地,城內外樓台市井歷歷在目。
擲甲山即在城內西北的三國公園北湖邊,與城牆緊緊相連,相傳三國時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偷襲江陵(荊州城),荊州告急,關羽聞訊,急率兵回救,趕至城下,方知守城將領糜芳等已獻出城池,投降東吳。關羽見狀,痛心疾首,情急中脫下鎧甲,猛地拋擲到西北城垣邊,然後率部西撤,後人乃稱此地為“擲甲山”。清康熙年間,擲甲山改稱為餘烈山,修建關廟,嘉慶皇帝曾御書匾額“威振華夏”懸掛其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這“三山”被冠“松甲、卸甲、擲甲”之名,皆取“釋甲偃武,不事兵甲”之意,同時也表達了從古至今荊州人渴望和平安寧,共創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