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軍閥

三大軍閥

張作霖奉系軍閥馮國璋直系軍閥段祺瑞皖系軍閥.此三個軍閥派系是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三個,因此被並列三大軍閥。

基本介紹

三大軍閥,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三大軍閥

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1939年)字子玉,山東蓬萊人,6歲即入私塾,1896年 22歲時中秀才,後因避禍投軍從戎。從淮軍聶士成部戈什哈(勤務兵)做起,“憑藉其秀才的功底,受到曹錕的賞識,官運亨通,青雲直上,成為直系軍閥的一員大將。通過1920年的直皖戰爭,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掌握了直系最多的兵力和權力,成為一方梟雄。他鎮壓京漢工人大罷工,雙手沾滿工人的鮮血;排斥異己,到處調兵遣將,挑起軍閥混戰;敵視南方革命政權,叫囂“先撲滅北方之赤化,然後撲滅廣東之赤化”,企圖以“武力統一”中國。
吳佩孚吳佩孚
曹錕賄選總統以及直系軍閥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奉系軍閥張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也不甘心蟄居東北,圖謀控制北京政府。直奉矛盾激化,遂於 1924年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戰爭以直系大敗,曹錕被俘,吳佩孚逃往南方而結束。此後吳佩孚雖幾次試圖東山再起,忽而聯合馮玉祥、孫傳芳奉軍作戰,忽而聯奉反馮,但在北伐軍的攻勢下,主力被殲於武漢,最後輾轉流落北京。七七事變後,日本為推行“以華制華”的方針,試圖拉吳佩孚擔任全國性傀儡政府的首腦。1938年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後,日本更是策劃“汪吳合作”,甚至提出“汪主政,吳主軍,平分秋色”的方案,但被吳佩孚所拒絕。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去世。
吳佩孚作為北洋軍閥中繼袁世凱段祺瑞之後的中心人物,雖與其他軍閥一樣,窮兵黷武,鎮壓革命,但“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國歷史上偉大的人物關、岳,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的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較他同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董必武:《日本企圖搬新傀儡》)吳佩孚不做漢奸的民族氣節,還是應予以肯定的。本文試對吳佩孚拒作漢奸的思想根源做一初步探討。
吳佩孚在民族危急關頭拒當漢奸,是與他個人的經歷分不開的。首先,吳佩孚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熟讀經書,對孔孟之道極為熟捻。在從幼年到青年的二十餘年中,吳佩孚雖曾因父親病亡中斷在私塾的學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學業,仍以各種方式堅持自學,為通過科舉人仕而努力。1896年他以院試第 37名考中秀才,雖不能因此說他舊學極柢深厚,但也反映出他對此確實下過一番功夫。在這點上他與響匪出身的張作霖,布販出身的曹錕又有著顯著的區別。儒家思想對國家、民族的強調以及對國人愛國情操的培養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為北洋軍閥中的“儒將”,吳佩孚喜用儒家的“忠、孝、禮、義”訓練部屬;在民族大義上,較之其他軍閥,吳佩孚也有更清醒的認識。
吳佩孚在軍隊的訓練上,除重視軍事教育、操練及軍隊裝備外,還經常以儒家思想訓導官兵,要求他們“慕上古之英雄豪傑,誦先哲之訓語箴書,善讀春秋,力行忠義,方足以致忠邦愛國之志,成謀勇兼施之將”,“為將土道……必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方足以得人心。”他非常崇拜民間的忠義化身關羽和精忠報國的岳飛,動輒以反帝愛國的面目通電聲討皖系、奉系的賣國行為,一時令人以為他是北洋中的“革命將軍”。
對自己,吳又提出了“三不主義”:‘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不舉外債”,雖然有人指責他譁眾取寵,但在某種程度上。吳佩孚確實實踐了他的信條。在用人上,吳佩孚拒用親屬,曾親自下令,吳姓的“天、手、道、遠、隆五世永不敘用。”這種用人現在北洋軍閥中還是較為罕見的。
二次直奉大戰時,吳佩孚敗走天津,在閻錫山、馮玉祥及奉軍的三面包圍下,以“堂堂軍官,託庇外人,有傷國體”為由拒絕手下躲入租界以保全全的建議。即使在牙疾惡化,面臨生命威脅時,吳佩孚仍拒絕到租界就診,最終死於家中。
1927年,吳佩孚在北伐軍的打擊下躲入四川後,日本第一遣外艦隊司令荒城二郎少將派其特務機關長與吳接觸,表示日方可資助“步槍十萬支、機槍二千挺、大炮五百門,子彈若干,此外並助款百萬”幫助吳佩孚東山再起,被吳嚴辭拒絕。在吳兵敗、亟需財力支持的情況下,能做到不為日方利誘所勸,對一箇舊軍閥來講,確屬難能可貴,這與吳早年所受的儒家教育應有很大的關係。吳佩孚的成長環境也為他對日本一直採取疏遠、甚至敵對的態度有一定的影響。吳佩孚的家鄉蓬萊是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里,戚繼光的抗倭事跡在當地深入人心,備受人民民眾的尊敬和愛戴,吳的父親就因景仰戚繼光而以戚繼光的字“佩玉”而為吳取名子玉。吳本人對此也從未忘懷,一直與以戚繼光同鄉而自豪。而蓬萊又與甲午戰場威海衛相距不遠,甲午戰爭期間,日本軍艦炮轟登州(煙臺)沿海各府,蓬萊也未能倖免,蓬萊閣幾為炮火所毀。對於日軍的侵略暴行和甲午戰敗後的恥辱,吳佩孚親身感受,對他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響。吳佩孚在為其軍隊所寫的《登蓬萊閣歌》中就反映出他對日本侵略的憤怒之情:‘北海滿州,渤海中風浪大作!想當年吉江遼瀋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前列城郭。到而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甲午役,土地剝,甲辰役,主權墮,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卻歸來,永作蓬山游,念彌陀”。(陶菊隱:《吳佩孚將軍傳》)
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吳佩孚才會以“試能與日本交涉不失中國主權,得以結束日中戰爭,回所企願,願意聽從。若與‘臨時’、‘維新’兩政權相似,寄人籬下,未敢從命出山,而決心抗戰到底”來口答侵華日軍的利誘。
從客觀情況來講,身屬直系的吳佩孚,素與英美來往密切,與日本則關係冷淡,在日本掠奪中國權益時,數次通電反對;加之為爭奪對北京政府的控制權,幾次與日本支持的皖系、奉系軍閥發生混戰,彼此積有宿怨。
在與皖系、奉系的鬥爭中,吳佩孚多次以反對其媚日賣國作為與其開戰的藉口。1919年,在反對巴黎和約的鬥爭中,吳佩孚一再發出通電,支持學生愛國運動,反對北京政府(皖系)在和約上籤字,要求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取消中日密約。吳佩孚甚至提出:“在山東問題上,對日本需以相當兵力,作最後之解決”,為推翻皖系政府製造輿論。
1922年,梁士詒政府(奉系)在華盛頓會議期間,大搞親日外交,以日本借款贖回被日霸占的膠濟鐵路。吳藉機聯合直系將領,通電指責梁士詒“勾援結黨,賣國媚外,甘為李克用張邦昌而弗恤。”並指出‘嘶人不去,國不得安”“請問今日之國民,孰認賣國之內間。”
日本侵占東三省,扶植偽滿洲國成立後,吳佩孚雖已手無兵權,仍通電聲討,痛斥日本“偽稱滿洲獨立國,實即為日本附庸,陽辭占領之名,陰行掠奪之實”。
吳佩孚以反對親日的皖系、奉系起家,在與皖系、奉系的爭戰中也多次吃過日本人的虧,自會與日本保持相當的距離。直皖戰爭爆發後,皖系以日式優良武器與吳作戰,一時占盡優勢,給吳軍造成很大的困難。天津日軍護衛隊也配合皖軍,將直軍趕離鐵路線。只是後來吳佩孚利用天氣突變,皖軍武器優勢無法發揮之機,才在奉軍的夾擊下擊敗皖軍,迫使段祺瑞下台,徐樹鋒躲入日本使館。
一次直奉大戰時,奉軍敗走天津,欲從天津撤回關內。直軍追人天津後,日本遂以外交使回代表的名義,藉口辛丑條約規定中國軍隊不可駐紮天津,對吳佩孚提出抗議,試圖掩護奉軍撤退。吳佩孚對此極為不滿,曾向美國記者表示,如日本有意干涉,就要一直打到東京去。
二次直奉大戰,馮玉祥倒戈前日,天津日本駐屯軍司令吉風顯作致電吳佩孚,不許直軍在撤退時使用當時唯一可用的秦皇島碼頭。而奉軍南下灤河的前鋒就是由日本人率領的黑龍江騎兵大隊。對於二次直奉大戰的失敗,想必吳佩孚也會在日本人身上記上一筆。
雖然日本對吳佩孚也多次試探,一次直奉戰爭後,派吳佩孚的好友崗野增次郎充當吳的顧問,又以提供軍事裝備等手段對吳伺機拉攏,但吳對此並不接受。日本占領華北後,為推行“以華制華”的方針,企圖拉吳出山,充當傀儡政府的首腦,並為此而制定了“吳佩孚工作”計畫,前後耗資三千萬。為了與吳佩孚拉關係,崗野增次郎被調入北平,擔任‘敬請專使”;日本特務頭子川本大作還專門拜吳佩孚為師,“學習大師的立身處世,道德文章”,企圖以舊友、師徒關係拉攏吳佩孚。
汪精衛公開投日後,日本又調整其“和平運動”方針,策劃“汪吳合作”。在日本的策動下,汪精衛先是給吳佩孚寫信,拉吳作漢奸。吳回信拒絕後,汪精衛又親自跑到北平,約請吳在日本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官邸會面,商談合作事宜,又被吳以“咱們是中國人;談的是中國事,要談就在中國人的家裡談”為由一口口絕。
總的說來,在英美扶植下發展起來的直系軍閥,對日本的態度都較為冷淡。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除個別直系將領,如齊燮元等投靠日本,作了漢奸外,大部分直系將領,如馮玉祥、鹿忠麟、于學忠等人都是抗日愛國的。即使是賄選當上總統的曹錕,也拒絕了日本人讓其出山的要求,不作漢奸。因此,吳佩孚能夠作出不當漢奸的選擇與他自身所處派系也不無關聯。
除了吳佩孚個人因素外,為防止吳投敵,國共兩黨也做了大量爭取吳佩孚的工作。1939年元旦,孔祥熙密函吳佩孚,表示對吳的處境“懸系不已”;董必武同志也著文,希望吳佩孚能“自全晚節”,“不做日寇的傀儡”;社會各界愛國人士也紛紛希望吳佩孚能保持氣節,不為日人所用。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吳佩孚終於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吳佩孚28歲從軍,66歲去世,一生東征西伐,可謂‘大有作為”,可是他所努力奮鬥、孜孜以求的目標卻違背了人民的利益和歷史發展的潮流,給他帶來的只是滾滾罵名;而他的‘不為”——‘不借外債、不住租界、不積私財”以及最後的‘不作漢奸”卻使他贏得了人們的一絲敬意。對於吳佩孚來說,他的不為比有為更加難得,更有價值。

孫傳芳

孫傳芳(1885-1935) 字馨遠,山東歷城人。1908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921 年8月任長江上游警備司令兼第二師師長,成為直系軍閥的幹將。1923年1月任福建軍務督理 。1924年江浙戰爭中,出兵浙江,任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善後督理。1925年奉浙戰爭中打敗奉軍,占據滬、蘇、皖一帶,自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1926年11月在江西戰場為北伐軍擊潰,投靠張作霖,與奉系直魯聯軍張宗昌部聯合與北伐軍作戰。1927年又失蘇皖地盤,8月反攻南京,在龍潭兵敗。1928年逃往瀋陽,後避往大連、天津。1935年11 月被施劍翹為報父仇擊斃。
孫傳芳孫傳芳

張作霖

張作霖(1875.3.19——1928.6.4),奉系軍閥首領,字雨亭。1875年3月19日出生於遼寧海城縣城西小窪村(今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家窩棚屯)。
張作霖張作霖
張作霖幼年家境貧寒。12歲時去私塾偷聽,被塾師楊景鎮發現後允其免費讀書。14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前往鎮安縣(今黑山縣)投奔外祖父。為謀生賣過包子,當過貨郎,學過木匠,後跟隨繼父學獸醫、相馬。
1894年因為父報仇殺人而流落至營口,適逢甲午戰爭爆發,便投入駐營口田莊台的毅軍,後因表現出眾,被提拔為毅軍統領宋慶的衛士,後升任伍長。甲午戰爭失敗後,1895年3月被遣返,回到故里,投身草莽。1902年被官府收編,任巡警馬隊幫帶、統帶,因剿匪有功升為洮南鎮守使。
武昌起義後,張作霖起兵勤王,任“奉天國民保全會”軍事部副部長,鎮壓革命軍,受到清廷破格升賞,出任“關外練兵大臣”,賞頂戴花翎,被派任掌管奉軍軍事大權的巡防營務處總辦,成為奉省地方最大的軍事首領。袁世凱出任大總統後,1912年被任命為第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後,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在日本幫助下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以東北為基地,向關內擴張勢力。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前,與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
1922年4月,發動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全總司令,宣布東北自治。1924年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打敗直系軍閥,控制北洋政府。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4月,殺害了共產黨人李大釗等35名愛國進步人士。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成為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年4月,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軍的攻擊下,奉軍全線崩潰。6月2日,張作霖聲言退出北京。由於他沒有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部要求(包括開礦、設廠、移民和在葫蘆島築港等),1928年6月4日晨5時許,當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專列駛到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匯處橋洞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這位亂世梟雄身受重傷,當日逝世,時年53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