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比喻為了進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鬆一步。追擊時,跟蹤敵人不要過於逼迫它,以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鬥志,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欲擒故縱
  • 外文名:At large the better to apprehend him
  • 詞類:成語
  • 來源:三十六計
計謀典故,原文譯文,作品出處,歷史套用,

計謀典故

建興三年,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日:‘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帥而用之。
註解:蜀漢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進攻南中(平定南方蠻族的叛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聽說蠻族的渠帥中有個叫孟獲的人,少數民族和漢族的人民都佩服、尊敬他,(所以)懸賞將士生擒孟獲。等到抓住孟獲以後,(諸葛亮)讓他觀看蜀漢大軍的兵營、戰陣,問他說:“這樣的軍隊怎么樣?厲不厲害?”孟獲回答說:“之前不知道您軍隊的虛實,所以打敗了。現在承蒙您恩賜讓我觀看(貴軍的)兵營、戰陣;如果您軍隊的實力不過是像這樣子,是很容易戰勝的。”諸葛亮笑了,放了孟獲,讓他組織軍隊再戰。(之後將孟獲)總共放了七次又活捉了七次,然而諸葛亮仍然放孟獲回去再戰。孟獲不肯走了,說:“您,真是天威啊!我們絕不再造反了。”於是大軍行進到滇池。南中平定了,官吏全部使用本地民族的渠帥擔任。

原文譯文

【原典】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①。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②。需,有孚,光③。
【注釋】
①逼則反兵,走則減勢:走,跑。逼迫敵入太緊,他可能因此拚死反撲,若讓他逃跑則可減削他的氣勢。
②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為兵器上不 沾血。
②需,有孚,光:語出《易經.需卦》。需,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坎上)。需的下卦為乾為天,上卦為坎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徵著一種危險存在著(因為“坎”有險義),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險又要善於等待。“需”,等待。《易經,需》卦卦辭:“需,有享,光享”。孚,誠心。光,通廣。句意為:要善於等待,要有誠心(包含耐性),就會有大吉大利。
【按語】
所謂縱著,非放之也,隨之,而稍松之耳。“窮寇勿追”,亦即此意,蓋不追者,非不隨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縱七擒,即縱而隨之,故躡展轉推進,至於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縱,其意在拓地,在借孟獲以服諸蠻,非兵法也。故論戰,則擒者不可復縱。

作品出處

《欲擒故縱》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歷史套用

漢朝初年,北方的東胡國聽到匈奴「冒頓」殺父自立為王,想試探冒頓的為人態度,便派使臣向冒頓要一匹千里馬,匈奴國的臣子聽到後紛紛表示,國家只有這一匹先王遺留的千里馬,怎么可以給人呢?冒頓笑笑後說:「東胡國是鄰居,怎么可以為了一匹馬,失掉可貴的情誼呢?」於是把馬交給使者。後來東胡國又派人來向冒頓討匈奴國的皇后,臣子們更是生氣的反對,沒想到冒頓又笑著說:「我不能為了一個女人,失去與鄰國的交情。」就把皇后交給使者了。
三個月後,得寸進尺的東胡竟然大膽到想要兩國交界的空地,這次,冒頓卻突然從座位上站起來,生氣的說:「土地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怎么可以給人呢?」便下令把使臣等人綁起來,並且以最快的速度出兵攻打東胡國,由於先前的無理要求都得到匈奴的應允,東胡國沒想到這次匈奴竟然有這么大的反彈,所以在軍事上完全沒有任何防備;加上東胡國前幾次無理的要求已經惹怒了匈奴全國上下,匈奴軍隊因想要報復東胡,所以士氣很盛,所以很快地整個東胡國就被冒頓帶兵給消滅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