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智慧

三十六計智慧

《三十六計智慧》主要內容簡介: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十六計智慧
  • 外文名:Thirty-six wisdom
  • 書名:三十六計智慧
  • 出版社:中國商業出版社
  • 頁數:29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商業出版社
  • 作者:檀道濟 龔言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4469653, 978750446965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三十六計智慧》:
《三十六計》被西方譽為〔關於中國謀略智慧的小型百科全書〕。

作者簡介

作者:(南北朝)檀道濟 合著者:龔言

圖書目錄

出版前言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二套 敵戰計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度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三套 攻戰計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 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 擒賊擒王
第四套 混戰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 渾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 假道伐虢
第五套 並戰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 假痴不癲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第六套 敗戰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序言

《三十六計》是中國兵學史上第一部專門論述兵家“詭道”藝術,即軍事謀略的兵書,它不但對前代的兵家謀略進行了總結和提煉,而且在兵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既然不是嚴格的學術作品,因此我們有意把寫作的風格做了變化,算是一種嘗試,讀者可以輕易從書中的故事讀到這種變化。
一、作者介紹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經典謀略之一,現今傳世的、被稱為“益智之薈萃、謀略之大成”的兵學奇書《三十六計》,源自20世紀40年代發現的一個孤本,該孤本是抗日戰爭期間四川民間用土紙排印印出的,其編撰者到底是誰,至今無人知曉。
“三十六計”的說法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南齊大司馬王敬則起兵造反,齊明帝父子在宮中聽說叛軍即將殺到,倉皇欲逃。敬則得報說道:“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所以,我們一般認為檀道濟就是三十六計的作者。
【檀道濟的故事】
檀道濟(?一436),南朝宋將領。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東晉末年,跟隨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
晉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後秦,檀道濟為冠軍將軍,與王鎮惡同為先鋒,引軍沿淮水、淝水向許昌、洛陽進發。檀軍先抵項城,後秦守將姚掌不戰而降,但在進攻新蔡(今屬河南)時,遭到了後秦大將董遵的頑強抵抗。檀道濟督軍猛攻,破其城,殺董遵,繼而攻克許昌,擒獲後秦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利用軍威大振之機,檀道濟乘勝前進,拔陽城,克滎陽,直抵成皋(今河南滎陽)。秦征南將軍姚洗駐守洛陽,急向關中乞求援兵。姚泓派武衛將軍姚益男率領一萬人馬星夜趕赴救援。可援軍尚未到達,檀道濟已攻下成皋,並會同其他部隊,四面環攻洛陽。姚洗孤軍難守,只得開城門率四千兵卒出降。對這些俘虜,晉將紛紛主張殺掉,以壯軍威,檀道濟卻不同意。他說:“王師北征是為了弔民伐罪,怎好枉殺?”於是他下令盡數釋放俘虜,讓他們回歸鄉里,並申明晉軍入城後,應嚴明紀律,不得擾民。
宋武帝劉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後,過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是姓,燾音dao)滅了十六國中最後一個小國北涼,統一了北方。從東晉滅亡後的一百七十年的時間裡,我國歷史上出現了南北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南朝先後換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北朝的北魏,後來分裂為東魏、西魏,東魏、西魏又分別被北齊、北周代替。歷史上把這段時期合起來稱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兩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兒子宋文帝即位以後,北魏大舉渡過黃河,進攻宋朝,在黃河以南占領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濟率領大軍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進攻濟南,檀道濟親自率領將士到濟水邊,在二十多天裡,跟魏軍打了三十多仗。宋軍節節勝利,一直追到歷城(在今山東省)。
這時候,檀道濟驕傲起來,防備也有點鬆懈了。魏軍瞅準機會,派兩支輕騎兵向檀道濟的宋軍前後兩翼發起突然襲擊,把宋軍的輜重糧草,放了把火燒了。
檀道濟的將士雖然英勇善戰,但是斷了軍糧,就沒法維持下去,準備從歷城退兵。宋軍中有個兵士逃到魏營投降,把宋軍缺糧的情況告訴了北魏的將領。北魏就派出大軍追趕檀道濟,想把宋軍圍困起來。
宋軍將士看到大批魏軍圍上來,都有點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濟卻不慌不忙,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 當天晚上,宋軍軍營里燈火通明,檀道濟親自帶領一批管糧的兵士在一個營寨里查點糧食。一些兵士手裡拿著竹籌唱著計數,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有人偷偷地向營里望了一下,只見一隻只米袋裡面都是雪白的大米。這個訊息馬上被魏兵的探子聽到了,趕快去告訴魏將。說檀道濟營里軍糧還綽綽有餘,要想跟檀道濟決戰,準是又打敗仗。
魏將得到情報,以為前面來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來誘騙他們上當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殺了。
其實,魏將中了檀道濟的計。檀道濟在營里量的並不是白米,而是一鬥鬥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蓋著少量白米罷了。
到了天色發白,檀道濟命令將士戴盔披甲,自己穿著便服,乘著一輛馬車,大模大樣地沿著大路向南轉移。
魏將被檀道濟打敗過多次,本來對宋軍就有點害怕,再看到宋軍從容不迫地撤退,吃不準他們在哪兒埋伏了多少人馬,不敢追趕。
檀道濟靠他的鎮靜和智謀,保全了宋軍,使宋軍安全地回師。以後,北魏也沒敢輕易進攻宋朝。
檀道濟在宋武帝和宋文帝兩代,都立過大功。但是由於他功勞大,威望高,引起了宋朝統治者的猜疑。
有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場病。宋文帝的兄弟劉義康就跟心腹商量說:“如果皇上有什麼三長兩短,留著檀道濟總是一個禍根。”於是他們就用宋文帝的名義下了一道詔書,硬說檀道濟網羅壞人,企圖謀反,把檀道濟逮捕起來,要辦他死罪。
檀道濟在被捕的時候,氣得瞪圓了眼,憤怒的目光像要噴射出火焰來。他恨恨地把頭巾拉下,摔在地上,說:“乃復壞汝萬里長城!”
檀道濟終於被殺了。這個訊息傳到北魏,魏朝的將士都高興得互相慶賀,說:“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復憚。”
後來,宋文帝也很後悔。有一次,北魏的大軍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蘇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頭城上瞭望遠處,很感慨地說:“若道濟在,豈全此!”
胡圖:檀道濟真是智勇雙全,文韜武略。不過他死得可真冤啊!
伊塔:是啊,成語“唱籌量沙”和“自壞長城”就是從這裡來的。
好了,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三十六計》吧。
二、三十六計介紹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各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
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全詩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計中的一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度陳倉、走為上、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假道伐虢。
【《三十六計》的來歷和產生年代】
我們已經知道,“三十六計”的說法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南史.王敬則傳》也有相同記載,只是後面還附上一句“蓋譏檀道濟避魏事也”。由此可知,“檀公”即南朝劉宋的大將檀道濟,其入以多智善謀而聞名,曾與北魏軍作戰,在糧草不濟的困境中,以“唱籌量沙”的逼真表演迷惑對手,最後全軍而退,因而“雄名大振”。揣摩語義,《南史》這句話中的“檀公三十六策”顯然不是書名,而只是形容檀道濟的“多智”;“走是上計”也並非其中一策,而是譏諷他最擅長的是逃跑。
據已知的材料,《三十六計》最早付梓刊行的版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樓發行、興華印刷廠印製的一個翻印本,小32開,土紙,旁註小字“秘本兵法”,無作者和年代。它根據的是同年在陝西彬縣(當時稱鄰州)發現的一個手抄本。1943年叔和先生在成都的一個冷攤上偶然得到了這個翻印本,並在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報》的《東風副刊》上予以介紹,這才引起了世人的關注。1962年8月,叔和將翻印本贈給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同年,在政治學院任職的無谷(姚煒)先生又根據此翻印本對《三十六計》進行了譯註工作,並在內部出過油印本,到1979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譯註者在前言中說:“目前手頭尚未找到第二種本子。”其間,武漢軍區“為研究我國歷史上的儒法鬥爭”,於1973年編印了《三十六計今譯》,並說明是“綜合幾種版本整理而成”,但並未交待這幾個版本的來源。對照無谷的
無谷在譯註過程中最早提出《三十六計》成書年代“當在晚明或清初”的推斷,並認為“與歷史上反清運動有關”。主要根據是近人朱琳所著《洪門志》載有“三十六著”的名稱,與現行的《三十六計》除個別計名略有不同外,其餘都一致。朱琳還在附註中說:“三十六著,又稱三十六計,即三十六種計策,用兵處世,無往不利,所謂‘神機妙算’,故稱之為洪門哲學。”
無谷先生的這一推斷是有道理的。聯繫到《三十六計》在民國前一直以“秘本兵法”在民間傳抄,歷代兵志均無著錄,也不見於私人藏書目錄,當與明清之際的秘密反清組織有關聯。洪門(即天地會)成立於康熙初年,是明末清初勢力最大的地下反清會黨。洪門的內部文獻被稱為會書,會內暗語稱“海底”、“金不換”,包括其起源、宗旨、誓言、門規、切口等多方面內容,是洪門發展組織、聯繫成員的基本依據,以手抄的方式在嚴格限制的範圍內秘密傳播,所謂“三十六著”或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三十六著”與目前流行的《三十六計》還是有部分內容不一樣。此外,鄧拓先生在1962年寫過一篇名為《三十六計》的短文,其中談到,他所見到的油印本《三十六計》(疑即無谷譯註本)與曾經有人向他講解過的“三十六計”略有不同,“這裡頭沒有增兵減灶、十面埋伏、虛張聲勢、誘敵深入、拖刀計、疑兵計等名目,而把打草驚蛇、無中聲有、樹上開花等都開列進去”。
《南齊書》中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到宋代惠洪的《冷齋夜話》中改作“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到元代,這句話已成民間俗語。《元曲選·竇娥冤》中就有“常言說得好:‘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而且以成語組成的36個計名在元明戲曲和明清小說中廣泛套用,查《辭源》,有13個計名可上溯到元明戲曲,有7個計名初見於明清小說。絕大多數計名都在各種民間說唱藝術中出現過,是當時生活中帶有文學色彩的常用語。這所謂的“三十六計”本來只是形容詭計多端,並無固定的具體內容,但這世上就有好事者,借用大家常掛在嘴邊的“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句俗話,真的從中國歷史上豐富多彩的智謀文化中總結出36種計謀,以應“三十六計”之數,再用大眾耳熟能詳的36個成語來冠名,以便流行。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多種“版本”的“三十六計”在民間口頭流傳。到清代洪門的“三十六著”則是某一“版本”的文字定型,民國年間現世的這本《三十六計》應是某位喜好謀略又精通《易》理的無名氏,在民間原始材料的基礎上整理加工而成,可視為其最終的定型,因為它流傳最廣,為公眾所認可。 如上所述,今本《三十六計》產生、形成於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其最後成書時間難以確考,但不會太早,應在封建社會末期。 也就是說,《三十六計》是經過了1500多年人們智慧和經驗的總結,直到清代才被整理加工成為定型的。
這情況與《三國演義》的成書有些類似。在它之前,已有民間傳說和宋代的話本、元代的雜劇講述各種三國故事,但直到明代才由羅貫中修飾整理和再創作,定型為《三國演義》。但與此同時,也還有以三國為題材的說唱藝術繼續存在,而且在某些細節上與《三國演義》有所不同,但影響就遠不及了。
【《三十六計》的地位及影響】
由於《三十六計》產生的時間晚,而且主要在民間流行,所以對中國兵學的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據說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擔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的莫文驊將軍,曾將內部油印本《三十六計》分送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和各位元帥、將軍,得到了肯定,被認為是有參考價值的書。
《三十六計》開始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是在文革以後,尤其是市場經濟推行以後。由於《三十六計》具有重視謀略、講求實用、通俗易懂、富於文學色彩等特點,迎合了新時代對知識文化的功利性、娛樂性、平民化、速成化的需求,所以迅速成為社會各階層關注的熱點,被譽為“大眾兵法”,各種注本和套用型出版物應運而生、暢行於世。
《三十六計》何時走出國門,已無從考察,據稱較早在日本廣為流傳,被稱為“運籌帷幄的訣竅”。1988年,瑞士漢學家勝雅律在對《三十六計》多年潛心研究後,出版了《智謀——平常和非常時刻的技巧》一書(共上下兩冊:1988年出版上冊,2000年出版下冊),第一次將《三十六計》和他的研究成果介紹給西方讀者。該書先後被譯成荷、意、中、英、法、俄、葡、西、土等多種文字出版,在西方引起震動。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科爾讀後致函作者,對該書給予高度評價。1991年,法國漢學家弗·基歇爾將《三十六計》譯為法文出版,法國海軍上將拉科斯特在《費加羅報》上專文介紹,稱讚《三十六計》是“小百科全書”,系統形象地描繪了“詭道的迷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