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寶塔,又稱文塔、羅定文塔。位於廣東省羅定市城區。羅定文塔原名為三元寶塔,“三元”的意思是希望當時廣東羅定州的考生在科舉考試中能連中“三元”。三元寶塔原為文人而建,自古為文人所重視,塔身高而尖,嚴似一支文人所用的尖筆,又稱筆塔,後來人們便把它改稱為文塔。
文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歷時三年竣工。塔高47米,外觀七層,內分十三層。寶塔平面上呈八角形,各層塔檐微微翹起,狀如綻開的花瓣。頂層的蓮花座鐵柱、塔剎九霄盤、寶珠等鑄件總重逾七噸,為廣東古塔之最。明朝當時狀元黃士俊還為羅定文塔撰寫了《創建文塔維心堂記》,流傳至今。
文塔地處瀧江曲水環抱之中,與神灘廟妝樓雙峰相對,河上七級浮屠映照波心,登青雲橋攬勝有寶光蕩漾之趣,成為明清時羅定八景之一,曰:“東橋塔照”。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寶塔結構,
歷史沿革
三元寶塔地處曲水環抱之中,與神灘廟妝樓雙峰相對,河上七級浮屠映照波心,登青雲橋攬勝有寶光蕩漾之趣,成為明清羅定八景之一,曰:“東橋塔照”。塔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歷時三年竣工。清嘉慶五年(1800),曾修塔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培築塔基,1988年,省、縣撥款重修,塔剎按明代式樣重鑄,並加裝了防雷設施。
寶塔結構
塔為平面八角形,外觀七層樓閣式磚石塔,內分十三層,高47米,塔底寬9.62米,塔壁厚3.28米。各層塔身置平座欄桿,塔檐用綠色琉璃瓦鋪徹,八角微翹,如花瓣綻開,64個銅鈴懸掛於檐角。塔門採用上下之間互動錯置的方法,塔腔為穿壁繞平座結構,每登二層塔梯便轉一個方向。塔頂鐵柱刺破藍天,蓮花座鐵柱鑄有明代建塔銘文,連同九霄盤、寶珠、相輪(塔頂部的裝飾)等鑄件,總重量逾1.4萬斤(7噸),乃廣東古塔塔頂之最。剎桿穿過頂層,外套古樸蓮花座鑄鐵柱套,上面鑄有建塔銘文,陽文銘刻倡建三元寶塔的羅定州官員、生員、耋老姓名和建塔年代。沿級登塔:如進迷宮。塔身每層分明暗兩個層次,明的作通風道,暗的作上落用。每登2層台階,便轉一個方向,左旋右轉,如捉迷藏,情趣盎然。憑欄遠眺,數十里景象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