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車務段

三亞車務段

三亞車務段(三亞車站),亦稱車務段,站段為一體,位於三亞市新風西路,其前身為安黃運輸段(黃流車務段)。

1990年2月,經路局批准,黃流車務段搬遷到三亞火車站,改名為三亞車務段,管轄由三亞至感城段沿線各站運輸與管理工作。車務段設運輸、人事、財務3個行政業務股室,全段職工人數120人。同年,三亞火車車站大樓落成,總面積4615平方米,設有旅客候車大廳、售票廳、行李房、客運值班室和站長室,樓上為車務段辦公室。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

發展歷史

三亞車務段(三亞車站),亦稱車務段,站段為一體,位於三亞市新風西路,其前身為安黃運輸段。
1960年11月1日,新建安游至黃流段108公里和黃流至嶺頭段18.3公里標準軌距鐵路竣工,辦事處接管後成立安黃運輸段,負責管理安游至嶺頭全線運輸業務,並正式開通辦理運營。
三亞車務段
三亞車務段(三亞車站)站房
新線臨管處移交海南鐵路辦事處的人員總計613人,其中正式職工257人,臨時工356人。全線設安游、中站、荔枝溝、馬嶺、崖城、梅村、九所、黃流、嶺頭等九個車站。黃流站為編組站,站場設有5股道,總計長112米;車站站房一幢198平方米。終點站安游站設有站線3股道和港口碼頭線2股道,車站站房一幢93平方米。沿線中間站除崖城站設站線2股道外,其他車站站線均為1股道。
運輸段管轄沿線各車站,段部設人事、財務、統計、材料、生活福利等股室。運輸段(含沿線各站)職工人數680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員37人。接管後安黃線日開一對客貨混合列車,加上鶯歌海鹽場鹽運和尖峰嶺木材運輸,每月只開行專列幾趟。全線日運量最高為3對車,列車乘務員實行兩班制。安黃線開闢了羊欄、桶井、紅塘、南山、鎮海、中灶等6個乘降所。
1962年,安黃運輸段共精簡職工140人,年末全段職工人數343人,運輸段主要管轄沿線車務單位。
1965年1月1日,安黃運輸段取消,建立海南運輸段,段部設在八所,主管石八、安黃兩線車務運輸工作。後因不便行車指揮和組織管理,於1966年8月撤銷海南運輸段,成立黃流中心站,負責管理三黃線運輸工作。
1965年尖峰嶺林業局木材自9月起停止鐵路運輸,改用汽車送八所港,嶺頭至尖峰支線因此封閉,全線運量有所下降。12月,鐵道部批准修建六鄉至三亞港鐵路(六安支線鐵路),包括站線和碼頭線全長9.06公里,於1966年底建成通車,自此原安黃線客貨運輸終點改抵三亞,六鄉至安游段停用,安黃線改稱三黃線。
1969年1月,黃流中心站以民兵形式建制改組稱第三營,沿線車站及駐黃流、三亞地區各系統單位均改設連、排組織,劃歸三營領導。
1972年,黃流中心站管理體制經過調整,主要管轄三黃線各車站及地區食堂和招待所,其中系統單位實行歸口業務段直接領導與管理。中心站共有職工113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員13人。
1976年,三黃線根據沿線客流情況,黃流至九所區間裡程較長,附近村落、工廠較多,佛亨乘降所升格為佛亨車站。車站設3股道,其中到發線兩股,貨物線1股;車站建有站台、站房及候車室。開站建設投資總計43.5萬元,1977年建成啟用。
1978年3月,黃流中心站被路局評為“大慶式企業”先進單位,列車員黃昌英被評為路局學大慶“先進標兵”。同年6月,路局批准撤銷黃流中心站,成立黃流車務段,仍管轄沿線各車站。車務段職工人數128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員14人。
1981年,三黃線列車開行對數少,且無夜班車,車務工作(包括支線調車作業)實行一班半制。1982年,車務段開展“安全正點、尊客愛貨、優質服務”活動。全段分別提前37天和9天完成年度客貨運輸計畫,實現兩個百日安全無事故,並連續取得8538天無重大、大事故。
1984年,車務段開展“三優”(優質服務、優良秩序、優美環境) 文明路競賽和建設“文明站車”評比活動,制定“最佳列車員、最佳行李員、最佳站務員”的評比內容和措施,建立了站車衛生監督檢查制度。沿線各站均進行站場整理,種植花草樹木,美化環境。同年10月,辦事處對全處站車進行檢查驗收評比,佛亨站和黃流站被評為“三優文明站”;黃流—三亞旅混列車被命名為“三優文明列車”。1987年,三亞車站升格為三等站,仍屬車務段領導。
1990年2月,經路局批准,黃流車務段搬遷到三亞火車站,改名為三亞車務段,管轄由三亞至感城段沿線各站運輸與管理工作。車務段設運輸、人事、財務3個行政業務股室,全段職工人數120人。同年,三亞車站大樓落成,總面積4615平方米,設有旅客候車大廳、售票廳、行李房、客運值班室和站長室,樓上為車務段辦公室。
三亞車務段
三亞老火車站(車務段辦公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