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民眾藝術館工作任務是運用各種文化藝術手段,進行時事政策,兩個文明建設,國內外形勢、以及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宣傳教育。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文藝比賽、文化科技知識講座和展覽遊藝等民眾性文化藝術(娛樂)活動,並側重組織具有示範性的活動,引導民眾文化活動逐步走向高層次。輔導、培訓民眾文化業餘文藝骨幹、文化站業務幹部及文藝社團(隊)人員,為國家和社會培育人才。組織、輔導和研究民眾文藝創作,開展民眾性文藝創作活動。編印各種文藝材料和刊物。組織、開展民眾文化理論研究;蒐集、整理、完整、保護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建立、健全民眾文化藝術檔案(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亞市民眾藝術館
- 性質:藝術館
- 城市:三亞市
- 工作人員:5人
歷史沿革,機構設定,位置,
歷史沿革
三亞市民眾藝術館的前身為崖縣文化館(站),1951年在崖城成立,工作人員5人。1954年崖縣人民政府從崖城遷址三亞,文化站也隨之遷至三亞。1955年文化站改名為文化館,編制9人。1958年陵水、保亭、崖縣三縣合併成崖縣(大縣)後,文化館機構也隨之合併,稱崖縣文化館。編制由原9人增至12人,隸屬崖縣委宣傳部領導。文化館辦公及閱覽室共有100平方米,固定資產有書刊幾千冊、書櫃八個,幻燈放映機十幾部,縣財政每年撥給2.4萬元作為業務經費。主要工作是:圖書管理、文物收集、農村文化宣傳及農村俱樂部建設。1958年為配合當時的大躍進,崖縣文化館在基層單位建立二個文化站:落筆洞紅花村文化站、梅山公社文化站。文化站由縣文化館領導,經費由文化館下撥,人員為不脫產人員。1960年原先合併的三縣又分開,崖縣文化館編制降至9人。1961年郭沫若遊歷天涯海角賦詩二首,崖縣文化館立即請文昌石匠將此詩鐫刻於天涯石上,成為現今該處一重要的人文景觀。1969年至1972年由於“文革”原因,取消文化館,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站,並由文體局接管原文化館。1973年恢復文化館,文化館主要工作任務建立農村文化室,組建宣傳隊,組織文藝匯演等。1975年黃懷興任館長,林道芳任副館長。1976年文化館和圖書館分開,圖書館獨立,文化館館址搬遷到三亞橋頭新址。1984年初三亞設市,文化館隨之改為三亞市文化館,其工作人員、編制、經費不變。1988年三亞升格為地級市,三亞文化館同時改稱為三亞市民眾藝術館,藝術館的級別也由原股級升格為正科級事業單位,編制由原來的9人增至16人,經費增至8.9萬元,藝術館場地在文體局原辦公樓占兩層約350平方米,主要業務:舉辦各種藝術展覽,對企事業單位人員進行美術藝術攝影交際舞蹈等項目輔導,培訓農村文化站(室)人員。此期間藝術館設有舞廳、排練廳、錄像廳,一批樂器、演出道具,演出服裝和照相器材等設備。1993年文體局建一幢八層高文化大樓,分給藝術館670平方米,該館年經費達20萬元,藝術館下設音樂舞蹈部、攝影美術部、文字戲劇部、辦公室、檔案室,在原有的設備上增加了鋼琴、電子琴、複印機、吉普車、機車等。2002年事業單位進行機構改草,藝術館由16個編制縮減為8個,藝術館內設辦公室、音樂舞蹈部、文學戲劇部、美術攝影部、少兒部。2007年至今王昌華任館長。
機構設定
藝術館機構設定為:館長1人,副館長1人,下設辦公室、“非遺”保護中心、文學部、音樂舞蹈部、活動策劃部、戲曲曲藝部、調研部、美術攝影部、書法部等九個部室。
近年來,在三亞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的重視和領導下,三亞市民眾藝術館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努力樹立科學發展觀,以服務和諧社會為主導,以“服務基層,引領示範”為己任,堅持“二為”方針,“三貼近”原則,組織實施導演了2009年海南東西南北中廣場文化活動暨第二屆鄉村文化藝術節(南部地區)廣場文藝匯演活動並多次獲獎;2009年、2011年舉辦了多場激情廣場紅歌會(參演人數有1000人左右、觀看民眾近30萬人次);組織、參與鹿回頭廣場文化周文藝演出活動60場次,除此之外,還協助市委、市政府、市文體局完成了多項重大的文體賽事活動開幕式的節目編排工作。
舉辦各類藝術培訓班230期,參加學員3300餘人次。2007年至今多次舉辦“慶六一”少兒美術作品展、“國慶”書畫展、“慶元旦,迎新春”美術、攝影展等。
編輯出版《三亞文藝》8期,印發近12000冊;該刊物填補了我市沒有市刊的空白,為我市文藝愛好者提供了創作、交流、展示的平台,贏得了領導和民眾的好評。館內幹部及文藝骨幹參加市以上文藝活動獲獎12項,創作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學藝術作品14餘篇(幅),在市以上報刊、電視台、電台等發表、播出作品8篇,出版專著9部。2008年海南東西南北中廣場文化活動暨第一屆鄉村文化藝術節(南部地區)廣場文藝匯演活動,其中我市選送的節目《紅雨傘》獲一等獎,我館獲得“優秀組織獎”;2009年海南東西南北中廣場文化活動暨第二屆鄉村文化藝術節(南部地區)廣場文藝會演活動,其中我市選送的黎族舞蹈《篩篩篩》獲一等獎;黎族舞蹈《鑽木取火》獲二等獎,我館獲得“優秀組織獎”;回族舞蹈《婚禮舞》獲三等獎;2010年參加省文體廳組織的黎族紡染織繡比賽榮獲優秀組織獎;2011年參加全省慶祝交誼舞比賽榮獲團體二等獎;為三亞市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三亞市民眾藝術館在基層街道社區大力推廣培訓基層文藝骨幹和廣場文化活動,三亞市共有社區業餘文藝隊40多支,經常在市區各大廣場、社區組織各類文娛活動,他們每天早上的廣場晨練和晚上的文娛活動已成為我市民眾文化生活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截止2011年,我館成功舉辦了四期兩區、六鎮文藝骨幹培訓班,培訓學員170人次。
三亞市各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2009年我市成功申報的“非遺”保護項目在全省最多。目前我市有市級保護項目9個;省級保護項目8個:國家級保護項目2個(《黎族打柴舞》、《崖州民歌》),其中《黎族打柴舞》代表性傳承人黃家近2009年被文化部授予“非遺”項目保護先進個人稱號;目前我市“非遺”保護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6人,市級21人。2009年開始已成功舉辦三屆為紀念“中國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晚會,集中展示了我市“非遺”保護成果,營造了全社會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三亞市民眾藝術館館舍建設已納入三亞市“十二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擬於“十二五”期間動工建設功能齊全的國家一級文化館。建立健全文化網路。以現有的鹿回頭文化廣場、海月廣場白鷺公園等為載體,舉辦高檔次的大型的廣場文藝演出活動,輻射中小型廣場、公園、小區樓院的社區文化活動。以兩區六鎮街道文化站為依託,帶動各社區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引領示範、服務基層”形成天涯文化、落筆洞文化、海洋文化、福壽文化、校園文化、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文化、軍旅文化、社區文化、旅遊文化繁榮發展的文化網路體系。
位置
三亞市民眾藝術館館舍坐落在河西區河西路3號(市文體局二樓),館舍建築面積670平方米。
主要負責人:王昌華
通訊地址:三亞市河西路3號文體局辦公樓2樓
郵政編碼:5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