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佛堂

三世佛堂

佛堂簡介

三世佛堂位於惠安縣輞川鎮西部的坪埔、試劍和莊上三村西北的虎嶼岩山巔開闊處,距離惠安縣城約3.5公里,是惠安縣2001年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佛堂興建,建寺,重修,佛堂規制,簡介,山門,觀音洞,羅漢松,楹聯,奉祀,佛堂主持,相關傳說,知府洞,豬母洞,虎母公,周邊風貌,

佛堂興建

建寺

三世佛堂比較可信的說法是建於宋代,人稱古惠北的開元、承天、崇福三叢林之一的“開元”。

重修

佛堂幾經興廢,但香火綿延,最近一次毀於解放前夕國民黨反動派借“剿共”之名而燒山毀寺。1998年泉州開元寺監院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道元法師曾蒞臨虎嶼岩考察併力促三世堂重建,光復虎嶼岩昔日“佛國”光彩。1999年於原址重建,2001年“佛國”觀音洞的觀音浮雕被批准為縣級保護文物,寺又添修,更具規模。

佛堂規制

簡介

三世佛堂的建築面積約為210平方米,是單進、挑梁、硬山式屋頂古式建築。佛堂由山門和主殿組成,面闊三間。

山門

山門有主門和左右側門,由四根花崗岩頂梁構成門廊。主門額上鑲有黑色花崗岩打磨的“虎嶼岩禪寺”匾,其下是“大雄寶殿”牌。

觀音洞

殿堂左側毗連就是“佛國”觀音洞,香火綿延不斷。洞前石壁高處有一米見方的“佛國”楷書二字,石洞中惠安現今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刻制於1343年(元朝至正三年)的觀音浮雕。浮雕高1.15米、寬1米:觀音頭飾毗廬冠,端坐凝眸,周邊浮雕有善財、龍女、鸚鵡及柳枝淨瓶,雕工精緻。洞的周圍及佛堂附近奇石嶙峋,形態各異,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石蓮綻苞”、“金雞報曉”、“供果”、“印石”、“石豬母”(亦稱“瑞象”)和較遠處的“天門”等。觀音洞中又有洞稱龍喉,深不可測。洞中有洞,別有洞天,稱“十八巷陌”。

羅漢松

佛堂右側是三棵時間久遠、高大青翠、迎風搖曳的“佛樹”——羅漢松,相傳由元朝至正年間僧尼所栽。

楹聯

佛堂的主要楹聯有:“羅漢松風揚覺海,蓮花皓月照慈舟”。“普淨覺海除眾苦,廣說佛道悟群生”。廊上的四柱楹聯為:“普事一切善知識,志求無上佛菩提”和“如來為說廣大法,汝等應生歡喜心”。

奉祀

佛堂正殿供奉三寶佛,側殿供奉觀音菩薩

佛堂主持

佛堂自建寺以來主持均來自泉州開元寺。1893年(清朝光緒十九年),來自泉州開元寺的 達彌法師感於“昔僧徒日盛,鹹稱盛焉”而重新開山住持。三十年代的廣禪法師剃度前曾是十九路軍師長,擅長拳腳功夫。又如傳淨法師十九歲就依廣開上人於虎嶼岩出家。曾是惠安科山寺、泉州開元寺大當家,其徒道元法師也為開元寺主持。

相關傳說

知府洞

虎嶼岩俗稱“知府洞”。據傳說,1341~1368年間(元朝至正年間)兵荒馬亂,有一看破世情的知府出家,在此開山建寺。因知府隱居此山而得名。

豬母洞

此岩另有一個傳說叫“豬母洞”。因山中有一石豬母,昔日能知僧人香客的多少,每日從石豬母的屁股流出剛好吃飽的白米讓僧客享用。後因一貪婪僧人企圖用鐵鏨加大石豬母的屁股多得白米,哪知從此靈竅變成“死穴”,留下永遠的遺憾。

虎母公

據傳,虎嶼岩開基始祖善心廣大,曾救得一虎雛於深澗,感動得猛虎生靈得了人性。此後,虎母頻頻光顧山寺,或負野山羊來獻,或袱山豬來供,或嬉逗山狗娛佛,甚而於某日將鄰山新葬屍骨扒出供奉寺庭。最終,猛虎輒常俯伏佛前聽經悟道,終得成佛,至今山寺猶存鄉人敬奉虎母公殿堂的遺蹟,是為山寺傳奇。

周邊風貌

虎嶼岩山勢巍峨,四周叢山,中峰獨秀,山路蜿蜒,危石聳立,登攀者有訪仙尋幽之感。出惠安縣城沿福廈公路(國道324線)北行至157公里處的莊上村,西折數百米,有古官道南北縱橫田陌間,旁有一奇石,如蓮花綻開兩瓣,上刻“試劍”二字,站在試劍石頂西望,群山環侍,自西迤東而下,虎嶼岩凌虛婉約,素麵朝天,如披紗觀音,微露一面于山巔,沿曲折的山道上行,一路奇石嶙峋,碧翠清風。登上山巔,環望周邊,東有湄洲灣和輞川海煙渡浩渺,西有層巒疊翠的惠安最高峰——大霧山,往南是萬畝良田走馬埭基本農田保護區和蜿蜒如帶的林輞溪。有坪埔和試劍兩條水泥路可直通山頂,車馬稱便。
奇石嶙峋奇石嶙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