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棋

三三棋也稱侗棋、打三棋、棋三。是自古以來就流傳於中國少數民族民間尤其是侗族壯族人民的一種雙人對弈的版圖休閒娛樂棋類遊戲,現已流傳到我國其它地區,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國部分地區的棋牌類遊戲“下連”的規則與玩法亦與三三棋類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三棋
  • 外文名:Three three chess
  • 拼音:san san qi
  • 盛行地區:貴州省黔東南侗族
簡介,規則,術語,

簡介

其棋盤由3個大小不等的正方形按重心重合套在一起,有4條連線四個頂角和4條連線3個正方形對應角邊中點的線,最小的正方形完全空心,共24個棋眼。對弈雙方各執12枚棋子(可以小石子等充當),雙方棋子的顏色或形狀應有區別。對奔時,雙方輪流布子,誰先三子成二線,誰就可提掉對方任何一子。誰的棋子無法走成三子一線或無路可定時為輸。
少數民族的人民在勞動之餘,常在村口屯後屋前樹下等等稍平整的地方隨手用粉石畫出棋盤呼朋喚友即便開張。對弈雙方各持棋子若干(最少十二顆,一般多備幾顆用於壓對方被吃的棋子),棋子可信手拿來,可以是小樹枝、小石子、小瓦片、小紙團、小乾果等,自己一方的棋子要一致,但要能夠與對方互相區分。侗族民間一直沿襲有下“三三棋”的習俗。老人們坐在桌子旁或者地上,一面聊天一面下棋,“三三”之聲喊個不停。
三三棋簡單易學而又奧妙無窮,下棋規則體現的都是三。棋盤是由三個大小不等的正方形按重心重合套在一起,三個正方形同一方向上的頂點和邊上的中點都分別相連,有4條斜線連線四個頂角,4條豎線連線3個正方形對應角邊中點的線,最小的正方形完全空心,由此構成了20條直線、24個點,即24個棋眼。對弈雙方各執不同的12枚棋子,雙方棋子的顏色或形狀有所區別就行了。雙方輪流在棋盤上放子(又叫擺子、布子)、走子,先放(擺)子者後走。

規則

1、下棋分兩階段進行,即下子階段和行棋階段。
2、對弈雙方通過手握數個棋子猜單雙,以便定出誰先下第一子,之後便輪流下子。
3、行棋一方爭取把棋子連成三個一線而另一方則千方百計地阻撓,同時自己也要爭取連三。
4、每成功地“”的逢三一方可“欸”(用自己的棋子壓在對方的棋子上面,只作標識用,暫時不能拿走)對方已在棋盤上的任意一子,放滿為止,然後把被標記的“夾子”清理出棋盤,留下空“交點”用於走子。(但不能壓住對方成三棋子,即“連”不吃“連”,走棋也是一樣的。)
5、棋布完以後,若沒有空棋位,可以拔子。可以拔去對方任何棋子一枚,再走棋子。輪流行棋,後下子者先行棋,每次可移動棋盤上任何一個已方可移動的棋子,每步只能移動一格,棋子只能移走到相鄰的空交點處。
6、下棋行棋技巧:移動棋子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儘量向已方的棋子靠攏以做成“逢三”,又要注意阻攔、破壞對方。移動後“逢三”即可吃對方在棋盤上的任意一子,把對方的子吃光贏取勝利。或者就算沒吃光對方的子,但能夠把對方的子逼到死角無法行棋,也算贏棋。
7、一盤棋下完後,羸家如果夠大氣,就會主動要求不再猜單雙定先手,而是給輸家先行棋。

術語

逢三:當已方的三顆相鄰棋子在同一條線段上排列成一線時,如***,這時得逢三者就會大喊一聲“三!”在下棋和行棋的階段都會有逢三。(東北地區喊“連”)
子:在下階段得逢三者用自己的額外準備的子來壓住對方在棋盤上的任意一子,以標記這是被吃的子,是死棋子。到棋盤下滿後,這些壓的棋子和死的棋子都被清理出盤。“欸”本是壯語中的一個動詞,念作[è]。要原意翻譯成漢語就不很雅觀。這個動詞大意也含有“壓”的意思。
交點:是放棋子的位置,棋盤上總共有24個交點。
火爐:可連續攻擊的棋子布局,由五個以上的棋子組成。如同五子棋中的雙三或雙四一樣。
大角:一次吃不完的逢三機會,由五個以上的棋子組成。
四門:一次吃不完的逢三機會,由四顆棋子組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