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橋

七里橋

七里橋坐落於古馬城縣治西南七里之青河上,為金大定八年(1168年)建多孔平梁石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七里橋
  • 外文名稱: Seven Mile Bridge
簡介,記載,碑記,

簡介

七里橋坐落於古馬城縣治西南七里之青河上,為金大定八年(1168年)建多孔平梁石橋。
金代,馬城縣治西有溪流稱青河,又稱清河、清水河。民國26年修《灤縣誌》載,青河發源於馬城西三里翟家莊(今馬城鎮翟莊)西北。河流向南五里許,有暖泉自西岸注入,而後,經李家大橋、沙溝子、清水等莊下流數十里至大莊河口入海。青河水流充沛,每遇暴雨肆虐,河水漲滿,深不可涉,且黃壤堅韌,水清不淆,被譽為“銅幫鐵底運糧河”。七里橋北曾沉沒運瓷器木船一艘,河道廢止後湮於地下,解放初期仍可見桅桿一段露於地上。據傳,清乾隆皇帝曾乘船巡視青河,路過七里橋。
馬城西南七里許曾有木橋一座,為馬城境內東西交通要道,因年久失修,傾圮險危。時有當地仁者議倡,修募疏一紙,一呼百應,捐資布施,修成多孔石橋一座,時稱“七里橋”。橋為東西走向,8墩9孔,平梁微拱,長15米、寬3.3米、高2.7米。每孔架設石樑3根,梁長1.7米,樑上鋪施石面板,上雕裝飾圖案。橋兩端置石獅四尊。橋頭矗立記事碑一通。高136厘米(不含碑額),闊90厘米,楷書刻碑記一篇。另置橋名碣一塊,高90厘米、寬60厘米。一面刻“清水橋”三字,下雕觀音像。另一面為浮雕彌勒佛抱魚。大概寓保一方平安,免遭雨災水患之苦。此橋用料均為內嵌黑白石粒的米紅條石板(似花崗岩),系從南方水陸運來。用石1300餘船,耗資兩萬餘,工期2年。當時確屬規模宏大、技術精湛之傑作。勤勞節儉方勉強自給自足的百姓傾囊成就此善事,可謂盛舉,故礱石立碑,以百世流芳。固請曾任馬城縣主簿、供職京師後又任灤州刺史的盧啟臣撰寫了碑記。其詳記了建橋緣由、時間、坐落、規模、式樣、用工、用料及域內風土人情、地貌特產。碑記不僅是一篇精美的古文,且是研究平州、灤州、馬城縣歷史的寶貴文獻。

記載

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西山後陸州移民至此,在七里橋頭建村定居,因橋頭有官兵安營紮寨遺蹟,故名橋頭營。現七里橋遺址在該村西二三百米處。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秋七月,連日暴雨,灤河決口,殃及灤州大部,馬城一帶受災尤甚,便行旅半個多世紀之七里橋遂被洪水卷帶的泥沙湮沒於地下。橋湮後,青河改道於橋西百餘米處。
七里橋已沉睡地下百餘年,碑已不知所終,但碑記卻永存於《永平府志》、《灤縣誌》、《灤南縣誌》、《灤南縣文化志》等諸多文獻中。尤幸碑文拓片存留下來。碑經雨蝕風剝,雖字跡模糊,但基本可識可辨。拓片與志載對照,志載均有誤。民國26年修《灤縣誌》載《七里橋碑記》錯15處,其中丟字9處21字。後以訛傳訛,其它轉載者均有錯多處。
七里橋遺址,今已是低於地面兩米的乾涸坑塘,波濤不再。青河上游七里橋段已不辨舊貌,僅見舊橋址西幾十米處南北走向窪地一片,蓋為改道後之青河遺蹟。橋舊址處曾多次掘出石板,小者移作它用,大者棄於塘邊今猶在(長5尺、寬3尺、厚1尺)。曾挖出一塊刻有“老和尚吃桃”(一種競技遊戲的棋盤)的石板一塊。青河下游故道仍在,但已毫無生氣,老態龍鐘,枯水斷流已近30載,雨季方略存積水,似可微潤龜裂之故道。
覓蹤遇疑,簡述如下:金大定八年七里橋竣工立碑,高順昌、文志華、李揮、宋倬名列其上,應為時任馬城縣吏。然民國26年修《灤縣誌》爵秩表載,盧啟臣大定十二年任馬城縣主簿,高順昌大定十二年任馬城縣尉,李揮大定十二年任馬城縣尉,宋倬大定十三年任馬城縣令。文志華只記其大定六年任灤州判官,未記任馬城主簿。碑、志所記不一,必有一方錯。(1)《灤縣誌》記盧啟臣大定十二年任馬城縣主簿時間有誤,自撰碑記中大定甲申(大定四年)任馬城主簿準確。(2)碑記載“從仕郎主簿文志華”,應有此事,《灤縣誌》可能漏記。(3)《灤縣誌》記載高順昌、李揮、宋倬任職馬城縣時間應為大定八年或此前年份。(4)李揮在馬城縣所任職務,志載為縣尉,碑記為縣丞。當縣丞正確。如其職務有變化,建橋立碑時亦應為縣丞。

碑記

灤州馬城縣南七里橋碑記
承事郎①前主簿②盧啟臣撰
平州興平軍③,《禹貢》④冀州⑤兮,所謂“夾右碣石⑥”者是已。在商周時,孤竹⑦國之故地也。秦為右北平郡⑧。漢魏而後,更名平州。唐制兵府⑨加額興平軍,今因之不改。山重水複,方且千里,城小而堅。燕薊之東,號為雄鎮。支郡⑩曰灤,刺史11所治。今之刺史,古之太守12耳。三縣13隸焉,馬城其一也。厥14戶萬餘,厥土惟黃壤,厥田惟粟麥,厥木惟桑,厥篚絲枲15奇組,又並海多魚鹽之利。徭賦調發,當境內七縣16三分之一。民頗富且廉,然素號繁劇17難治。其西有一水溪,源流極清,而入海不淆,土俗因呼為清水河,直縣治西南十里許,匯為澤,其水益深。舊有木橋,積久腐敗,不勝輪蹄。至橫潦18暴漲,河水渺彌19,行者熟視而不能渡,咫尺有千里之阻。吁,可憫20哉!大定甲申21歲,玉州22盧啟臣來主簿書事,每以公事經過,未嘗不以嗟悼23久之。爾後,從事京師,袞袞紅塵24,間逾兩期25。因有代26,且永給解27代之文,得告28而還,寓於城中之浮屠祠。明日,有父老八九人,樽酒盤果,羅跪於前,奉觴為壽29,且告曰:“吾等不佞30,幸遇賢夫子31,嘗佐是邑32,奴吏子民。公清疾惡,非其道非其義,無一介之取與,以寔弗違33,多迕34而遠不根之謗。其意要之於濟人。今新成一橋,拯民濡35泥,將礱36一石為碑,求文以記之。事雖麼麽37不足記,然且以副38吾子所以兼濟39之意,庸何傷40?”堅辭謝未之許。翌日至橋所,父老已盡在焉,復置酒固請作文。辭不能已,因請其所用功41。乃曰:橋九間,棟柱皆巨石,上飾以紅欄,兩頭畚42土為通道,石獅獸四尾,其高例逾尋43,圍闊稱是。總用石一千三百載有奇44,功不啻45二萬,錢無慮46萬餘,索47自經始逮[48底績,幾49二年矣。因相與視之,以實計費,知其信然。噫嘻50,是皆村老編戶甿51資產52出汗血。尤宜纖嗇厚藏53以為自足計,反舍己之有,或亦假貸54以成利物之事,良可嘉嘆。與夫豪猾肉食55,身載高位,蠶食漁奪,皇皇於財利,名為治人,其實害人者,豈可同日而語哉!如羌56有廉恥,聞父老之風,能不羞愧矣。遂命筆志之。其辭曰:《易》稱作舟楫,《書》曰乘四載,《詩》雲造舟為梁,橋之時義,豈始於此耶?若夫秋霖潰岸,冬水流澌57,篙工無施58,揭厲59不可。當此之際,斯橋之功可勝道哉?可勝道哉!
大定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都惟那程君鈗立石
饒 濟  書
裴仁端  刊
昭信校尉60行61縣尉飛騎尉62  高順昌
從仕郎63主簿 文志華
昭信校尉行縣丞飛騎李 揮
敦信校尉64行縣令飛騎尉 宋 倬
注釋:
①承事郎:文散官名。宋元豐三年(1080年)改京朝官階官大理評事為承事郎,秩正九品。金沿置承事郎,秩正八品下。元升為正七品。明制以承事郎為正七品初授之階。
②主簿:官名。漢代以後普遍設定在中央和地方各官署。其職任為掌管文書簿籍及監守印信。金制萬戶以上縣為上縣,除縣令外,置丞、主簿、尉;三千戶以上為中縣,不置丞,以主簿與尉通領巡捕事;不滿三千戶為下縣,不置尉,以主簿兼之。
③平州興平軍:平州,初為晉分幽州置,治昌黎,在熱河(今遼寧)朝陽縣境。後幾經變遷,至後魏復置,治肥如,在今河北盧龍縣北。金天輔七年以燕西地與宋,遂以平州為南京。天會四年,復為平州。軍,由邊戍之名變為政區名。金襲宋制,地方行政區劃亦有軍的一種,地位在州之次,世宗大定年間,盡升軍為州。興平軍即在平州設定的政區。
④禹貢:《尚書》中的一篇。其用自然分區法記述中國當時的地理情況,把全國分為九州,即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
⑤冀州:古九州之一。《禹貢》按星次對應地域所分九州,平州、興平軍屬冀州地。
⑥夾右碣石:指北燕。北河(永定河水系)往右至碣石山,即渤海邊,《唐書·天文志》稱其為夾右碣石,大體為北燕之地。
⑦孤竹:神農之後,孤竹國為古國名,領今河北省盧龍縣至遼寧省朝陽縣一帶。《史記索引》曰:孤竹君,商湯所封。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⑧右北平郡:秦置,一說漢置。時轄今河北、天津及遼寧、內蒙一部。漢治平剛(今河北平泉縣),後漢治土垠(今河北豐潤)。
⑨兵府:掌管國家軍事要政的官府。宋代特指樞密院。
⑩支郡:唐末五代時,各地節度使割據一方,兼領數州,稱為“支郡”。後沿之。
11刺史:古代官名。原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後沿為地方官職名稱。漢武帝時,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始置刺史。據《永平府志》載,武都、盧啟臣均任過灤州刺史。
12太守:官名。戰國時郡的長官稱為“守”,尊稱為太守。漢初改為郡守,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為太守,始為正式官稱,武帝時稱刺史。隋唐兩度改州為郡,改稱刺史為太守。後又改郡為州稱刺史,故曰刺史與太守互名。
13三縣:金灤州轄三縣,即義豐縣(州所在地)、馬城縣、石城縣。
14厥:代詞,其。
15篚(fěi)絲枲(xǐ):篚,原指盛物的竹器,此指本地盛物的筐。絲,蠶絲及絲織品。枲,大麻的雄株,只開花不結籽,纖維可織麻布。泛指麻。
16七縣:金大定年間,平州轄縣四:盧龍(倚)、海山(大定七年由望都更)、遷安(大定七年由安喜更)、廣寧(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昌黎)。支郡灤州轄三縣:義豐、馬城、石城。時平州共轄七縣。
17素號繁劇:素,此作舊時解。號,稱。繁劇,事務繁重複雜。素號繁劇,意為過去都說(此地)事情複雜,難題較多。
18潦(lǎo):雨後地面積水。
19渺彌:指水面遼闊爆滿。
20可憫:值得憂慮。
21大定甲申:即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
22玉州:史載玉州有二。北周置平州,隋改為玉州,尋廢。故治今湖北當陽縣。梁置黃州,隋改為玉州,唐初因之,後改為陸州。故治在今廣東欽縣西南。文中玉州不知為何,後者可能性較大。
23嗟悼:感嘆悲傷。
24袞袞紅塵:連續不斷的繁華社會。
25期(jī):周年。
26代:繼任。
27解(jiè):交付。
28告:休假。
29奉觴為壽:捧著酒杯祝(我)長壽。
30佞:此作沒有才智、愚昧解。
31夫子:對男子的尊稱,可譯為“您”。
32嘗佐是邑:曾經治理幫助過這個縣。
33以寔(shí)弗違:以這樣實在、不違背原則(的為人)。
34迕:此作遇到解。
35濡:淹沒。
36礱(lóng):磨製。
37麼麽(yāo mó):微小。
38副:幫助。
39兼濟:加倍幫助。
40庸何傷:(雖然)很平常(又有)什麼損害呢?
41功:指用工用料及施工情況。
42畚:用畚箕運東西。
43例逾尋:尋,古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例逾尋,按慣例超過八尺。
44有奇:有些出人意料,謂多。
45啻(chì):不止。
46無慮:大概。
47索:得到。
48逮:至。
49幾:將近。
50噫嘻:嘆詞。唉呀(真了不起)!
51老編戶甿(méng):老編戶,指編入戶籍的人家。甿,即民。特指不在編住在郊野的百姓。
52資產:資,資助。產,財產。資產,意謂捐獻錢物。
53纖嗇厚藏(cáng):細小的不浪費且重視積蓄。
54假貸:借。
55豪猾肉食:豪,仗勢橫行。猾,狡猾。肉食,欺凌弱者。
56羌(qiāng):助詞,無實義。
57澌(sī):指水流淌不斷。
58無施:無法施船。
59揭(qì)厲:揭,撩起衣裳(渡過)。厲,涉(水)。
60昭信校尉:武散官名,為典領特種事務的校尉。金設此職,為三十四階之第二十四階,秩正七品下。
61行:兼代。
62飛騎尉:勛官名,金沿宋制。勛官分十二等,從正二品的上柱國到從七品的武騎尉。飛騎尉屬第十等,秩從六品。
63從仕郎:即“從事郎”,文散官名。宋崇寧二年(1103年)改選人階官,第四階為從事郎,秩從八品。金沿置從事郎,秩從八品下。
64敦信校尉:查《二十六史大辭典》、《中國官制大辭典》,均無“敦信校尉”之稱,疑為“承信校尉”。金制武散官三十四階,其中校尉十階。承信校尉秩正七品上,與前者“昭信校尉”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