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劍(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

七星龍淵劍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泉劍,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又名龍淵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是中國古代名劍,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

相傳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縹緲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泉劍
  • 外文名:Longquan Sword
  • 別名:七星龍泉、龍淵劍、七星龍淵
  • 規格短兵/
  • 劍長:130cm
  • 尖寬:3cm
  • 莖寬:8cm
  • 相關寶劍太阿工布湛盧
歷史淵源,鑄造者,相關典故,鑄劍興衰,歷史沿襲,歷史地位,

歷史淵源

「龍泉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
越絕書》載: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
南宋何澹龍泉縣誌》載:「近境有劍池湖,世傳歐冶子於此鑄劍,其中一號龍淵。」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又載:楚王曰:「何謂龍淵、泰阿工布?」風鬍子對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
晉書·張華傳》記載;「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另外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

鑄造者

鼻祖歐冶子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越國人,是龍泉寶劍的創始人。
歐冶子誕生時,正是東周列國紛爭時期。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史載他為越王鑄了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劍,是中國古代鑄劍鼻祖。

相關典故

此劍鑄造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一個無法知道真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
春秋時,名將伍子胥父母與其兄長因奸臣所害,伍 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蕩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 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
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託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故事見於《吳越春秋

鑄劍興衰

越絕書》記載:楚王命令風鬍子越地尋找歐冶子,請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最後他來到了龍泉,經兩年之久,終於鑄劍三把: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這三把劍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楚王見劍大喜,賜此地為“劍池湖”。
關於此後龍泉劍的下落,《晉書·張華傳》記載;“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另外此劍曾為李淵的佩劍,李淵死後隨李淵葬於獻陵,也有傳說李淵曾將此劍傳於太宗李世民,後與李世民一起葬於昭陵

歷史沿襲

春秋戰國
制劍術以吳越地區最著。古人言:“吳粵(越)之劍,遷乎其地弗能為良,地氣使然。”龍泉產銅、鐵,以制劍名師歐冶子為始祖的龍泉寶劍鐵劍之魁。
龍泉的鑄劍業專為皇室鑄造寶劍。
適用於砍劈的環柄刀逐漸代替了劍。龍泉寶劍從此淡出戰爭喧囂,承載起劍文化的內涵。
龍泉鑄劍業受到人口驟增與文化重心南移的推動,鑄劍業比較發達,頗具一定規模。
凡制名劍,必稱“龍泉”,龍泉已成了寶劍的代名詞。
鹹平初年,翰林學士史館修撰楊億在《金沙塔院記》中稱:“縉雲西鄙之邑曰龍泉,實歐冶鑄劍之地。”南宋嘉定三年(1210),何澹撰《龍泉縣誌》載:“近境有劍池湖。湖,世傳歐冶子於此鑄劍,其一號龍淵,以此鄉名。”北宋時任宰相的龍泉人何執中(1044—1118),極力提倡鑄劍,龍泉古城的鑄劍業盛極一時,劍鋪林立,比比皆是,成了歐冶子時代之後的又一個鼎盛時期。
至正十七年(1358)十月,宋濂《龍淵義塾碑》稱:“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念今名。相傳其地乃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號劍溪焉。”明萬曆《橋蒼匯紀?地理》記龍泉縣“山南為秦溪,劍池湖在其陰,周圍數十畝。湖水清冽,時有瑞蓮挺出。旁有七星井,為歐冶子鑄劍之所,今為官田,井尚在,夏日飲其水,寒流侵齒骨。”今古井猶存一口,旁有歐冶子將軍廟及劍閣(閣在“文化大革命”初被毀,現已重建)。歷代劍匠因敬仰歐冶子,每年端午節皆往劍池湖(井)挑水淬劍。每鋪於當日精製劍兩把。
19世紀晚期,槍炮代替刀劍,寶劍成為武術器具、道教法器、舞台道具及觀賞工藝品。由於龍泉劍形、質兼優,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鑑賞家青睞,龍泉鑄劍業代有名匠,久傳不衰。清乾隆十三年(1748),鐵匠鄭義生於城鎮東街開設劍鋪,招徒授藝,運用中國傳統的熔化生鐵灌注熟鐵的“灌鋼”冶煉法製作刀劍。所煉刀劍不易生鏽,劍刃鋒利。清道光年間(1830年前後),龍泉廖太和劍鋪精於鏤刻工藝,繼承戰國時期裝飾風格,各噪一時。清鹹豐八年(1858),太平軍駐紮龍泉旬日,需補充大量刀劍武器,劍匠鄭義生第四代孫鄭三古劍鋪,劍質上乘,應接不暇。光緒初,有周國華(乳名六兒)、周國榮(乳名五兒)、周國貴(乳名老九)拜千字號劍鋪鄭文軒(鄭三古之子)為師。滿師後,周國華單獨開設萬字號劍鋪。
2014年,武當山發現清代七星龍泉劍,劍上鑲嵌北斗七星圖。該劍長1.26米,重約1.75公斤,劍身和劍柄都比普通寶劍長,木質大漆劍鞘,油漆鮮艷,依稀可照見人影,有龜裂紋路。雖然時隔200多年,劍身依然鋒利,鏨花刻有青龍、白虎、玄武朱雀黃道四象,鑲嵌北斗七星圖,銅飾鏨刻道教圖案“暗八仙”。
清末民初
在這一時期,龍泉的鑄劍匠人在寶劍的質量、包裝和文化內涵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龍泉寶劍的獨特工藝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鑑賞家所青睞。
清末民國初期,縣城沿溪北岸一條街,從天妃宮(今新華電影院)至官倉巷口,劍鋪相連叮噹之聲,晝夜不絕。民國19年秋,全國國術館在南京舉行國術比賽,30把龍泉劍被評為最佳劍,列為獎品,贈給武術表演優勝者。龍泉寶劍獨步東南,名聲大震,產品行銷全國。為民國時期制劍業的鼎盛期。抗日戰爭開始後,滬杭等地商賈和省級機構內遷龍泉,手杖劍(時稱“司的克”)成為士紳官賈時髦的必攜品。抗戰勝利後至解放前夕,經濟蕭條,寶劍產銷大減。

歷史地位

由於龍泉劍的名氣太大,而且據說歐冶子是在河南舞鋼市(古時稱柏子國)鑄成此劍。早在漢代,它就被尊稱為“寶劍”,成為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大臣執此“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它也是王公貴族用來進貢、賞賜、饋贈的珍貴禮品,用以炫耀自己地位和權勢的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