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

七佛

“七佛”指釋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現的六位佛陀。即過去莊嚴劫末的毗婆屍(Vipa^syi)、屍棄(S/ikhi^)、毗舍浮(Vis/vabhu)等三佛,與現在賢劫初的拘留孫(Krakucchanda)、俱那含牟尼(Kanakamuni)、迦葉(Ka^ys/a^pa)、釋迦牟尼(S/akyamuni)等四佛。

七佛皆已入滅,故又稱過去七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佛
  • 外文名:Seven Buddha
  • 含義:釋迦牟尼佛及其以前的六位佛陀
  • 七佛相關:七佛貢茶、七佛山、七佛鄉
簡介,七佛介紹,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七佛記載,七佛因緣,七佛相關,七佛鄉,七佛山(寺),七佛貢茶,

簡介

七佛者,謂過去莊嚴劫中三佛,賢劫中四佛。(劫,梵語 kalpa,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莊嚴劫者,謂此劫中,多所莊嚴。賢劫者,謂此劫中,皆為賢人。只是名稱而已,不必執著。)又稱過去七佛。指釋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現之佛,共有七位。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與釋迦牟尼佛。據景德傳燈錄卷一載,此過去七佛各舉之得法偈,稱七佛說偈。小乘經典只說四佛或七,並認為有未來成道的彌勒菩薩,而《增一阿含經》更述及師子、承柔順、光焰、無垢、寶光等諸佛。釋迦牟尼佛之化相,乃比照過去諸佛,而八相成道之始末,也與諸佛類似。如‘諸惡莫作’等偈頌,乃眾所周知之七佛通誡偈;依《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以及《四分》、《十誦》、《僧祇》、《五分律》等諸戒本所說,過去諸佛皆說此偈,並以此為略本之別解脫戒經。而‘諸惡莫作’之偈,或以為是迦葉佛所說,或以為是釋迦佛所說。

七佛介紹

毗婆尸佛

毗婆尸佛毗婆尸佛
毗婆尸佛,巴利語 Vipassi, 梵語 Vipaśyin,漢語音譯毗婆屍,意譯為觀,以其如月圓智滿,則雲遍見。魄盡惑亡,則雲淨觀。既圓且淨,則雲勝觀、勝見,是為七佛之首也。
據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九十一劫,(佛教的說法,一劫為13.4億年)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十萬,第三次八萬。
又見《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稱佛名號品第九:...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屍。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尸棄佛

尸棄佛尸棄佛
巴利語 Sikhī,梵語 Shikhin,漢語音譯屍棄,意譯為火,又雲持髻。謂無分別智最為尊上,處於心頂也。過毗婆尸佛三十劫後,而成正覺。(無分別智者,即根本智,謂為眾智之本也。)
過去七佛之第二佛。又作式、式詰、式棄,或式棄那;譯作頂髻、持髻、有髻,或火、火首、勝、大及最上。

毗舍浮佛

毗舍浮佛,巴利語 Vessabhū,梵語 Viśvabhū,漢語音譯毗舍浮,意譯遍一切自在。謂煩惱斷盡,於一切處無不自在,而為莊嚴劫中千佛之最後一佛也。(煩惱者,無明也。)
毗舍浮佛毗舍浮佛
毗舍浮佛又譯作毗濕婆部、毗濕波浮、毗舍婆、毗怒沙符、毗鎖婆浮、毗舍羅婆、鞞恕婆附、毗攝浮、毗攝羅、毗舍符、毗舍毗、毗舍婆、必沙部、毗葉羅、毗葉婆、比葉婆、毗鎖浮、隨葉、鞞舍、毗舍等,意譯為遍一切自在、一切勝、一切生、能變現、遍現、廣生、勝尊。依據巴利文《大史》所記載,毗舍浮佛是以燃燈佛為首的二十四佛中的第二十一佛。

拘留孫佛

拘留孫佛,巴利語 Kakusandho,梵語 Krakucchanda,漢語音譯拘留孫,意譯所應斷。謂斷一切煩惱,永盡無餘。於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減至六萬歲時,出世成佛,為千佛首。
拘留孫佛拘留孫佛
據《長阿含經》卷一記載,在賢劫中人壽四萬歲時,拘留孫佛出現於世,為婆羅門種姓,姓為迦葉。父名為記得,母名為善枝,子名為上勝。時國王名為安和,王城名為安生城。
他在尸利沙樹下成道,曾有一會說法,度化弟子四萬。上首弟子有薩尼、毗樓等,執事弟子名為善覺。
在《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中說:“拘留孫佛亦放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旬,通身光五十旬,相好具足如紫金山。見此佛者,常生淨國,不處胞胎,臨命終時,諸佛世尊必來迎接。”

拘那含牟尼佛

巴利語 Konāgamano,梵語 Kanakamuni,漢語音譯俱那含牟尼,意譯金色仙、金儒、金寂,謂金則明現,寂則無礙也。《大智度論》雲,又名迦那迦牟尼,華言金仙人。謂身金色故也。人壽減至四萬歲時,於閻浮提出世成佛。(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
七佛
據《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記載,拘那含牟尼佛於人壽三萬歲時出生於清淨城,為婆羅門種姓,姓為迦葉,其父名為大德,母為善勝,佛陀於烏暫婆羅樹下成道,曾有一會的說法,度化弟子三萬人。上首弟子有舒般那多、郁多羅等。其執事弟子名為安和。《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中說:“拘那含牟尼佛放大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長二十由旬,圓光三十由旬,奉身光長四十由旬,光相具足。見此佛者,即得百億諸三昧門無數陀羅尼。”
因為拘那含佛、拘留孫佛、迦葉佛等,都是於現在劫出世,所以印度有諸佛遺蹟的佛說。據《高僧法顯傳》記載,舍衛城東南十二由旬的那毗伽邑,為拘留孫佛的出生處,由此向北減一由旬,即拘那含佛的出生處。

迦葉佛

迦葉佛,巴利語 Kassapo,梵語 Kāśyapa,漢語音譯迦葉波,簡稱迦葉,意譯飲光。謂身光顯赫,能飲蔽一切光明故也。人壽減至二萬歲時,出世成佛。
迦葉佛迦葉佛
迦葉佛名於現世界人壽,二萬隨行時,出世而成正覺,釋迦佛以前之佛也。過去七佛之一。見法苑珠林八,佛祖統紀三十。【又】菩薩名。涅槃經三曰:“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本是多羅聚落人也,姓大迦葉,婆羅門種。年在幼稚,以佛神力,即從座起。偏袒右肩,繞百千匝,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欲少咨問。”

釋迦牟尼佛

巴利語 Sakyamuni,梵語 Shākyamuni,漢語音譯釋迦牟尼,意譯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盤。悲智雙運,利物無窮,故立此號也。人壽減至一百歲時,出世,為賢劫中第四佛。
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釋迦族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佛教創始人。成佛後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我佛如來。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釋迦牟尼佛誕辰日。(漢語讀音釋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牟為多音字,在這裡讀móu。)
(出翻譯名義集)

七佛記載

過去之七佛也。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出於《長阿含》之大本經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經》,《七佛經》之別譯,七佛名號少異,同一梵語之轉訛也。
《長阿含·大本經》曰:“過去九十一劫時,時世有佛名毗婆屍如來。複次,過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屍棄如來。複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來。複次,此賢劫中有佛名拘樓孫,又名拘那含,又名迦葉,我亦今於賢劫中成最正覺。”
《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毗婆屍如來、式詰如來、毗舍羅婆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葉如來。及我也。’
《藥王經》曰:‘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薩神咒經》一曰:‘維衛佛、式佛、隨棄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大悲經》三曰:‘阿難!我滅度後此賢劫中當有九百九十六佛出興於世,拘留孫如來為首,我為第四,次後彌勒當補我處,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如是次第汝應當知。’
《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毗婆屍如來,屍棄如來,毗葉羅如來,拘樓孫如來,拘那含牟尼如來,迦葉如來,釋迦牟尼如來。’
《智度論》九曰:‘賢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屍(秦言種種見)。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屍棄(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勝)。是賢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羅鳩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葉,四名釋迦牟尼。’此中前三佛為過去莊嚴劫之最後三佛,次四佛為賢劫之出世者。
《增一阿含·四十二》雲“阿難白佛:‘言如來亦說過去恆沙諸佛取滅度者,如來亦知當來恆沙諸佛方便來者,如來何故不記爾許佛所造,今但說七佛本末?’佛告阿難:‘皆有因緣本末,故如來說七佛之本末,過去恆沙諸佛亦說七佛本末。將來彌勒之徒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師子膺如來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柔順佛出世時,亦當記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現世時,亦當記七佛之名號。若無垢佛出現世時,亦當記迦葉之本末。若寶光佛出世時,亦當記釋迦文之本末。由此因緣故,如來記七佛名號爾。’”

七佛因緣

依據佛經所載三劫之中,皆有千佛出現。其中,以上列七佛與此間因緣較深,故諸經常有所論。如《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述及過去七佛出現的因緣,並列舉與七佛有關的劫名、種姓、菩提樹等,大略如下︰
┌───┬───┬──┬────┬───┬──┬───┐
│七 佛 │種 族 │俗姓│王 城 │菩提樹│侍者│籌 量 │
├───┼───┼──┼────┼───┼──┼───┤
│毗婆屍│剎帝利│拘鄰│盤頭波提│波羅利│無憂│八萬歲│
├───┼───┼──┼────┼───┼──┼───┤
│屍棄 │剎帝利│拘鄰│光相 │分陀利│忍行│七萬歲│
├───┼───┼──┼────┼───┼──┼───┤
│毗舍浮│剎帝利│拘鄰│無喻 │娑羅 │寂滅│六萬歲 │
├───┼───┼──┼────┼───┼──┼───┤
│拘留孫│婆羅門│迦葉│安和 │尸利沙│善覺│四萬歲│
├───┼───┼──┼────┼───┼──┼───┤
│拘那含│婆羅門│迦葉│清淨 │優曇跋│安和│三萬歲│
├───┼───┼──┼────┼───┼──┼───┤
│迦葉 │婆羅門│迦葉 │波羅奈 │尼拘律│善友│二萬歲│
├───┼───┼──┼────┼───┼──┼───┤
│釋迦文│剎帝利│瞿曇│迦毗羅衛│畢缽羅│阿難│百歲 │
└───┴───┴──┴────┴───┴──┴───┘
其中,毗婆尸佛出現於過去九十一劫中,其次二佛出現於過去三十一劫中,後四佛則出現於賢劫中。
接著說毗婆尸佛三會說法,初會弟子十六萬八千人,二會弟子十萬人,三會弟子八萬人;釋迦牟尼一會說法,得弟子一二五○人。並列舉諸佛上座二弟子名,毗婆尸佛為鶱荼、提舍,釋迦牟尼佛為舍利弗、目犍連。而一如釋迦牟尼有子羅侯羅,經中也提到其他六佛的佛子名,及諸佛父母名,以及拘留孫等婆羅門姓三佛,當時之王名。
又,《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五、《七佛經》、《七佛父母姓字經》等所敘,與上述略有差異。其中,《七佛經》所載較為詳細,認為賢劫四佛依次出現於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劫中,並描述毗婆尸佛自兜率降生時之瑞相。
《增一阿含經》所載七偈如下︰
(1)忍辱為第一,佛說無為最,不以剃鬚發,害他為沙門。
(2)若眼見非邪,慧者護不著,棄捐於眾惡,在世為黠慧。
(3)不害亦不非,奉行於大戒,於食知止足,床座亦復然,執志為專一,是則諸佛教。
(4)譬如蜂采華,其色甚香潔,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不誹謗於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諦觀正不正。
(5)執志莫輕戲,當學尊寂道,賢者無愁憂,常滅志所念。
(6)一切惡莫作,當奉行其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7)護口意清淨,自行亦清淨,淨此三行跡,修行仙人道。
《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說當觀過去七佛像,雲(大正15·693a)︰
‘觀七佛者當勤精進,晝夜六時勤行六法,端坐正受,當樂少語,除讀誦經廣演法教,終不宣說無義之語。常念諸佛,心心相續,乃至無有一念之間不見佛時,心專精故不離佛日。過去久遠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身高顯長六十由旬,其佛圓光百二十由旬,身紫金色八萬四千相。(中略)如是諸佛各入普現色身三昧,現其人前令其行者心得歡喜,以歡喜故,是諸化佛各申右手摩行者頂,見七佛已見於彌勒。’
又依《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所載,若欲除滅四重禁、五逆、十惡、謗法等諸罪,當誦藥王、藥上二菩薩咒,同時敬禮十方佛、過去七佛及五十三佛。
此外,《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卷一則敘述過去七佛所說陀羅尼,及其除災之效驗顯著。《佛名經》卷八、《大吉義神咒經》、《大智度論》卷九、《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法苑珠林》卷八等,也都有提到七佛之事。北宋·法天也譯有《七佛梵贊》(《七佛讚唄伽陀》)一篇。而《法顯傳》、《西域記》等,關於四佛經行遺蹟之記載頗多,但未見七佛之事跡。
禪宗以七佛、二十八佛為教祖,《景德傳燈錄》等祖錄,即先舉出七佛之事緣,然後各以七言四句之偈頌敘述。而文殊菩薩也為七佛之祖師。又善慧大士登松山頂行道時,曾感七佛在前引導。到後代,禪宗在每天早晨禮佛時,也有持誦七佛名號的習慣。

七佛相關

七佛鄉

七佛鄉位於青川縣東南部,東鄰建峰鄉,南界馬鹿鄉,北接涼水鎮、樓子鄉,西連江油市雁門鎮,幅員面積50.6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3964畝,其中田605畝,喬竹公路穿越全境,交通便利,全鄉轄6個村,31個社,816戶,總人口3162人,2001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739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450噸,人均占有糧食459公斤,人均純收入1249元。
七佛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海拔高度適中,青竹江縱貫全境,很適合茶葉生產,七佛茶在唐代被列為貢品,故有“武皇平生飲最愛、唯有七佛貢茶來”的美譽,“七佛秀芽”1990年獲四川省首屆“甘露杯”金獎,“七佛貢茶”1997年獲廣元市“廣茗杯”第一名,1999年6月七佛貢茶又獲中國第三屆名茶評比“中茶杯”一等大獎。

七佛山(寺)

高平七佛山位於高平東山的七佛山生態森林公園,占地面積兩萬畝,是高平市確立的“身邊增綠”重點工程之一。自2002年以來,高平市先後投資一億元,完成荒山造林一萬畝,退耕還林兩千畝,新栽各種樹木多萬株。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了市區到山頂的道路工程和道路兩側高標準綠化。七佛山生態公園已經初步形成針闊混交、喬灌結合、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生態景觀。
七佛寺七佛寺
七佛寺的由來傳說一唐代僧人登七佛山遊覽,被山景迷倒,便在山下豎起七尊大佛。當天夜間,突然有五道金光凌空現世,天地如晝,七彩繽紛,祥光滿山。次日凌晨,只見山腳下出現了五個仙洞,洞中有五條金龍臥息。山頂現出一寺,七尊佛像端坐其內。原來夜間五龍併力,抬佛峰頂。從此在主峰頂就有了七佛寺。七佛山也因此得名。
七佛寺歷經千年滄桑之變,幾經摧殘修復。上世紀三十年代毀於戰火。2002年復擴重建七佛寺,歷時五載,積新七而落成。即:七佛街、七佛路、七佛山、七佛門、七佛塔、七佛殿、七尊大佛,占盡人間形勝風光。
七佛寺共有七道門。從眼前出現的漢白玉牌坊是七佛山主峰上的七佛寺的第一道門,上刻有少林寺法師題寫的“清淨”二字。前五道門相距約百米,第二、三、四、五道門分別題刻著“吉祥”、“平安”、“益壽”、“成就”。第六道門即正山門匾額“七佛寺”三字由當代書法大家啟功題寫,著名作家金庸先生題寫了“七佛勝境”匾額。寺門對聯云:
九品蓮台十萬戶紅塵佛光普照 七佛寶頂八百里太行飛龍來脈
進山門是“洗心池”,右側有供奉太虛大師真身舍利的舍利塔,為鎮寺之寶。迎面登上186梯階為第七門——儀門,寺內依次為天王殿、正佛院,皆飛檐斗栱、挑角凌空、青磚綠瓦、紫牆金地、大理石梯階,諸佛像皆金碧輝煌,莊重慈祥。佛院內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題撰的“重建七佛寺碑”。後塔院白玉佛塔高聳雲天,為漢白玉大理石砌成,塔高25米,由世界名僧淨空大師、惟賢法師題寫塔名。登上絕頂處的飛雲、攬月二樓閣,只覺人在雲間,寺在青天,紫氣東來,瑞滿城闕。一字七道門,高低錯落有致。日暮時七道門燈火輝煌,遠看似凌空飛船,桅桿飛帆,慈航普渡,佛光燦爛。夜間從高平城中仰看峰頂,遙見從寺院直到七道門的千米燈火恰如一條金龍俯臥七佛山頂,佑護著全城百姓,給高平人民帶來吉祥與和諧。

七佛貢茶

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幾千年歷史中,有過很多專供皇帝享受的、由各級政府奉供的物品,那就是貢品。茶葉就是其中之一。
茶葉作為貢品的歷史很早,有書面文字記載的就可追溯到周武王伐紂時代。《華陽國志.巴志》載:公元前1066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於巴(苴國),置葭萌郡,爵之以子(苴國侯)......丹、漆、荼(茶)、蜜......皆納貢之。”這是關於“貢茶”的最早記載。至秦得巴蜀後,飲茶之風在全國迅速傳播,貢茶的記載就很多了,歷代貢茶的名目之繁多、採制之考究、歷史之綿長(至清王朝垮台)、時令之嚴格,都可稱最!貢茶制度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由於歷代皇帝對貢茶品質的苛求和求新的欲望也為中國名茶的生產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基於上面的記載,又見《郡國外夷考》中所提:“《漢志》葭萌,蜀郡名(郡址在今天的四川廣元昭化古城)。萌音芒,方言,蜀人為茶曰葭萌,蓋以茶氏郡也。”《巴蜀志》、《昭化縣誌》、《廣元縣誌》都有涼葛鄉大佛灘(今七佛鄉)有野生茶、味上佳的記載。又見《廣元縣誌》民國時四川省鄧錫侯主席令:“今考,昭化涼葛鄉大佛灘有野生茶樹13000餘株,品質上佳,為出口物品,如困,應急與救助...”等等。又經考證,在古時葭萌郡轄地內,只有今七佛鄉有野生茶樹,千年以上古茶樹和野生岩茶至今尤存。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年葭萌郡王上貢周武王的“荼”就是今天的“七佛貢茶”,開了貢茶之先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