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故居

丁玲故居

丁玲北京故居位於後海大翔鳳胡同3號院。大翔鳳胡同緊挨著過去的恭王府,是依靠王府的北牆而形成的胡同,據說曹雪芹曾在胡同6號院住過。6號院斜對面就是3號院,這裡是丁玲晚年居住的地方,現在是《民族文學》雜誌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代表作品:史達林文學獎
北京故居,上海故居,

北京故居

丁玲(1904—1986),現代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早年受五四運動影響,經瞿秋白介紹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習,1927年開始小說創作,不久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在當時文壇引起熱烈反響。1930年丁玲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並出任左在線上關刊物《北斗》主編及左聯黨團書記。1933年她在上海被國民黨特務綁架,1936年經黨組織營救逃往延安,並創作了《我在霞村的時候》、《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等作品,其中後者獲得“史達林文學獎”。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人民文學》主編等職。
院子並不算大,可布局非常整齊,南北各有兩排平房,西面是一座兩層小樓。小院乾淨清爽,青灰色的磚牆、磚地,朱漆的房檐、木窗,1975年丁玲結束20餘年的流放監禁生活回到北京後不久就搬到這裡。
儘管毗鄰如今已經熱鬧非凡的後海,小院卻依然十分安靜,站在院子裡你甚至聽不到一點市聲,難怪晚年的丁玲把這裡當成是她復出文壇的創作基地。

上海故居

丁玲上海故居位於崑山花園路7號。崑山花園路就在上海的四川北路南段與吳淞路之間,只是這條路太短,地圖上沒有標識,當地人知道的也不多。崑山花園是一幢三層帶閣樓的連線式紅磚洋房,南邊離蘇州河不遠。1933年春天,丁玲就住在這幢房子裡。
1933年春天住在崑山花園7號四樓上的丁玲,一個年僅29歲的女作家、女主編、女書記,胡也頻烈士的遺孀,在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上海,過得充實而又繁忙。4年前,繼發表成名作之後,懷著對秋白的敬意,她把秋白和劍虹的愛情故事寫成了中篇《韋護》;翌年又創作了另一個中篇《一九三○年春上海》,並先後出版了《在黑暗中》、《自殺日記》和《一個女人》等多部短篇集。1931年胡也頻就義後,她擦乾眼淚,以筆為武器,寫了《在一個晚上》、《田家沖》、《一天》等一系列小說和詩文。1932年入黨後,她又接連寫下了抗議反動大屠殺的短篇《某夜》和反映16省大水災的《水》,並開始創作長篇《母親》。在繁忙的寫作中,她還要從事黨的地下工作,要不斷研究情況,處理問題,出席各種公開的或秘密的會議……
丁玲住過的房間並不大,還不到30平方米,她在這裡住的時間也不長,也就半年的時間,可這裡卻足以讓她刻骨銘心。1933年5月,她在這裡被國民黨特務綁架。
丁玲被捕在當年也是轟動文壇的一件大事。上海文化界發起了一場影響極大的營救活動。蔡元培、楊杏佛、胡愈之、葉聖陶、郁達夫、沈從文等38位文化名人聯名致電南京政府,要求釋放丁、潘二人。1936年,丁玲被交保釋放,以後幾經周折,去了陝北。
從32歲時去陝北到82歲時(1986年)離開人間,丁玲又走過長達50年的戰鬥道路。在這么多年的風雨剝蝕下,崑山花園已不免呈現出一副老態,但是總的看來,似乎仍不失為一幢保存較好的住宅建築,尤其是它的周圍,變化巨大。現在站在丁玲當年的寓所里從前窗俯瞰,樓下的大門前已發展為一條琳琅滿目、熙熙攘攘的服裝街;再從後窗望出去,新凱福大酒店高高聳立……而在這種“一年一個樣”的喜人變化中,上海人民沒有忘記當年的革命戰士。作為在虹口區居住和戰鬥過的現代十位文化名人的故居之一,崑山花園7號四樓的門前也掛上了銅牌。望著銅牌上丁玲的浮雕頭像,想到有人說她的經歷極富傳奇色彩,又有人說她的一生就是一部生動曲折的革命歷史,似乎都沒有說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