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良

丁學良

丁學良,天益網學術委員。出生於皖南農村。在國內斷斷續續受過不完整的國小、中學和大學教育。1984年赴美國留學,199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研究院通訊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轉型社會、比較發展和全球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學良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安徽宣州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哈佛大學
  • 代表作品:《丁學良集》
個人簡介,樸實期望,一跪恩情,別樣才華,主要著作,

個人簡介

丁學良自幼失怙,顛沛流離,幸有慈母鞠育,饑寒之中,不敢丟棄學業,斷斷續續,念至初二。後得恩師大力舉薦,赴美國留學,1992年以博士學位畢業於哈佛大學,是著名的社會學思想大師丹尼爾·貝爾的關門弟子。
丁學良丁學良
丁學良在環太平洋諸國家和地區從事比較現代化的研究和教學,先後工作於哈佛大學本科生院、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
他獲得的學術性質獎勵和資助包括美國匹茲堡大學“大學校長研究獎學金”、“哈佛大學獎學金”、“福特基金會個人研究基金”、“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北京大學學術交流年度基金”、香港“大學研究基金會”等。
過去十年里,丁學良雖去國經年,仍持中國護照,屢遭不便和歧視,不忍放棄,希冀有一日能執教於祖國最好的大學,縱論天下興亡之道。
除此之外,他也經常應約在海外主要中文報刊上就重大的國際局勢變化和中國的戰略處境發表評論。他喜愛紅酒、綠茶、古典音樂和經典電影。但他心儀的,是在中國的大學講壇上作公開演說,如《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他將自己界定為“在中國土地上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傳教士”。
丁學良現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立澳大利亞大學高等研究院兼職研究員。1997年至今任《Chinese Sociology&Anthropology》、《清華社會學評論》等雜誌的編委。
他著述頗豐,觀點新穎,是當今研究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問題方面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權威。

樸實期望

丁學良出生在安徽南部宣城(今宣州)一個叫金寶圩的地方。上國小時,母親用僅有的一套花布給丁學良做了一身衣裳。“一個丫頭”,穿著花布衫的丁學良受到同學們的恥笑。他躲在茅草搭的教室里,不肯出去上體育課。因為陽光下,花布會更加刺眼。這在三年級的丁學良心裡,足以銘記一生。
丁學良丁學良
上世紀70年代末,丁學良赴上海復旦大學讀碩士學位前,特意回金寶圩辭別,幾位鄉人老農仔細詢問了碩士是個什麼東西,最後得出結論:它等於早年的進士。鄉人莊重地以家釀米酒祝賀丁學良“及第”,並叮囑為官不可忘本虐民。
這些年再回金寶圩,丁學良發現,除了在極端封閉、貧窮的地方還保有“讀書才能翻身”的傳統,但凡被現代風拂到的地方都轉向另一條路:到城市打工去。這在丁學良看來,是非常糟糕的一條路,“大學興,國家才能昌盛。同理,讀書才是窮人家孩子翻身的正道。”

一跪恩情

2004年末,丁學良應邀到清華大學做講座,其間參加了一次聚會。一進門,就見坐在輪椅上的于光遠老先生,丁學良上前,恭恭敬敬磕了一個頭。在眾人驚訝的眼神中,丁學良理直氣壯:“於先生於我,不一般。”這不一般的,是知遇之恩。
丁學良丁學良
沒有受過正統、規範教育的經歷賦予丁學良一大特點: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碩士研究生期間,他發表了好幾篇閃現思想火花的論文,引起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於光遠及一些老先生的注意。1982年,丁學良畢業後調入北京。那兩年,他白天在辦公室上班,晚上在辦公室睡覺。當時的辦公桌是按照級別配備的,于光遠先生的桌子有1.8米長,也夠寬,躺在上面最舒服。丁學良感激的,還有“常睡先生桌子”這一條。
1983年,丁學良的碩士論文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之概覽》在首屆“中青年社會科學獎”的評選中榮獲一等獎。這個獎也促成了丁學良被推薦至美國留學。1984年8月,口袋裡揣著向公家暫借的600美元,丁學良第一次登上飛機就出了國。語言,是丁學良在美之初感受最大的“智力上的痛苦”。
轉入哈佛時,丁學良基本完成了留學生涯中最痛苦的階段,語言上有了較大進步,加之喜好辯論的天性,美國人很買他的賬。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思想家丹尼爾·貝爾教授當時在哈佛社會學系任教,他連用三個“非常好”誇獎丁學良的學期論文,並欣然答應擔任丁學良的博士生導師。

別樣才華

學良的美國同事說:你做社會科學研究,真是白白浪費了你的才幹,你應該做一個“葡萄酒大使”。 旅居海外20年裡,丁學良對洋酒的品味和了解依次經歷了這樣4個階段:啤酒—威士忌—白蘭地—葡萄酒。每一個檔次的提升都與他收入的提高有直接的關係。1984年10月,應哈佛大學政府學院教授麥克法庫爾教授的邀請,丁學良到哈佛大學做學術報告。此次波士頓之行,不但使丁學良如願以償地進入哈佛,也讓他生平第一次品嘗了真正意義上葡萄酒的滋味。
丁學良丁學良
在為歡迎丁學良舉行的家庭酒會上,丁學良回憶道,麥克法庫爾教授打開了一瓶上等的葡萄酒讓他品嘗。第一次喝葡萄酒,丁學良說他不是用嘴而用想像力在喝。雖然對其中的滋味渾然不覺,但當時那個場合讓他不由自主地產生出一種敬畏的感覺。“就像是一個農村的孩子第一次到西方國家大劇院聽音樂會一樣,雖然他聽不懂那些音樂,但他會把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放在一種高度集中的狀態。”
1996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高等研究院邀請丁學良到該院做全職研究,並為他提供了5年的研究基金和7萬澳元的年薪。丁學良在澳大利亞共生活了3年,從第二年起,他開始每天喝一瓶葡萄酒,來了朋友再多加兩瓶。兩年下來,他至少喝過上千種葡萄酒,對葡萄酒的鑑賞已經有了相當的水準。他特彆強調,喝葡萄酒時,心裡要坦坦的、悠悠的,要有幾分消遣,幾分情調。在那裡,每次聚會時選酒的任務都落在了他頭上。丁學良為這個“選酒大使”的差事感到十分自豪。“一個中國人,對於洋酒、葡萄酒的了解,能夠達到讓那些西方人都認可的程度,這的確讓我感到驕傲。”

主要著作

(1)《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丁學良丁學良
(2)《不敢恭維——遊學世界看中國》,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年
(3)《共產主義後與中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4)《從“新馬”到韋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年
(5)《丁學良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