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丕業

丁丕業

丁丕業,男,北京人,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廣西藝術學院作曲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西音樂家協會第三屆理事,創作委員會副主任.1937年生於北京, 在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活動家,原中國音協主席李煥之先生的培養下,從北京師範大學附中應屆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先後師從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趙行道先生、吳祖強先生。1960年9月至1999年12月任教於廣西藝術學院。1962年返京一年,在羅忠鎔先生門下全心鑽研管弦樂配器法和交響樂創作.2014年11月18日10時,丁丕業先生在南寧安詳離世,享年7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丕業
  • 別名:金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37
  • 逝世日期:2014
  • 職業:作曲家、教授
  • 畢業院校:中央音樂學院
  • 主要成就:創作聲樂、器樂作品347首,作品編號達98號,公開發表了108首
  • 代表作品:《糯王與僂倈》,《界山恩仇》,《紅色小車伙》,《旅途之歌》等
  • 女兒:作曲家丁鈴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個人作品,個人榮譽,人物傳奇,人物悼念,

人物簡介

丁丕業教授一生熱愛音樂,自幼學習手風琴和鋼琴,其作品多次在全國、廣西重要賽事中獲得重要獎項,丁丕業同志,抱著他樂觀的人生態度經歷了坎坷的人生磨礪,走完他筆耕不輟的音樂創作道路,留下眾多膾炙人口、耐人尋味的音樂旋律,塑造了眾多性格各異、鮮活生動的音樂形象。這位來自北京的音樂家,把自己的青春和才華,都揮灑在廣西這片火紅的熱土上

人物生平

丁丕業教授,廣西藝術學院退休職工、原作曲教授丁丕業同志,2014年11月18日10時在南寧安詳離世,享年78歲。丁丕業,筆名金甌,男,漢族,廣西藝術學院作曲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西音樂家協會第三屆理事,創作委員會副主任。1937年生於北京。在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活動家,原中國音協主席李煥之先生的培養下,從北京師範大學附中應屆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先後師從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趙行道先生、吳祖強先生。1960年9月至1999年12月任教於廣西藝術學院。1962年返京一年,在羅忠鎔先生門下全心鑽研管弦樂配器法和交響樂創作。
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丁丕業教授為人師表,厚德載譽,培養了陸培(現上海音樂學院特聘作曲教授,美國籍)、陸建業廣西藝術學院作曲教授)、吳遠雄廣西藝術學院作曲教授)、冼振中(廣西南寧歌舞劇院一級作曲)、潘志飛(廣西電台)、林貴雄廣西藝術學院作曲教授)、冼華(廣西歌舞劇院一級作曲)、羅賽芬(廈門大學音樂學院)、王海鷗(考入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並公派留學前蘇聯)、朱芸北京電台著名節目主持人)、廖建國王蕾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韋東強(廣西電台編輯,二級作曲)、女兒丁鈴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作曲系系主任、教授)、潘漢林(廣西演出有限責任公司)、王夢靈(廣西華僑職業技術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潘漢超(柳州師範專科學院藝術系副主任)、劉友平(柳州市歌舞團一級作曲)、何震(柳州市歌舞團)、譚勇斌(廣西藝術學校教師)等一大批專業作曲人才。作為廣西鋼琴即興伴奏的鼻祖,他培養了一批鋼琴即興伴奏方面的傑出人才,包括自己的兒子丁丁。他被授予廣西藝術學院“園丁獎”榮譽稱號。

個人作品

丁丕業教授一生熱愛音樂,自幼學習手風琴和鋼琴,1953年(16歲)起開始踏上音樂創作道路,共創作各種聲樂、器樂作品347首/部,作品編號達98號,公開發表了108首/部,成果豐碩。其中有交響詩《糯王與僂倈》,交響組曲《界山恩仇》等3部,廣播劇配樂《尋訪龍隱洞等》6部,聲樂套曲《侗寨酣歌》等6部,鋼琴音樂會練習曲《苗山三首》,鋼琴小品《雙聲部民歌主題鋼琴小品五首》,鋼琴組曲《水墨畫》,說唱性敘事套曲《紅色小車伙》,舞蹈音樂《旅途之歌》等12首,電視劇配樂《百靈鳴春》等眾多不同體裁的作品。他完成十餘萬字的編述與論著,出版論文《論器樂曲創作中的板塊結構感》、《歌曲創作札談》、譯文《作曲家格斯維里多夫及其主要作品》等。編有《鋼琴即興伴奏》、《民族管弦樂法》等教材。

個人榮譽

丁丕業教授的作品多次在全國、廣西重要賽事中獲得重要獎項,如《京島的小路》1987年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國廣播新歌創作獎、1988年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最高文藝獎——首屆銅鼓獎等;還有《請進屋來喝杯酒》、《唱給故鄉》、《駱越人的矮馬》等作品獲獎。其事跡被收錄於40餘種專家名人辭海類書籍中。

人物傳奇

早年立志 潛心專修音樂丁丕業,祖籍豐潤,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門弟。1945 年上學,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國小和北京東城區北池子國小就讀。在校學習音樂舞蹈的過程中,接觸了很多世界名曲,從小就喜歡唱歌的他,經常在文藝晚會上表演。1950 年考取了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中畢業時音樂課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 97 分。此時,他已立志學習作曲,在北師大附中繼續就讀高中的同時考取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學生廣播合唱團, 任業務部長,同時開始系統的音樂理論學習並進行音樂創作。其間,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在歌曲創作方面給予他有益的指導,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的師生們也給予熱情的幫助和指導。1955 年北京大、中學生文藝匯演時,由葉佩英演唱,丁丕業鋼琴伴奏,在北京天橋劇場公演了他創作的歌曲《采棉姑娘》 、《東方升起金黃色的太陽》 ,獲得優秀節目獎,北京青年出版社出版了這次匯演的獲獎作品專輯,《中國青年報》對這本專輯進行了介紹和推薦。 1956 年,丁丕業考取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歌曲作法師從趙行道先生,和 聲學先後師承劉烈武先生和楊儒懷先生。1958 年到北京郊區永豐屯開門辦學,作曲課師承吳祖強先生,作品分析師承杜鳴心先生,復調師承段平泰先生,民族管弦樂法師承王樹先生,西洋管弦樂法師承陳培勛先生,鋼琴先後師從陸蘊芳先 生和李菊紅先生。這些師長無微不至的教誨,自身如饑似渴的學習,奠定了丁丕業在音樂創作和基本技能上的良好基礎。大學本科這幾年中,運動很多,學習秩序常被打亂, 但由於老師們的盡心指教,丁丕業收穫頗豐。通過系統的專業學習,他在專業音樂創作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創作了一系列的不同體裁與形式的音樂作 品,出版了許多作品,如歌曲《運糧船》、《永遠不會老》 ,鋼琴作品《催眠歌》 等。南下廣西拓展音樂事業 1960 年,中央音樂學院分配丁丕業到廣西工作。從北京出生、長大、讀書,很少有機會出遠門的丁丕業,覺得畢業分配去得越遠越好,更何況服從組織分配在那個年代是天經地義的事。當丁丕業得知時任廣西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的陳良同志正帶隊在京演出《劉三姐》,住在北緯旅館,他馬上趕到那裡,向陳良主任詳細了解廣西藝術學院的情況。陳良主任將學院的情況一一向丁丕業作了介紹。1960 年 9 月 11 日丁丕業離京,登上了南下的列車,在廣西藝術學院音樂系 擔任了管弦樂法的課程。當時正值國家困難時期,條件極差,但他仍勤於耕耘,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創作了許多作品。初到廣西的那些年中,廣西掌握美聲唱法的女高音根本沒有,所以他寫出的作品都是送回北京演唱。北京中央樂團的女高音歌唱家孫家馨,當年演唱了他的兩組聲樂套曲 《黑人組歌》 和 《達配的歌》 。周廣仁教授彈奏了他取材於《吳作人水墨畫選》創作的鋼琴組曲《水墨畫》。在廣西的音樂會舞台上,他經常為聲樂家們彈鋼琴伴奏,為廣西的男低音歌唱家李志曙演唱的廣西民歌編配並鋼琴伴奏。由李廣才演奏壯族民族樂器馬骨胡、陳永祿彈奏琵琶,加上丁丕業演奏鋼琴組成的三重奏小組在音樂會上公演,引起強烈反響。隨著對廣西了解的深入, 廣西這片具有肥沃民族民間音樂的土壤,深深吸引了他,更激發了他對音樂的摯愛,開始了辛勤的耕耘。利用假期,丁丕業多次下鄉採風,跑遍了桂西、壯鄉的山山水水。廣西是多民族雜居的地方,接觸到壯、漢、苗、瑤、侗、京等各民族的音樂,使丁丕業廣開思路,民族民間音樂成為他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從 1960 年起,丁丕業先後擔任音樂系 58、59、60 級作曲班民族管弦樂法與西洋管弦樂法的課程。1962 年,丁丕業回到北京,在中央樂團進修學習,著重 研究管弦樂法和配器知識,大量接觸樂隊排練,對交響樂隊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1964 年擔任六四級聲樂班鋼琴教學工作,又擔任鋼琴專業學生的鋼琴即興伴奏 課教師。1965 年,“四清”運動開始後,一切教學工作停止。1970 年丁丕業被編入廣西藝術學院雜工組,在學院伙房餵豬。儘管那些年中,風起雲湧、世態沉浮,但不管處境多么惡劣,他都沒有放下音樂創作這支筆,在最艱苦的年代裡,他從沒有離開過五線譜紙和樂器。難怪有人曾評價他: “丁丕業被砸成了破鑼,仍然 是噹噹響。”1973 年 5 月,丁丕業調廣西藝術學院舞蹈系任“基功”鋼琴伴奏,其間他創作了大量舞蹈音樂作品。1978 年 5 月,調回音樂系擔任作曲主課、曲式與作 品分析課程教學。1983 年擔任廣西藝術學院附中基本樂理課程和作曲主課的教 學工作。 20 世紀 80 年代後,他的聲樂作品,經常通過電台向國內和國外廣播,有的 歌曲被翻譯成外文演唱, 在自治區和國內各種級別的評獎活動中多次獲獎。丁丕業經常在廣西區內各種級別的音樂會上演出,分享歌唱家們獲獎的快樂。自治區電視台多次為他的演出錄像,在文藝創作的大好春光中,丁丕業也迎來了創作的春天。他創作了大量聲樂作品。其中《請進屋來喝杯酒》獲 1984 年“祖國在前進”全國歌曲評選紀念獎,廣西區一等獎。 正當丁丕業的教學、創作、科研、演出等方面都順利發展的時候,1987 年 10 月他突患中風、腦梗塞,病倒住院四個月。住院期間,丁丕業創作的歌曲《京島的小路》在中央廣播電台評選的 1987 年廣播新歌的評選中獲取了 5 項大獎, 《廣播歌聲》上刊登了此曲。
1988 年 2 月丁丕業出院後,左手左腳癱瘓,從此告別了舞台、錄音棚,但 教學、創作、科研三方面工作都沒有停止。重新擔任音樂系作曲主課教學。創作的《唱給故鄉》獲廣西“三新”評比創作獎,《駱越人的矮馬》獲 1992 年廣西廣播新歌銀獎。 1998 年 10 月、12 月,在學生劉友平、孫巍等人的大力協助下,他先後舉辦了聲樂作品、器樂作品兩場音樂會。他先後又培養了幾屆作曲專業的學生,不斷有新作品問世,出版、出光碟及公演,科研論文發表在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及廣西藝術學院學報、《歌海》等刊物上。作品《告訴你,我的紅土地》獲 1998 年慶祝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 44 年大慶南寧市 “美麗的壯鄉” 歌曲創作一等獎。 直到 1999 年 12 月,他才退休掛筆。 歲月輝煌喜結累累碩 丁丕業從事音樂創作 54 年中,創作有各種形式體裁的作品 340 余首(部) 。 作品編號達 98 號。曾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 20 周年大型歌舞《紅日照南疆》 的音樂創作(合作)。寫有交響詩 《糯王與僂倈》 、 弦樂鋼琴三重奏 《山歌與彩調》 、無伴奏合唱《西藏人民的歌》、鋼琴組曲《水墨畫》 、聲樂套曲《達配的歌》 、 《黑人組歌》 、《侗寨酣歌》 。寫有《心聲》等多部舞蹈音樂。為《百靈鳴春》 、《界山恩仇》等多部廣播劇、電視劇配樂。在《當代抒情歌曲續集》、《春潮曲》 、《春之 歌》 、《歌曲》 、《歌海》 、《廣西民族歌曲精選》等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多首作品。部分作品由中國唱片社製成磁帶出版發行。歌曲譯成外文,器樂曲配以外文解說,由中國國際電台、廣西國際電台製成節目對外廣播,錄製過對本人的專訪對外報導。作品多次獲全國獎、省級獎。其中歌曲《京島的小路》獲全國 1987 年廣播新歌創作獎、1988 年廣西第二屆三月三音樂舞蹈節音樂創作優秀創作獎,廣西最高文藝獎——首屆銅鼓獎。 執教 40年, 培養了大批音樂人才。 如陸培 (現 上海音樂學院特聘作曲教授,美國密西根大學作曲博士畢業)、陸建業(廣西藝 術學院音樂學院書記,作曲教授) 、吳遠雄(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副院長, 作曲教授) 、冼振中(廣西南寧歌舞劇院一級作曲)等遍及海內外的專業作曲人才。丁丕業 30 餘年活躍在音樂舞台上,擔任鋼琴伴奏、獨奏。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西電台、廣西電視台錄製了大量節目,是廣西鋼琴即興伴奏的先驅,為廣西培養了一批鋼琴即興伴奏的人才。完成 10 余萬字的編述與論著,出版論文《論器樂曲創作中的板塊結構感》 、 《談音樂教育中的感覺培養》 、 《歌曲創作札談》 等。譯文 《作曲家格斯維里多夫及其主要作品》 、 《普契尼的童年與青年時代》 等。 編有《鋼琴即興伴奏》 、 《民族管弦樂法》等多部教材。事跡被收錄於 40 余種專 家名人辭海類書籍中。 2008 年 10 月,在廣西藝術學院建院 70 周年的“老音樂家紀念專場音樂會” 上,丁丕業於 1962 年根據苗族傳說創作的交響詩《糯王與僂倈》在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廳首演, 作品得到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使人們再一次認識到丁丕業在專業上的深厚造詣。樂譜發表於接力出版社出版的《流淌的旋律》音樂作品專輯中,為丁丕業的音樂人生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人物悼念

丁丕業同志,抱著他樂觀的人生態度經歷了坎坷的人生磨礪,走完他筆耕不輟的音樂創作道路,留下眾多膾炙人口、耐人尋味的音樂旋律,塑造了眾多性格各異、鮮活生動的音樂形象。這位來自北京的音樂家,把自己的青春和才華,都揮灑在廣西這片火紅的熱土上,為廣西藝術學院的建設、廣西音樂創作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離去,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老師、好朋友,但他為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音樂財富!丁丕業同志,安息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