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

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

《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是蘭州佛慈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於2011年1月28日申請的發明專利,該專利的申請號為2011100313464,公布號為CN102078487A,公布日為2011年6月1日,發明人是楊玉華、於穎、王蓮萍。

《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採用常規方法製成的藥劑:生地黃34~113份、牡丹皮34~113份、鉤藤34~113份、茯苓34~113份、山藥34~113份、山茱萸34~113份、當歸45~113份、珍珠母56~169份、菊花56~169份、川芎11~79份、苦杏仁11~79份、酸棗仁56~113份、地龍11~79份、半夏11~79份、梔子11~79份、甘草11~79份、僵蠶11~79份、膽南星11~56份。該發明中藥製劑具有滋補肝腎,清熱化痰的功效,且療效確切穩固,安全無毒副作用,療程短、見效快,對於不同證型的眩暈都具有顯著療效。用於頭目眩暈,耳鳴耳聾,心驚失眠,手面麻木,潮熱盜汗,痰多胸悶等症。

2014年11月6日,《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獲得第十六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
  • 公布號:CN102078487A
  • 公布日:2011年6月1日
  • 申請號:2011100313464
  • 申請日:2011年1月28日
  • 申請人:蘭州佛慈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佛慈大街68號
  • 發明人:楊玉華、於穎、王蓮萍
  • 分類號:A61K36/8945(2006.01)I、A61P1/08(2006.01)I、A61K35/56(2006.01)N、A61K35/64(2006.01)N
  • 代理機構:甘肅省智慧財產權事務中心
  • 類別:發明專利
  • 代理人:田玉蘭
專利背景,發明內容,專利目的,技術方案,改善效果,權利要求,實施方式,試驗案例,實施案例,榮譽表彰,

專利背景

眩暈症是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徵,隨著人口老齡化,該症發病率日益增高,受到中國國內外醫務界廣泛重視。有報導稱眩暈是門診常見症狀的第三位。它涉及多個學科,絕大多數人一生中均經歷此症。據統計(截至2011年1月前),眩暈症占內科門診病人的5%,占耳鼻喉科門診的15%。生活在家中的老人50-60%有眩暈症,占老年門診的81-91%;其中65歲以上老人眩暈發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
眩暈在臨床上雖然常見,但發病原因複雜,涉及病種學科較廣,有專家稱此病“眩而又玄”。
西醫認為機體的平衡及定向功能是視覺、本體覺和前庭系統(平衡三聯)三者共同完成的。前庭核血供不暢且極易障礙,而微小的血管腔改變和血壓下降即可影響前庭核的功能,因此,眩暈多系前庭核功能障礙的結果。眩暈可由現代醫學中的多種疾病引起。如美尼爾氏綜合症、內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內耳前庭神經炎、高血壓病低血壓病、貧血、白細胞減少症、腦動脈硬化症、神經官能症等。
祖國醫學認為,眩暈可由風、痰、虛引起,故有“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的說法。中醫把眩暈分為虛、實兩種。實證的眩暈多見於年輕人,發病快,症狀重,其病因以痰飲(體內水液代謝異常)為主;虛證的眩暈多見於老年人,病程持續時間長。中醫將眩暈辯證分為:肝陽上亢證、痰濁中阻證、瘀阻腦絡證及腎陰不足證。
眩暈由於其病因複雜、病程長、反覆發作或較為持續性,為臨床常見之慢性疑難症。2011年1月前,市場上兼治眩暈的中西藥頗多,而專門用於眩暈治療的藥物極為少見,有些藥物雖能緩解患者的病情,但多數臨床醫生及患者,仍感到化學藥治療主要以解除眩暈症狀為主,雖然起效快,但毒副作用較大,輕易影響患者的內分泌、心臟及肝腎功能,並且與該病相關的體症不能兼顧治療,經常復發,尤其對美尼爾氏綜合症反覆發作很難控制。有些中藥治療面單一,只針對眩暈的某一兩種中醫證型。

發明內容

專利目的

《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該中藥製劑療效確切穩固,安全無毒副作用,對於不同證型的眩暈都具有顯著療效。

技術方案

《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製成的藥劑:生地黃34~113份、牡丹皮34~113份、鉤藤34~113份、茯苓34~113份、山藥34~113份、山茱萸34~113份、當歸45~113份、珍珠母56~169份、菊花56~169份、川芎11~79份、苦杏仁11~79份、酸棗仁56~113份、地龍11~79份、半夏11~79份、梔子11~79份、甘草11~79份、僵蠶11~79份、膽南星11~56份。
優選原料藥的範圍為:生地黃50~78份、牡丹皮50~78份、鉤藤50~78份、茯苓50~78份、山藥50~78份、山茱萸50~78份、當歸65~101份、珍珠母85~128份、菊花85~128份、川芎30~65份、苦杏仁30~65份、酸棗仁65~101份、地龍30~65份、半夏30~65份、梔子30~65份、甘草30~65份、僵蠶30~65份、膽南星17~42份。
優選原料用量為:生地黃60份、牡丹皮60份、鉤藤60份、茯苓60份、山藥60份、山茱萸60份、當歸90份、珍珠母120份、菊花120份、川芎45份、苦杏仁45份、酸棗仁90份、地龍45份、半夏45份、梔子45份、甘草45份、僵蠶45份、膽南星30份。
其中:所述的山藥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麩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山茱萸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苦杏仁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酸棗仁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清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半夏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梔子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清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僵蠶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麩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
該發明藥物可以採用中藥製劑的常規方法製備而成。該發明藥物是任何一種藥劑學上所說的內服製劑。例如:片劑、丸劑、膠囊劑、顆粒劑、滴丸、合劑、軟膠囊、腸溶製劑、靶向製劑、緩釋製劑等。

改善效果

《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提供的上述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是在發掘古方、驗方治療眩暈症的經驗基礎上,有機化裁而成。該中藥製劑選擇生地黃、牡丹皮、鉤藤、茯苓、山藥、山茱萸、當歸、珍珠母、菊花、川芎、苦杏仁、酸棗仁、地龍、半夏(制)、梔子、甘草、僵蠶、膽南星等進行組合,使各藥物功效產生協同作用,從而能有效治療眩暈。方中以生地、山茱萸、山藥滋陰補腎而柔肝;當歸、酸棗仁養血安神;菊花、丹皮、鉤藤、焦梔子以清肝火,平肝以熄風;僵蠶、地龍、川芎通經活絡、祛風;珍珠母重鎮潛陽;茯苓、半夏、膽南星、苦杏仁健脾利濕化痰;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肝腎,清熱化痰,平肝潛陽之功。其中:地黃多糖可促進正常小鼠骨髓造血幹細胞的增殖,刺激其造血功能,同時有穩定血壓的作用;牡丹皮具有抗炎、鎮靜、降壓等作用;鉤藤主要用於頭痛,眩暈,具有降壓作用,並有明顯的鎮靜、抗驚厥作用;茯苓利水滲濕、寧心安神,具有降血糖、增強免疫功能、利尿、祛痰、抗菌等作用;現代研究發現,山茱萸有強心作用,增強機體免疫力;當歸補血活血,加速血流量,對心血管系統、血液系統、免疫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均有作用;珍珠母含碳酸鈣90%以上,用治肝陽上亢等症;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菊花具有降血壓、消除癌細胞、擴張冠狀動脈和抑菌的作用,長期飲用能增加人體鈣質、調節心肌功能、降低膽固醇,適合中老年人和預防流行性結膜炎時飲用,對肝火旺、用眼過度導致的雙眼乾澀也有較好的療效。同時,菊花可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降低血壓等;川芎能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代謝作用;苦杏仁鎮咳、化痰、平喘作用較為明顯;酸棗仁的具有鎮靜、降溫,鎮痛及降低血壓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地龍有溶栓、抗凝、及鎮靜、抗驚厥和解熱作用,也用於治療缺血性腦卒中(中風);半夏善祛脾胃濕痰,其化痰力佳,用於痰多咳嗽;膽南星專主經絡風痰,臨床上與鉤藤、地龍等合用,取該品鎮驚息風的作用。該發明治療效果顯著,未見明顯毒副反應,具有口服方便、療程短、見效快、臨床使用安全可靠之優點。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製成的藥劑:生地黃50~78份、牡丹皮50~78份、鉤藤50~78份、茯苓50~78份、山藥50~78份、山茱萸50~78份、當歸65~101份、珍珠母85~128份、菊花85~128份、川芎30~65份、苦杏仁30~65份、酸棗仁65~101份、地龍30~65份、半夏30~65份、梔子30~65份、甘草30~65份、僵蠶30~65份、膽南星17~42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藥製成的藥劑:生地黃60份、牡丹皮60份、鉤藤60份、茯苓60份、山藥60份、山茱萸60份、當歸90份、珍珠母120份、菊花120份、川芎45份、苦杏仁45份、酸棗仁90份、地龍45份、半夏45份、梔子45份、甘草45份、僵蠶45份、膽南星30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任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山藥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麩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山茱萸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苦杏仁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酸棗仁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清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半夏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梔子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清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僵蠶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麩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藥劑是藥劑學上所述的常規內服劑型。

實施方式

試驗案例

試驗例一、該發明藥物動物急性毒性試驗
一、材料
1.動物: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提供健康的昆明種小白鼠。
2.藥物:蜜丸及炮製後生粉。
3.藥物處理:
(1)取蜜丸溶於蒸餾水中,使成為灌胃最大粘稠程度溶液,經計算濃度為47.5%。
(2)取制丸藥粉,加蒸餾水及適量吐溫80,使成為25%的懸濁液。
(3)取制丸藥粉,用乙醇冷浸72小時後,過濾,揮去乙醇,用蒸餾水稀釋至各所需濃度。
二、方法
1.取47.5%蜜丸水溶液和25%藥粉懸濁液進行預試,按0.1毫升-0.5毫升/10克體重的體積,灌胃給藥,觀察72小時。記錄中毒症狀和死亡率。
2.醇提取物靜脈注射LD50測定。按照序貫法設計要求,依法操作。尾靜脈注射體積為0.1毫升/10千克。
3.醇提取物灌胃給藥LD50測定。依簡單機率單位法設計要求,依法操作。灌胃體積為0.1-0.25毫升/10克。觀察72小時,記錄毒副反應,統計死亡率。
三、結果
1.預試:蜜丸水溶液23.75克/千克灌胃72小時內無毒副反應及死亡;藥粉懸濁液12.5克/千克灌胃72小時內無毒副反應及死亡。
2.醇提取物靜脈注射按照序貫法測定LD50=43克/千克。
3.醇提取物灌胃按照簡單機率法測定LD50=258.75±8.08克/千克(P=0.95)。
四、結論
1.該急性毒性實驗所用藥物為製藥藥粉去醇後的乙醇冷浸物。毒性成分在處理藥物時基本保留,能夠比較客觀反映該方劑的毒性。
2.蜜丸液、藥粉懸濁液基本於臨床套用是相似的,可見臨床套用同樣也是安全的。
3.該毒性試驗用兩種給藥途徑,可測定的數據參照化學物質的急性毒性分級表,屬基本無害的範圍。
4.用人與動物間按體表面積等效劑量比值表換算,人LD50=71.48克/千克,由臨床療效療效估算其LD50=0.094克/千克,其安全係數=71.48/0.094=755.8.說明該藥用於臨床是安全可靠的。
試驗例二、該發明藥物主要藥效學試驗
一、與閾下值戊巴比妥鈉的協同作用
1.動物:體重20±2克健康昆明種小鼠,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提供。
2.藥物:藥粉用45%乙醇浸泡72小時後,80℃水浴加熱至每毫升相當於原生藥5克。
3.方法與結果
3.1取試驗小鼠40隻,按體重隨機均分4組,分別腹腔注射相當於原生藥75克/千克、50克/千克藥物提取液,0.015克/千克氯丙嗪,20克/千克生理鹽水,15分鐘。後皮下注射戊巴比妥鈉30毫克/千克。記錄各鼠翻正反射消失時間和恢復時間。結果表明:實驗藥物、氯丙嗪與生理鹽水相比較對閾下值戊巴比妥鈉的催眠效果均有顯著的協同作用。詳見表1
表1:腹腔注射對閾下值戊巴比妥鈉的催眠效果
藥物
劑量(克/千克)
誘導時間
睡眠時間
(x±SD)
(分鐘)
定眩丸
75
6±0.57*
128.1±11.15**
定眩丸
50
8.2±0.9*
110.3±9.9**
生理鹽水
20
12.2±0.91
35.8±5.3
氯丙嗪
0.015
2.6±0.22**
83.1±3.3*
*p<0.05,**p<0.01
3.2取試驗小鼠40隻,按體重隨機均分為4組,分別灌胃相當於原生藥100克/千克、50克/千克的定眩丸提取液;0.025克/千克氯丙嗪;20克/千克生理鹽水,20分鐘後,皮下注射戊巴比妥鈉30毫克/千克。記錄各鼠翻正反射消失時間和恢復時間。結果表明:實驗藥物和氯丙嗪、生理鹽水比較對閾下值戊巴比妥鈉同樣有協同作用。詳見表2
表2:實驗藥物對閾下值戊巴比妥鈉的催眠效果
藥物
劑量(克/千克)
誘導時間
睡眠時間
(x±SD)
(分鐘)
I定眩丸
100
9±1.63*
103.5±19.32**
定眩丸
50
8.9±0.31*
94.4±14.37**
生理鹽水
20
12.9±0.6
68.5±11.23
氯丙嗪
0.025
5.1±0.35**
155.8±24.56**
*p<0.05,**p<0.01
4.結論
該試驗經用灌胃、腹腔注射幾種給藥途徑,每種途徑兩個劑量,並以生理鹽水做陰性對照,氯丙嗪做陽性對照,結果表明:定眩丸對閾下值戊巴比妥鈉催眠鎮靜確有協同作用,該藥抗眩暈的治療效果與以上藥理作用有關。
二、抗眩暈實驗
1.動物:體重20±2克健康昆明種小鼠,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提供。
2.藥物:藥粉用45%乙醇浸泡72小時後,80℃水浴加熱至每毫升相當於原生藥5克。
3.方法與結果
3.1取試驗小鼠30隻,隨機均分為3組,分別皮下注射100克/千克和50克/千克的藥物提取液,20克/千克的生理鹽水,給藥30分鐘後,分別固定於手搖離心機臂的鼠籠上,使其慣性離心力的方向為:由頭到腳成正加速度眩暈動物模型,以12克(克=980厘米/秒)加速度,旋轉1分鐘後觀察,不死時再重複一分鐘,連續數次,直到動物死亡,記錄各鼠死亡時間,計算提高存活時間率。
結果表明,實驗藥物與生理鹽水相比,大小劑量組均能顯著提高正加速眩暈動物模型存活時間,其提高率都在一倍以上,提示該藥有顯著的抗眩暈作用。詳見表3
表3:注射藥物動物存活時間率
藥物
劑量(克/千克)
致死時間(x±SD分鐘)
提高存活時間率(%)
定眩丸
100
3.2±0.59*
113
定眩丸
50
3.6±0.49*
140
生理鹽水
20
1.5±0.27
1
*p<0.01
3.2取試驗小鼠30隻,隨機均分為3組,分別灌胃100克/千克和50克/千克的藥物提取液,20克/千克的生理鹽水,給藥40分鐘後,重複1法操作步驟,記錄各鼠死亡時間。結果表明,定眩丸與生理鹽水比較有顯著提高正加速眩暈動物模型存活時間,有較好的量效關係。詳見表4
表4:藥物動物存活時間率
藥物
劑量(克/千克)
致死時間(x±SD分鐘)
提高存活時間率(%)
定眩丸
100
4.9±0.69*
226.7*
定昭丸
50
2.7+0.21*
80*
生理鹽水
20
1.5+0.23
0
*p<0.01
(一)4.結論
該試驗採用了動物耐受力最低的離心力方向由頭到腳的正加速眩暈動物模型,實驗結果表明,定眩丸提取液經灌胃和皮下注射兩種給藥途徑,每個途徑大小兩個劑量與生理鹽水組比較都能非常顯著地延長正加速動物眩暈病理模型的存活時間(P<0.01),有較好的量效關係,表明該藥對眩暈確有治療作用。
試驗例三、該發明藥物臨床療效試驗
定眩丸由蘭州佛慈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主要用於治療各種眩暈。現公司聯合多家醫院進行臨床試驗,觀察療效。共觀察眩暈患者355例,治療組261例,對照組94例;355例患者發病年齡在26~70歲,平均年齡在37±1.37歲,治療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均無顯著差異(P>0.05)。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中醫診斷標準
(1)有典型的眩暈症狀:自身有旋轉或晃動感,或目眩,或視景物有旋轉感;或自覺頭暈,昏沉或暈脹不適。
(2)可有反覆發作史。
2.中醫辨證
肝陽上亢證:眩暈耳鳴,每因煩躁惱怒而加重,頭痛且脹,急燥易怒,面紅目赤,口苦,小便赤,大便秘結,少寐多夢,舌紅,苔黃,脈弦。
痰濁中阻證:眩暈而見頭痛如蒙,或眩暈急劇,自身或景物旋轉,胸悶身困,食少多寐,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舌苦自膩,脈儒滑或弦滑。
瘀阻腦絡證:眩暈耳鳴,或頭部刺痛,失眠,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沉弦。
腎陰不足證:眩暈而見精神萎靡,五心煩熱,腰膝酸軟,遺精或月經不調,耳鳴,舌紅,脈細數。
3.治療方法
該試驗採用隨機單盲法觀察,治療組口服由定眩丸,每次1~2丸,每日3次。對照組口服眩暈寧片,每次4~6片,每日3~4次。治療以15天為一療程,共觀察3個療程。
4.療效分析(見表Ⅰ、表Ⅱ、表Ⅲ)
表Ⅰ:綜合療效比較
組別
例數(例)
痊癒%
顯效%
有效%
總有效率%
治療組
261
1108
42.37
35.2
90.65*
對照組
94
11.67
39.16
26.67
77.50*
註:*p<0.01
表Ⅱ:眩暈中醫分型治療組療效比較
編號
分型
例數(例)
痊癒%
顯效%
有效%
總有效率%
1
肝陽上亢型
96
14.58
41.67
35.42
91.67*
2
痰濁中阻型
152
11.54
40.38
36.54
88.46*
3
療阻腦絡型
47
14.89
4255
34.04
91.48*
4
腎陰不足型
66
10.61
42.42
39-39
92.42*
註:1、3、4組比較無差異性(p>0.05),1、3、4與2比較有差異性(p<0.01)
表Ⅲ:眩呈中醫分型對照組療效比較
編號
分型
例數(例)
痊癒%
顯效%
有效%
總有效率%
1
肝陽上亢型
36
13.89
30.56
33.33
77.78*
2
痰濁中阻型
19
10.S53
57.89
15.79
84.21*
3
瘀阻腦絡型
18
11.11
38-89
27.78
77.78*
4
腎陰不足型
21
14.28
33.33
23.81
71.42*
註:1、3、4之間差異性(p>0.05),但各型與2有差異(p<0.01)
在表Ⅱ與表Ⅲ兩組中醫同分型組間比較*p<0.01,**p>0.05。
5.安全性評價
觀察結果表明,治療前後肝腎功能,血尿常規均無明顯變化,未見任何毒副作用。
6.結論
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總症,是常見臨床症狀之一,其病位在清竅,與肝、脾、腎三髒關係甚密,尤與肝關係更甚,其病機探討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認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靈樞·衛氣》認為因虛致眩如“上虛則眩”、“上氣不足”、“髓海不足”等認識。然醫聖張仲景認為痰飲是眩暈發病原因之一,故爾影響後世名家朱丹,溪“無痰不作眩”之論,並倡導痰火致眩學說。明代醫家張景岳則進一步認為眩暈病因病機“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疾者不過一二耳”,倡導“無虛不作眩”之說。綜合曆代醫家之論,眩暈病因病機以虛者居多。驗之臨床,眩暈患者雖有青年患之,但總以老年人居多,肥盛之人多見,而年老體弱,肝腎虛餒,水不涵木,肝風上乾,故陰虛(肝腎)陽亢,而風陽上擾之證多見於肥胖氣虛之人。飲酒嗜茶之輩陡增,致陰陽脈虛,運化無力,濕困脾土,成痰成飲,風疾上僣,痰火阻遏,清陽失位也甚為多見、故定眩丸針對眩暈病機,陰虛上亢,風陽上擾,痰阻中陽而設定此方。方中生地、山芋、山藥滋陰補腎而柔肝;當歸、酸棗仁養血安神;菊花、丹皮、鉤藤、焦梔子以清肝火,平肝以熄風;僵蠶、地龍、川芎通經活絡、祛風;珍珠母鎮潛陽;茯苓、半夏、膽南星、苦杏仁健脾利濕化痰;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滋補肝腎,清熱化痰,平肝潛陽之功。在治療試驗結果分析中,表Ⅰ綜合療效兩組比較,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性(p<0.01)。從表Ⅱ、Ⅲ兩組中醫同分型比較,除痰濁中阻型兩組無差異性(P>0.05),其餘各分型均有顯著差異性(P<0.01),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在表Ⅱ、Ⅲ組間比較,治療組對肝陽上亢、痰阻腦絡、腎陰不足三型之間無差異性。而其三型與疾濁中阻型組間比較有差異性(P<0.01);對照組肝陽上亢、痰阻腦絡、腎陰不足組間比較無差異性(P>0.05);其餘各型與疾濁中阻型組間比較有差異性(P<0.01)。說明治療組尤對肝陽上亢、痰阻腦絡、腎陰不足而致的眩暈效果更為突出;痰濁中阻型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接近。治療過程中二組藥物均未發現毒副作用,說明治療組使用範圍廣於對照組,其療效肯定。
部分西醫臨床使用後認為,該藥對美尼爾氏並、突發性耳聾伴眩暈、頸性眩暈、位置性眩暈、病毒性聽神經炎、化學及藥物性眩暈(慶大黴素、鏈黴素中毒、化學物質中毒)、高血壓、神經官能症、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胃炎、慢性氣管炎等多種伴有眩暈證的疾病,以及許多不明原因的眩暈等有肯定的療效。這從現代醫學的觀點肯定了該藥的臨床適應範圍。
總之,定眩丸經多家醫療單位臨床驗證觀察,總有效率為90.65%,療效顯著實為一種治療眩暈的良藥。同時臨床觀察提示該藥物對老年性“中風”亦有一定預防作用。

實施案例

實施例1
按下述配比稱取:生地黃34克、牡丹皮34克、鉤藤34克、茯苓34克、山藥(麩炒)34克、山茱萸(制)34克、當歸113克、珍珠母169克、菊花169克、川芎60克、苦杏仁(去皮)60克、酸棗仁(炒)75克、地龍50克、半夏(制)40克、梔子(炒)60克、甘草60克、僵蠶(炒)40克、膽南星25克。
該發明藥物可以通過下述方法得到大蜜丸:
1.取山藥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麩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山茱萸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苦杏仁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酸棗仁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清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半夏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梔子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清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僵蠶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麩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
2.取生地黃、牡丹皮、鉤藤、茯苓、山藥(麩炒)、山茱萸(制)、當歸、珍珠母、菊花、川芎、苦杏仁(去皮)、酸棗仁(炒)、地龍、半夏(制)、梔子(炒)、甘草、僵蠶(炒)、膽南星等十八味藥材,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
3.取上述細粉,每100克加煉蜜100~130克,製成大蜜丸。
實施例2
按下述配比稱取:生地黃60克、牡丹皮60克、鉤藤60克、茯苓60克、山藥(麩炒)60克、山茱萸(制)60克、當歸90克、珍珠母120克、菊花120克、川芎45克、苦杏仁(去皮)45克、酸棗仁(炒)90克、地龍45克、半夏(制)45克、梔子(炒)45克、甘草45克、僵蠶(炒)45克、膽南星30克。
生產方法,同實施例1生產方法。
實施例3
按下述配比稱取:生地黃113克、牡丹皮113克、鉤藤113克、茯苓113克、山藥(麩炒)113克、山茱萸(制)113克、當歸79克、珍珠母112克、菊花112克、川芎11克、苦杏仁(去皮)11克、酸棗仁(炒)56克、地龍11克、半夏(制)11克、梔子(炒)11克、甘草11克、僵蠶(炒)11克、膽南星11克。
生產方法,同實施例1生產方法。
實施例4
按下述配比稱取:生地黃41克、牡丹皮41克、鉤藤41克、茯苓41克、山藥(麩炒)41克、山茱萸(制)41克、當歸45克、珍珠母56克、菊花56克、川芎79克、苦杏仁(去皮)79克、酸棗仁(炒)113克、地龍79克、半夏(制)79克、梔子(炒)79克、甘草79克、僵蠶(炒)79克、膽南星56克。
生產方法,同實施例1生產方法。
實施例5
按下述配比稱取:生地黃50克、牡丹皮50克、鉤藤50克、茯苓50克、山藥(麩炒)50克、山茱萸(制)50克、當歸101克、珍珠母128克、菊花128克、川芎65克、苦杏仁(去皮)30克、酸棗仁(炒)101克、地龍30克、半夏(制)65克、梔子(炒)30克、甘草65克、僵蠶(炒)65克、膽南星17克。
生產方法,同實施例1生產方法。
實施例6
按下述配比稱取:生地黃78克、牡丹皮78克、鉤藤78克、茯苓78克、山藥78克、山茱萸78克、當歸65克、珍珠母85克、菊花85克、川芎30克、苦杏仁65克、酸棗仁65克、地龍65克、半夏30克、梔子65克、甘草30克、僵蠶30克、膽南星42克。
生產方法,同實施例1生產方法。
實施例7
按下述配比稱取:生地黃60克、牡丹皮60克、鉤藤60克、茯苓60克、山藥(麩炒)60克、山茱萸(制)60克、當歸90克、珍珠母120克、菊花120克、川芎45克、苦杏仁(去皮)45克、酸棗仁(炒)90克、地龍45克、半夏(制)45克、梔子(炒)45克、甘草45克、僵蠶(炒)45克、膽南星30克。
該發明藥物可以通過下述方法得到水蜜丸:
1.取山藥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麩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山茱萸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苦杏仁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酸棗仁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清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半夏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梔子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清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僵蠶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麩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
2.取生地黃、牡丹皮、鉤藤、茯苓、山藥(麩炒)、山茱萸(制)、當歸、珍珠母、菊花、川芎、苦杏仁(去皮)、酸棗仁(炒)、地龍、半夏(制)、梔子(炒)甘草、僵蠶(炒)、膽南星等十八味藥材,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
3.取上述細粉,每100克粉末用煉蜜40~50克加適量的水制丸,乾燥,包衣,打光,製成水蜜丸。
實施例8
按下述配比稱取:生地黃60克、牡丹皮60克、鉤藤60克、茯苓60克、山藥(麩炒)60克、山茱萸(制)60克、當歸90克、珍珠母120克、菊花120克、川芎45克、苦杏仁(去皮)45克、酸棗仁(炒)90克、地龍45克、半夏(制)45克、梔子(炒)45克、甘草45克、僵蠶(炒)45克、膽南星30克。
《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藥物可以通過下述方法得到片劑、膠囊劑、合劑或顆粒劑:
1.取山藥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麩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山茱萸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苦杏仁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酸棗仁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清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半夏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的炮製方法進行加工處理;梔子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清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僵蠶按照中國藥典該品種項下炮製方法中的麩炒方法進行加工處理。
2.按照常規製法製成片劑、膠囊劑、合劑或顆粒劑。

榮譽表彰

2014年11月6日,《一種用於治療眩暈的中藥製劑》獲得第十六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