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中藥)

山茱萸(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茱萸,中藥名。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乾燥成熟果肉。分布於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四川、陝西、甘肅等地。具有補益肝腎,收澀固脫之功效。常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茱萸
  • 別稱:蜀棗、鬾實、鼠矢、雞足、山萸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 山茱萸目
  • :山茱萸科
  • :山茱萸屬
  • 分布區域: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
  • 毒性:無毒
  • 用量:6-12g
  •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 採收時間: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採收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採集加工,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乾燥成熟果肉。

性味

味酸、澀,性微溫。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補益肝腎,收澀固脫。

主治

用於眩暈耳嗚,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相關配伍

1、治五種腰痛,下焦風冷,腰腳無力:牛膝一兩(去苗),山茱萸一兩,桂心三分,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
2、益元陽,補元氣,固元精,壯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紙(酒浸一日,焙乾)半斤,當歸四兩,麝香一錢。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臨臥酒鹽湯下。(《扶壽精方》草還丹)
3、治寒溫外感諸症,大病瘥後不能自復,寒熱往來,虛汗淋漓;或但熱不寒,汗出而熱解,須臾又熱又汗,目睛上竄。勢危欲脫,或喘逆,或怔忡,或氣虛不足以息,諸證若見一端:萸肉(去淨核)二兩,生龍骨(搗細)一兩,生牡蠣(搗細)一兩,生杭芍六錢,野台參四錢,甘草(蜜炙)三錢。水煎服。(《衷中參西錄》來復湯)

用法用量

6-12g。

炮製

採集加工

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採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除去果核,乾燥。

炮製方法

酒萸肉:取淨山萸肉,照酒燉法或酒蒸法燉或蒸至酒吸盡。形如山茱萸,表面紫黑色或黑色,質滋潤柔軟。微有酒香氣。

生理特性

落葉喬木或灌木,高4-1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或稀被貼生短柔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針形,被黃褐色短柔毛。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5-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於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稀被白色貼生短柔毛,脈腋密生淡褐色叢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起,近於無毛,側脈6-7對,弓形內彎,葉柄細圓柱形,長0.6-1.2厘米,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稍被貼生疏柔毛。傘形花序生於枝側,有總苞片4,卵形,厚紙質至革質,長約8毫米,帶紫色,兩側略被短柔毛,開花後脫落;總花梗粗壯,長約2毫米,微被灰色短柔毛,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裂片4,闊三角形,與花盤等長或稍長,長約0.6毫米,無毛;花瓣4,舌狀披針形,長3.3毫米,黃色,向外反卷;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1.8毫米,花絲鑽形,花葯橢圓形,2室;花盤墊狀,無毛;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約1毫米,密被貼生疏柔毛,花柱圓柱形,長1.5毫米,柱頭截形;花梗纖細,長0.5-1厘米,密被疏柔毛。核果長橢圓形,長1.2-1.7厘米,直徑5-7毫米,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橢圓形,長約12毫米,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產于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四川、陝西、甘肅。生於海拔400-1500m,稀達2100m的林緣或林中。

藥材性狀

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1.5cm,寬0. 5-1cm。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質柔軟。氣微,味酸、澀、微苦。

相關論述

1、《醫學入門》:“山茱萸,本澀劑也,何以能通發邪?蓋諸病皆系下部虛寒,用之補養肝腎,以益其源,則五臟安和,閉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藥輕飄疏通之謂也。”
2、《本草經疏》:“山茱萸治心下邪氣寒熱,腸胃風邪、寒熱頭風、風去氣來、鼻塞、面皰者,皆肝腎二經所主,二經虛熱,故見前證。此藥溫能通行,辛能走散,酸能入肝,而斂虛熱,風邪消散,則心下腸胃寒熱自除,頭目亦清利,而鼻塞、面皰悉愈也。逐寒濕痹者,借其辛溫散結,行而能補也。氣溫而主補,味酸而主斂,故精氣益而陰強也。精益則五臟自安,九竅自利。又腎與膀胱為表里,膀胱虛寒,則小便不禁,耳為腎之外竅,腎虛則耳聾;肝開竅於目,肝虛則邪熱客之而目黃;二經受寒邪,則為疝瘕,二髒得補,則諸證無不瘳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