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鄂山茱萸(山茱萸科植物)

川鄂山茱萸(山茱萸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川鄂山茱萸(Cornus chinensis Wanger.)落葉喬木,高4-8米;樹皮黑褐色;枝對生,幼時紫紅色,密被貼生灰色短柔毛,老時褐色,無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花芽近於球形,頂端突尖,葉芽狹圓錐形。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至長圓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於圓形,全緣,上面綠色,近於無毛,下面淡綠色,微被灰白色貼生短柔毛,脈腋有明顯的灰色叢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起,側脈5-6對,弓形內彎;葉柄細圓柱形,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嫩時微被貼生短柔毛,老後近於無毛。傘形花序側生,有總苞片4,紙質至革質,闊卵形或橢圓形,兩側均有貼生短柔毛,開花後脫落;總花梗紫褐色,長5-12毫米,微被貼生短柔毛;花兩性,先於葉開放,有香味;花萼裂片4,三角狀披針形;花瓣4,披針形,黃色;雄蕊與花瓣互生,花絲短,紫色,無毛,花葯近於球形,2室;花盤墊狀,明顯;子房下位,花托鐘形,長約1毫米,被灰色短柔毛,花柱圓柱形,長1-1.4毫米,無毛,柱頭截形;花梗纖細,被淡黃色長毛。核果長橢圓形,直徑3.4-4毫米,紫褐色至黑色;核骨質,長橢圓形,長約7.5毫米,有幾條肋紋。花期4月;果期9月。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用,經濟,觀賞,繁殖方法,種子,壓條,扦插,嫁接,栽培技術,插後管理,苗期管理,田間管理,病蟲防治,角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灰色膏藥病,蛀果蛾,大蓑蛾,木撩尺蠖,葉蟬,刺蛾類,木囊蛾,介殼蟲類,綠腿腹露蝗,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4-8米;樹皮黑褐色;枝對生,幼時紫紅色,密被貼生灰色短柔毛,老時褐色,無毛。冬芽頂生及腋生,密被黃褐色短柔毛,花芽近於球形,頂端突尖,葉芽狹圓錐形。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至長圓橢圓形,長6-11厘米,寬2.8-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於圓形,全緣,上面綠色,近於無毛,下面淡綠色,微被灰白色貼生短柔毛,脈腋有明顯的灰色叢毛,中脈在上面明顯,下面凸起,側脈5-6對,弓形內彎;葉柄細圓柱形,長1-1.5(-2.5)厘米,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嫩時微被貼生短柔毛,老後近於無毛。
傘形花序側生,有總苞片4,紙質至革質,闊卵形或橢圓形,長6.5-7毫米,寬4-6.5毫米,兩側均有貼生短柔毛,開花後脫落;總花梗紫褐色,長5-12毫米,微被貼生短柔毛;花兩性,先於葉開放,有香味;花萼裂片4,三角狀披針形,長0.7毫米;花瓣4,披針形,黃色,長4毫米;雄蕊4,與花瓣互生,長16毫米,花絲短,紫色,無毛,花葯近於球形,2室;花盤墊狀,明顯;子房下位,花托鐘形,長約1毫米,被灰色短柔毛,花柱圓柱形,長1-1.4毫米,無毛,柱頭截形;花梗纖細,長8-9毫米,被淡黃色長毛。核果長橢圓形,長6-8(-10)毫米,直徑3.4-4毫米,紫褐色至黑色;核骨質,長橢圓形,長約7.5毫米,有幾條肋紋。花期4月;果期9月。

生長環境

山茱萸為暖溫帶陽性樹種,生長適溫為20-30℃,超過35℃則生長不良。抗寒性強,可耐短暫的-18℃低溫,生長良好,山茱萸較耐陰但又喜充足的光照,通常在山坡中下部地段,陰坡、陽坡、谷地以及河兩岸等地均生長良好,一般分布在海拔400-1800米的區域,其中600-1300米比較適宜。山茱萸宜栽於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肥沃的沙壤土中。黏土要混入適量河沙,增加排水及透氣性能。

分布範圍

產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省。生於海拔750-2500米,稀達3000米的林緣或森林中。果實可供藥用。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巫山縣。

主要價值

藥用

果肉內含有16種胺基酸,另外,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元素。另外,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皂甙原糖、多糖、蘋果酸、酒石酸、酚類、樹脂、鞣質和維生素A、C等成分。其味酸澀,具有滋補、健胃、利尿、補肝腎,益氣血等功效。主治血壓高、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萎遺精、月經過多等症。
山茱萸的成熟乾燥果實,去核後即為名貴藥材山芋肉。果藥入藥,為收斂性補血劑及強壯劑;可健胃、補肝腎、治貧血、腰痛、神經及心臟衰弱等症。其性味酸澀、入肝、腎經。酸澀收斂,有滋肝補腎、固腎澀精的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眩暈耳鳴之症。
茱萸肉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功能成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歷代醫家套用山茱萸的經驗,把山茱萸列為補血固精、補益肝腎、調氣、補虛、明目和強身之藥。

經濟

以山茱萸為原料的綠色保健食品開發,可加工成飲料、果醬、蜜餞及罐頭等多種食品。

觀賞

山茱萸先開花後萌葉,秋季紅果纍纍,緋紅欲滴,艷麗悅目,為秋冬季觀果佳品,套用於園林綠化很受歡迎,可在庭園、花壇內單植或片植,景觀效果十分美麗。盆栽觀果可達3個月之久,在花卉市場十分暢銷。

繁殖方法

種子

育地選擇:育苗地要選擇肥沃深厚、地勢比較平
山茱萸
整、土質疏鬆、背風向陽、有水澆條件的地方,以保證能隨時灌水。播種前,育苗地一定要深耕細耙,整平、整細,保證疏鬆、細碎、平整、無樹根、無石塊瓦片,翻耕深度在20厘米以上,重要的是結合深耕施入漚制好的農家肥。
種子準備:⑴種子採摘:選生長健壯、處於結果盛期、無大小年的優良母樹。於9-10月採摘完全成熟、粒大飽滿、無病蟲害、無損傷、色深紅的果實。將採摘的果實除去果肉。
⑵種子處理:種子處理好壞直接關係到出苗率,非常關鍵。先將種子放到5%鹼水中,用手搓5米,然後加開水燙,邊倒開水邊攪拌,直到開水將種子浸沒為止。待水稍涼,再用手搓5米,用冷水泡24小時後,再將種子撈出攤在水泥地上曬8小時,如此反覆最少3天,待有90%種殼有裂口,用濕沙與種子按4:1混合後沙藏即可。經常噴水保濕,勤檢查,以防種子發生霉爛,第2年春開坑取種即可播種。這種處理辦法適合春播時採用。如果選擇秋播只需用不低於70℃的溫水將種子浸泡3天后即可播種(注意待水涼透後要及時更換熱水),下種後用薄膜覆蓋催芽
播種:春播育苗在春分前後進行,將頭年秋天沙藏的種子挖出播種,播前在畦上按30厘米行距,開深5厘米左右的淺溝,將種子均勻撒人溝內,覆土3-4厘米,保持土壤濕潤,40-50天可出苗。用種量90-150千克/小時平方米。

壓條

秋季收果後或大地解凍芽萌動前,將近地面二、三年生枝條彎曲至地面,在近地面處將切至木質部1/3枝條埋入巳施腐熱廄肥的土中,上覆15厘米砂壤土,枝條先端露出地面。勤澆水,壓條第二年冬或第三年春將已長根的壓條割斷與母株連線部分,將有根苗另地定植。

扦插

於5月中、下旬,在優良母株上剪取枝條,將木質化的枝條剪成長15-20厘米的扦條,枝條上部保留2-4片葉,插入腐殖土細砂混勻所做的苗床,行株距為20厘米×8厘米、深12-16厘米,覆土12-16厘米,壓實。澆足水,蓋農用薄膜,保持氣溫26-30℃,相對濕度60%-80%,上部搭蔭棚,透光度25%,6月中旬透光度調至10%避免強光照射。越冬前撤蔭棚,澆足水。次年適當鬆土拔草,加強水肥管理,深秋冬初或翌年早春起苗定植。

嫁接

山茱萸實生苗繁育難度大,繁育出的小苗定植後10年以上才能結果,而嫁接苗2-3年便可開花結果。採用嫁接苗可使山茱萸早結果,早獲益。
砧木選擇:砧木宜採用自身良種實生苗。
接穗:選擇接穗要從產量高、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優質母樹上取用。採集接穗時要從樹冠外圍採集發育充實、芽體飽滿的一年生枝條。
嫁接時間:早春砧木開始發芽。在接穗芽剛萌動時(3月中下旬左右)用插皮接;7月中旬至8月中旬,砧木樹皮容易剝離、接穗芽飽滿時進行芽接。
嫁接方法:⑴插皮接:首先選樹皮光滑平整且接近地面5-10厘米的部位截斷砧木上梢部,削平截口,在迎風面一側用嫁接刀從上向下切一刀,長約3厘米,深達木質部,再用刀將接口的皮層撬開一裂縫:然後將接穗截成15厘米長。在主芽背面下側削一片長3-5厘米的斜切面,過髓心,在削麵兩側輕輕刮2刀露出形成層即可,把削好的接穗含入口中,保濕待用。接下來將接穗斜面靠里,尖端對著切縫,用手按緊砧木切口將接穗慢慢插入,再用嫁接刀輕敲接口,使其緊固,削麵稍露出接口為宜;最後用塑膠薄膜綁好接口。嫁接後及時抹除砧木上萌生的嫩芽。當接穗苗長到高50厘米時,將綁縛的塑膠膜用小刀劃開。
芽接:首先選成熟、健壯的接穗在上邊取長2厘米、寬1.5厘米的芽。將砧木剪去頂梢,在距地面5-10厘米光滑部位用刀刻取與芽塊大小相同的樹皮。將待接芽塊嵌入砧木取皮部位,然後用塑膠膜綁嚴,但要露出接芽。嫁接7-10天后,接口癒合,可解開綁帶,在芽上方5厘米處將主幹截去。嫁接後,要及時抹去砧木上的萌芽,以促進苗木生長。

栽培技術

插後管理

扦插後立即灌水,使插穗和土壤緊密接觸,使插穗能吸收充足水分,然後蓋農用薄膜,溫度要保持在26-30℃,相對濕度60%-80%,上部搭蔭棚,透光度25%,6月中旬應避免強光照射。越冬前撤蔭棚,澆足水。次年適當鬆土拔草,加強水肥管理,深秋冬初或翌年早春起苗定植。

苗期管理

幼苗長出2片真葉時進行間苗,苗距7厘米,除雜草,6月上旬中耕,入冬前澆水1次,並給幼苗根部培土,以便安全越冬。
由於山茱萸種皮堅硬,不易發芽,不管是春播還是秋播,播種後都應及時用地膜覆蓋以保溫保濕。正常情況下幼苗1年便可出齊。齊苗後要加強管理,適時鬆土除草,視土壤墒情澆水,施肥促進幼苗生長,培育至苗高80-100厘米時,便可出圃定植。

田間管理

定植後每年中耕除草4-5次;5、6月增施過磷酸鈣,促進花芽分化,提高座果率,冬季增施臘肥,亦能平衡結果大小年差異。夏季培土1次,以防倒伏。幼樹高約40-60厘米時,2月間打去頂梢,選留3-4個主枝,再在職主枝上選留3-4個副主枝,形成自然開心形。幼樹以整形為主,修剪為輔。又因山茱萸長、中短果枝均以頂端花芽結果為主,各類果枝不宜短截。成年樹於春、秋兩季修剪,調節生長與結果之間的矛盾,更新結果枝群,保留生長枝,進行短截,促進分枝。

病蟲防治

角斑病

危害症狀:主要為害葉片,引起早期葉片枯萎,形成大量落葉,樹勢早衰,幼樹掛果推遲。該病在新老園地均有發生,在山區調查,重病園地被害株率高達90%以上,葉片受害率在77%左右,分布廣、為害大。病斑因受葉脈限制形成多角形,降雨量多,則危害嚴重,落葉後相繼落果,凡土質不好、乾旱貧瘠、營養不良的樹易感病,而發育旺盛的則比較抗病。
防治方法:⑴加強經營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⑵春季發芽前清除樹下落葉,減少侵染來源,6月開始,每月噴灑1:1:100波爾多液1次,共噴3次,也可噴灑400-500倍代森鋅;⑶培育抗病品種。

炭疽病

危害症狀:主要為害果實,6月中旬就有黑果和半黑果的發生,產區民眾稱為“黑疤痢”。不管老區和新園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現,果實被害率為29.2%-50%,重則可達80%以上。果實感病後,初為褐色斑點,大小不等,再擴展為圓形或橢圓形,呈不規則大塊黑斑。感病部位下陷,逐步壞死,失水而變為黑褐色枯斑,嚴重的形成僵果脫落或不脫落。病菌在果實的病組織內越冬,翌年環境條件適宜時,由風、雨傳播為害果實而感病。病害的嚴重程度與種植密度、地勢與地形有關,樹蔭下、潮濕排水不良、通風透光差的發病重,一般7-8月多雨高溫為發病盛期。
防治方法:⑴秋季果實採收後,及時剪除病枝、摘除病果,集中深埋,冬季將枯枝落葉、病殘體燒毀,減少越冬菌源;⑵選育抗病品種,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⑶加強田間管理,進行修剪、澆水、施肥,促進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⑷苗木運輸過程中加強檢疫,防止將病菌帶入;⑸在初發病期,噴1:1:100波爾多液,中期每月上、中旬噴50%的多菌靈800-1000倍液,8-9月每隔半月噴1次,連續噴2次或及時噴施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進行防治。⑹栽種前,用0.2%的抗菌劑401浸泡24小時,以保證苗木健壯。

白粉病

危害症狀:主要為害葉片,葉片患病後,自尖端向內逐漸失去綠色,正面變成灰褐色或淡黃色褐斑,背面生有白粉狀病斑,以後散生褐色至黑色小黑粒,最後乾枯死亡。
防治方法:⑴合理密植,使林間通風透光,促使植株健壯;⑵在發病初期,噴50%的托布津1000倍液。

灰色膏藥病

危害症狀:該病主要為害枝幹。在皮層上形成圓圈、橢圓形或不規則厚膜,形似膏藥。所以,稱它為灰色膏藥病。在成年植株上發生,通常活枝和死枝都能受害。受害後,樹勢減弱,甚至枯死。
防治方法:⑴培養實生苗,砍去有膏藥病的老樹,合理更新;⑵用刀颳去病菌膜,枝幹上塗刷石灰乳或噴5波美度石硫合劑進行保護;⑶消滅介殼蟲,夏季噴4波美度石硫合劑;⑷在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每7-10天噴1次,連續噴3-4次。

蛀果蛾

發生規律:蛀果蛾(萸肉食心蟲、萸肉蟲)蛀食果肉。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樹下土內結繭越冬,翌年7-8月上旬化蛹,蛹期10-14天,7月下旬、8月中旬為化蛹盛期。9-10月幼蟲為害果實,11月份開始入土越冬。蟲害率較高。在果實成熟期,為害更為嚴重。
防治方法:⑴在成蟲羽化盛期,噴2.5%的溴氰菊酯5000-8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2000-4000倍液進行防治;⑵用2.5%的敵百蟲和50%的甲銨磷按1:400比例混合,進行土壤消毒處理,可殺滅越冬蟲繭或用5%西維因粉3千克進行土壤消毒,可殺滅越冬蟲;⑶利用食醋加敵百蟲製成毒餌,誘殺成蛾;⑷採收果實後及時加工,不宜存放過久,以減少害蟲的蔓延。

大蓑蛾

危害症狀:大蓑蛾(避債蛾)幼蟲咬食葉片,嚴重時,可將山茱萸樹葉全部吃光。使其長勢減弱,果實減少,影響第2年的坐果率。
防治方法:⑴人工捕殺,尤其在冬季落葉後,冬春季結合整枝,摘取掛在樹枝上的袋囊;⑵安裝黑光燈,誘殺成蛾;⑶在發生期,噴射10%殺滅菊酯2000-3000倍液或噴90%的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倍液;⑷培養和釋放蓑蛾瘤姬蟬,以及保護食蟲鳥,進行生物防治。

木撩尺蠖

危害症狀:木撩尺蠖(造橋蟲)幼蟲咬食葉片,僅留葉脈,造成枝條光禿,使樹勢生長減弱,當年結果少,第2年也不能結果。其蟲卵產在山茱萸樹枝分叉下部的樹皮縫內。
防治方法:⑴在7月份幼蟲盛期,對1-2齡的幼樹,要及時噴2.5%的魚藤精500-600倍液或90%的敵百蟲1000倍液進行防治;⑵早春時,可在樹木周圍1米範圍內,挖土滅蛹或在地面撒甲基異磷酸,防止蛹羽化。

葉蟬

危害症狀:成蟲刺吸嫩枝和葉片,嚴重的使枝條幹枯、落葉,影響樹木生長。
防治方法:⑴用50%的磷胺乳劑2000倍液、40%的樂果600倍液或菊酯類藥5000-8000倍液噴霧;⑵選育抗蟲品種。

刺蛾類

危害症狀:低齡幼蟲齧食葉肉,高齡幼蟲多沿葉緣蠶食,影響樹勢,造成落花落果,降低產量。
防治方法:⑴燈光誘殺,在羽化期於19:00-21:00設定黑光燈誘殺成蟲;⑵消滅越冬繭,利用刺蛾越冬期歷時長,結繭越冬的習性,分別用敲、掘翻、挖等方法消滅越冬繭;⑶化學防治:幼蟲期,噴灑溴氰菊酯5000-8000倍液、90%的敵百蟲800倍液或噴灑80%的敵敵畏1000倍液、50%的馬拉硫磷1500倍液。

木囊蛾

危害症狀:幼蟲群集蛀入木質部內形成不規則的坑道,使樹木生長衰弱,並易感染真菌病害,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⑴燈光誘殺:5-6月份成蟲羽化期用黑燈光誘殺;⑵化學防治,初孵幼蟲期,用50%的硫磷乳劑400倍液噴灑樹幹毒殺幼蟲|當幼蟲蛀入木質部後,用40%的樂果50倍液或80%的敵敵畏50倍液注入蟲孔後用黏土密封,即可殺死幼蟲。

介殼蟲類

危害症狀:以草履蚧、牡蠣蚧為多,若蟲孵化出土後,爬至枝條嫩梢吸食汁液,輕者使枝條生長不良,重者引起落葉,致使枝條枯死,易招致黴菌寄生,嚴重影響樹木生長。
防治方法:⑴檢疫和引進天敵:在保護區設立檢查站,禁止有蚧蟲的種苗傳播蔓延,一旦發生,要引進天敵抑制害蟲的暴發;⑵發生面積不大時,可用長柄棕刷將固定幼蟲刷去;⑶若蟲期,可噴灑50%的一六零五乳油1500倍液或40%的氧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共噴3次,也可在樹基部打孔灌注40%的氧化樂果。

綠腿腹露蝗

危害症狀:綠腿腹露蝗(蝗蟲)咬食葉片,甚至吃光葉片,僅剩下葉脈,影響植株的生長。6-7月份為害最嚴重。
防治方法:⑴春秋除草漚肥,殺滅塊;⑵1-2齡若蟲集中為害時,進行人工捕殺,⑶在早晨趁有露水時,噴5%的敵百蟲粉劑,用量為22.5-37.5千克/小時平方米。

植物文化

山茱萸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在民間丹鳳山茱萸,關於山茱萸的名稱由來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戰國時期趙王有頸椎病,頸痛難忍,一位姓朱的御醫用一種乾果煎湯給趙王內服用,很快使趙王解除病痛。而後趙王問朱御醫用了什麼靈丹妙藥,朱御醫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堅持服用,不但可治癒頸椎疼痛,還可安神健腦、清熱明目。趙王聽後大喜,令人大種山萸。為了表彰朱御醫的功績,就將山萸更名為山朱萸,後來人們將山朱萸寫成現在的山茱萸,並逐漸流傳了下來。
山茱萸 唐代王維
原文:朱實山下開,清香寒更發。幸與叢桂花,窗前向秋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