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村(廣東省東莞市莞城街道博廈社區轄自然村)

一甲村(廣東省東莞市莞城街道博廈社區轄自然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甲村,隸屬廣東省東莞市莞城街道博廈社區,位於莞城街道西北,距莞城街道辦事處約2.5千米,毗鄰高橋村、橫學村、滑石街村。一甲村世居村民有張、黃、陳等姓。2015年末,一甲村戶籍人口450人。

一甲村始建年代不詳。該村清初屬東莞縣文順鄉,清末屬捕廳。民國時期,屬縣城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東莞縣莞城鎮。1987年,屬東莞市城外區博廈管理區。2003年,屬莞城街道博廈社區。

2015年,一甲村集體建有廠房3棟,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村集體經濟收入117.9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甲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莞城街道博廈社區
  • 地理位置:莞城街道西北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450 人(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著名景點:張公祠、觀音宮廟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社會事業,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名由來,傳統民居,本地方言,風景名勝,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一甲村始建年代不詳。該村清初屬東莞縣文順鄉,清末屬捕廳。
民國時期,屬縣城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東莞縣莞城鎮。
1958年,屬莞城人民公社博羅營。
1960年,屬莞城人民公社博廈生產大隊。
1987年,屬東莞市城外區博廈管理區。
2003年,屬莞城街道博廈社區。
一甲村
一甲村

行政區劃

一甲村為東莞市莞城街道博廈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博廈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6006。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一甲村,位於莞城街道西北,距莞城街道辦事處約2.5千米,毗鄰高橋村、橫學村、滑石街村。
博廈社區

人口

一甲村世居村民有張、黃、陳等姓。2015年末,一甲村戶籍人口450人,其中男203人,女247人;80歲以上28人,最年長者99歲(女)。外來暫住人口235人。

經濟

一甲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花生、甘蔗、木薯及種植四季瓜菜為主,兼營車船運輸業。改革開放後,隨著城市建設和集體經濟發展,耕地逐年減少。20世紀90年代,村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村民多從事個體車輛運輸、個體商業,或到工廠、酒店工作。2015年,村集體建有廠房3棟,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村集體經濟收入117.9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 教育事業
一甲村內有安安幼稚園。
  • 文體事業
一甲村有健身場所和莞城博廈圖書室(2015年藏書約100冊)。
  • 基礎設施
20世紀70年代初通自來水,70年代末通電,80年代末通電話,90年代通網際網路,90年代末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運輸

一甲村交通便利,村道路與市交通網相連。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實行保甲制,該地區屬一甲到六甲範圍,並有一長涌貫通,兩旁種有榕樹,故稱“榕木涌”。1958年,設生產隊,因生產隊隊部設在該地,故改稱為“一甲”。

傳統民居

一甲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部分建築為清代青磚瓦屋,紅粉石門框,框頂雕有蓮花紋,屋頂上塑龍船屋脊,多已破敗,無人居住。其中博廈二甲坊19號古民居為清代建築,坐西北向東南,三間兩進,四合院布局,面闊10.8米,進深16.5米。水磨青磚牆體,紅砂岩基腳、門框,硬山頂,人字山牆,灰脊龍船形制,黃色琉璃瓦面。牆體有脫落。
一甲村(廣東省東莞市莞城街道博廈社區轄自然村)
傳統民居

本地方言

一甲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莞城話。

風景名勝

張公祠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博廈社區二甲坊10號。清代初期,為紀念博廈七房人先祖張庶常而建,占地面積297平方米。張敬修、張達等為該房後裔。公祠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三進四連廊結構,通面闊11.9米,通進深約25米。青磚牆體,紅砂岩基腳、孰台、門框、柱及柱礎。硬山頂,人字山牆,灰塑龍船形脊。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梁架上有精美木雕。總體布局基本完整,有鮮明的嶺南祠堂建築風格,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觀音宮廟,始建於清代,1989年,重修,供奉觀音、菩薩。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村民到觀音宮廟燒香拜祭。

地方特產

一甲村傳統節慶食品有粉果、龍舟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