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村(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甲村隸屬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位於南頭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0.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龍屋村。關口村、九街村。始建於清代。據村里老人說,一甲村的立村始祖為池戴,後有黃姓、陳姓遷此定居,池姓至他處。1959年因建西麗水庫,從篁里村遷來20多戶梁姓和林姓人家。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在原地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甲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情況,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聯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70年,屬南頭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南頭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南頭公社;1983年,屬南頭區大新街道;1990年,屬南山區大新街道;1991年,屬南頭街道;2001年,屬南頭街道紅花園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捕魚、養蝦為主,兼種水稻、荔枝等。改革開放後,村集體陸續建起多棟廠房對外出租。村民都有自建樓房對外出租,部分村民在深圳就業或經商。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等。

人口情況

2015年末,戶籍人口191人,其中男性82人,女性109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2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7529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8人,主要分布在美國。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世居村民主要有陳、梁、林、黃、鄭、王、曾、阮姓。第一大姓為陳姓,20世紀30年代從宇安公明上村遷移至此地。第二大姓梁姓和第三大姓林姓,均因修建西麗水庫,於1959年從西麗篁里村遷移至此地。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100餘座。代表性民居有一甲正街28號住宅,一甲正街12、14號住宅及一甲村正街與南街形成的丁字路口處的住宅等。一甲正街28號住宅建於清代,占地面積40.98平方米,坐西朝東,單開間二進布局,磚木結構;面闊4.36米,進深9.4米,由門樓、正廳組成。門樓硬山頂,平脊,灰塑浮雕疊澀門罩,牆帽灰塑浮雕瓜果花草、博古。現保存基本完好、有人居住。一甲正街12、14號住宅,始建於清代,民國時期重修,磚木結構,坐東朝西,單開間二進布局;面闊8.7米,進深9.5米,由前堂、正廳組成,硬山頂,平脊,灰塑浮雕花草門罩,牆帽灰塑浮雕瓜果、花草,木製門框及吊腳門扇。一甲村正街與南街形成丁字路口處的住宅,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82.65平方米,混凝土結構,坐北朝南,3層洋樓。該樓在改革開放之前一直是村中最高建築。現保存完好,有人居住。
現存黃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80.5平方米;由前堂、後堂、廂廊組成;磚木結構,坐東朝西,三開間二進布局,面闊7米,進深11.5米。前堂為雙凹斗大門,檐下有壁畫.半架梁,硬山頂,博古脊;後堂為木構梁架,硬山頂,博古脊,卷棚頂廊房。該宗祠因無人使用、年久失修及疏於管理而有損壞。已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尚未核定保護級別。
現存碉樓,建於民國時期,土木石結構,坐西朝東,平面呈長方形,高3層,天台女牆,對角抹角鏡斗,錦鯉吐珠排水口,長方形射擊孔,木門扇。內為木製樓板及樓梯。拖屋為單開間,雙坡瓦頂,內郎保存完整。碉樓整體外形和建築規模保存情況一般,無人使用及管理,內部堆積雜物。已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未核定保護級別。

地方習俗

村民在“石壇仔”供奉土地爺。“石壇仔”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有村民和潮汕人前來祭拜。該村還有北帝廟,始建年代不詳,現基本處於廢棄狀態。
每年清明節和重陽節,該村陳姓村民到公明上村與當地宗親去祖墓祭拜。該村梁姓人家派代表去西麗麒麟山祖墓祭拜。
村民春節前洗柚子水的習俗形成於清朝。臘月二十八至三十,村民將柚子葉和黃皮葉一起置水中煮開,涼後沐浴。

本地美食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米餅、煎堆、粒杷、糖環、硬餅、角仔、蘿蔔粄、清明節的茶果、壽粉、端午節的灰水察、鹹粽等。

公共設施

北環大道、深南大道、前海路、南頭紅花路、南新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1984年通自來水、通電話,80年代未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網際網路。有海濱幼稚園,2015年末在園幼兒238人,教職工44人;元鳳藝術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603人,教職工89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