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元朝

一本書讀懂元朝

《一本書讀懂元朝》是2013年中華書局出版圖書,作者是屈文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本書讀懂元朝
  • 作者:屈文軍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1日
  • 頁數:282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101095798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一本書讀懂元朝》分上、下兩編。上編“元朝歷史大勢”,按時間先後順序,全景式展示了大蒙古國及元朝波瀾壯闊、席捲世界的歷史發展進程。下編“元朝歷史專題”,從不同的方面透視了元朝社會生活的特殊性和文化新氣象。書中設定以下欄目:篇章概述:介紹各個時期的歷史發展概況;歷史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講述重大事件,注重可讀性與趣味性;大事年表:以編年的方式,簡要展示歷史演進線索;知識連結:以名詞形式,闡述與歷史故事相關的事件;常識介紹:介紹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識,如典章制度、人物史實等;圖片傳真:以歷史圖片。展示講述內容的相關場景等。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介紹了大蒙古國時期和元朝的歷史大勢,對大蒙古國時期和元朝一百餘年的重要歷史事件做了提綱挈領的介紹;下編為大蒙古國時期和元朝歷史專題,介紹了大蒙古國時期和元朝的經濟與科技、外戰與邦交、官制與兵制、文化與藝術以及社會生活、宗教風俗等方面的內容。不僅糾正了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大蒙古國時期和元朝歷史地位的不當認識,還對大蒙古國時期和元朝社會的各個方面做了正面的描摹,能夠給讀者比較完整的印象。同時,“大事年表”、“相關連結”等,使得歷史常識和背景知識的交代清晰而豐富。

圖書目錄

序言 元朝:中國歷史上的獨特王朝
上編:元朝歷史大勢
太祖皇帝肇造區夏
鐵木真艱難的青少年時代
在血戰中統一蒙古高原
長生天之鞭
滅亡西夏
成吉思汗的繼承者
滅亡金朝
“非卿,則中原無今日”——大蒙古國政治家耶律楚材
成吉思汗後裔的兩次西征
釣魚城之戰:蒙哥遭遇滑鐵盧
世祖皇帝奄有四海
世祖皇帝奄有四海
汗位之爭與平定李埴之亂
滅亡南宋
窮兵黷武
貪財嗜利
祖宗根本之地的爭奪
四十年內換了九個皇帝
無為的皇帝實現了天下太平
從武仁授受到南坡之變
兩都之戰
天意如此,朕將奈何?
伯顏專權
開河變鈔惹紅巾
元失天下於群雄
魯班天子:半世明君半世昏
下編:元朝歷史專題
政治制度的兩性
政治制度兩重性的確定
國家符號上的兩套體系
職官制度
地方區劃的新舉措
行省制的確立
特殊的行省之一——嶺北行省
特殊的行省之二——雲南行省
“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於西土”——元朝的西藏地區
社會生活新現象
四等人制
衣食住行
婚喪、家庭和祭拜習俗
特殊的法律制度
經濟領域的新事物
諸色戶計
賦稅制度
生產情況
紙幣制度
文化新成就
宗教的興盛
瑰麗多姿的異族文化
讀書人的地位:九儒十丐?
科學技術成就
儒學、史學、文學與書畫藝術
顧瑛與楊維楨:“心理變異”的文人
絲路新篇章
元朝與四大汗國的關係
元朝與周邊鄰國的關係
元朝與西歐的關係
馬可·波羅時代著名的中外旅行家

作者簡介

屈文軍,1970年生,江蘇南通人,歷史學博士,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蒙元史和中國民族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已在《中國史研究》、《南京大學學報》、《江海學刊》等學術刊物公開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三十餘篇,著有《遼西夏金元史十五講》、《六朝文化》(合著)、《元史辭典》(參編)等。

後記

元朝對中國歷史的最重要影響,莫過於它實現了中國空前規模的統一,從而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元朝的統一,不僅僅是長城兩邊的地域實現了統一,它還前所未有地將中國幾大文化區域都統一到了一個政權之內。元朝的統一,不僅結束了中國各文化區之間的分離局面,也結束了各文化區內部長期的割據、分裂和戰爭局面,為國內的文化交流與科技事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另外,在廣闊的歐亞大陸上除了元朝外,還有四大汗國,元朝和各宗藩政權彼此之間,和平時期居多,彼此往來甚為頻繁,這幾個政權在歐亞地區實際上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統一體,這對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非常有利。大蒙古國分裂後,漢地和蒙古高原成為元朝的兩大核心區域,元朝統治者學習金朝,將今天的北京作為都城。從金朝、元朝開始,今天的北京就成為歷代真正大一統王朝都城的首選之地。當然,為了體現政府的兩重性,元朝在草原地區另設定了一個都城——上都。
元朝的統一,還使得中國境內出現了一個新的文化區域:穆斯林文化區。回鶻帝國瓦解前,蒙古高原上的民眾多操突厥語族語言,這些突厥語族的民眾不斷向西遷移,使得內陸亞洲呈現一波又一波由東向西的突厥化浪潮。自7世紀起,伴隨著由東向西突厥化浪潮的,是另一相反方向的文化運動:自西向東的伊斯蘭化運動。內陸亞洲這兩種文化面貌持續變遷的過程非常長久,一直到14世紀蒙古人在歐亞大陸實現統一,才穩定了下來。四大汗國內,伊斯蘭化均較為徹底。而在元朝,由於藏傳佛教對蒙古統治者的深入影響,客觀上使得伊斯蘭文化對民眾的集中影響主要發生在西北地區。四大汗國中的察合台汗國,其地域也有一部分位於今天山南北。元朝和察合台汗國中,這兩部分伊斯蘭化的地區,後來就形成了中國境內主要的伊斯蘭文化區域,位於整箇中國的西北地區。這一新文化區域的出現,對中國歷史後來的走向影響甚大。
三、元朝制度的二元性
元朝統御的領土囊括了中國幾個大的文化區域,各區域內民眾的生活、生產方式有差異,社會文化習俗也不相同,統治者顯然不能用治理某個民族的方式治理所有的民族族群,蒙古統治者對治下的民眾,也就各隨其俗。對漢地,用傳統的漢地治理方式;對蒙古牧民,用草原制度;對藏區,沿襲該地已經形成的政教合一制度。當然,在對各文化區的治理上,也都有一些蒙古統治者帶來的新東西。比如,在漢地各路、府、州、縣,普設由蒙古人擔任的達魯花赤,其職務是監臨該地的行政治理工作。蒙古人創設的諸色戶計制度和投下分封制度也帶到了漢地,前者將每一戶家庭均列為民戶、軍戶、站戶、匠戶等戶計中的一種,家庭要世襲從事某一種職業;後者則將一部分家庭作為王室貴族的食邑對象。
元朝為什麼不像以前的北魏王朝那樣,完全採用漢法呢?這就涉及到兩個王朝間的本質區別了。鮮卑人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後,逐漸放棄了原先的故土,鮮卑人也逐漸融入到了漢人當中,漢化的鮮卑人採用漢法治理國家是很自然的。蒙古人則不同。元朝始終保留著自己的祖宗根本之地蒙古高原,蒙古人統治的合法性不僅要從漢地和漢人當中得到支持,更重要的還要從草原地區和蒙古人中得到支持。元朝的統治者不僅僅是漢人的皇帝,他們還是蒙古人的大汗,兩個身份中,後一身份的重要性要超過前者。道理很簡單,如果不能在漢地立足,回到蒙古高原後他們還需要得到本族人的繼續認同,要是早早丟掉本族人的認可,等於給自己斷了後路。要得到本族人的支持和認可,就不能拋棄成吉思汗的遺產而就南宋這樣的“亡國之政”。另外,元朝作為一個征服性的王朝,其立國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則,就是要保障少數征服者的利益。要做到這點,首先,要保持民族間的差異,統治者族群整體不能漢化,國家的政治、經濟利益主體要由蒙古人掌控。其次,原先的蒙古制度要基本保留,因為這些制度是統治民族熟悉的,操作起來可以駕輕就熟,也是能為他們的利益提供保障的;相反,倒是漢制,只有在自己理解的前提下、在確認必須的前提下、在不會過多侵犯蒙古統治者利益的前提下,才會被有選擇地採納。
元朝統治制度的二重性,對中國歷史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蒙古法中的汗權本來就很強大,蒙古人有選擇地採納漢制,又將漢制中大量制衡、約束君主權力的因素摒棄;兩者結合,使得元朝的皇權得到空前加強。這種空前的君主專制色彩,為其後的明、清王朝所繼承。
元朝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主要就體現在政治方面:奠定了國家版圖的基礎,確立了北京的都城地位,形成了穆斯林文化區域,加強了君主獨裁色彩。而經濟、社會、文化方面,蒙古人統治的影響,則沒有政治方面那么突出。可以說,政治以外的領域,中國歷史基本上還是按照原先的邏輯在正常運行。不過,元朝文化有一件事情值得大書特書的,就是程朱理學的官學化。歷史在這裡似乎發生了一個悖論,對漢法始終警惕的蒙古統治者,卻將在宋代沒有被漢族人普遍認可的程朱理學定為了官學,這對中國以後的歷史演變具有了非同尋常的影響。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悖論,應該說原因並不在於統治者出自哪個民族,而是因為這一學說本身有一定的合理性,它適應了中華帝國後期社會的演變。

序言

一、元朝的起訖年代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全國性統一王朝。
1206年,四十五歲的蒙古乞顏部首領孛兒只斤氏鐵木真,經過二十餘年的艱苦血戰,成為了蒙古高原上所有遊牧民的共主。這一年,他在高原北部漠北的斡難河畔召開了一次貴族大會,宣布建立一個名為“大蒙古國”的政權。與會貴族給鐵木真奉上尊號“成吉思汗”,在漢文文獻中寫作“成吉思皇帝”;六十餘年後,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在位時,確立太廟制度,給自己王朝的建立者鐵木真擬定廟號“太祖”。
大蒙古國建立後,隨即發動了曠日持久的對外征服戰爭,蒙古的鐵騎縱橫馳騁於亞歐大陸,帝國的地盤也隨之擴大。不過,要將一個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始終維持統一,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第四代汗蒙哥(廟號憲宗)在位時,大蒙古國開始分裂。忽必烈(廟號世祖)時期,蒙古人實際控制的地盤最終形成了一個宗主政權和四個藩屬政權的格局,這也是人們習稱的世界史上蒙古時代的基本格局:一個宗主王朝加四個宗藩汗國。蒙古人建立的各政權,存在的時間長短不一,最晚的一直延續到16世紀初。
大蒙古國中的宗主王朝,所統御的地域,除了蒙古高原外,還包括了宋金對峙時期中國境內各主要分立政權的原先地盤,即西北方的西夏王朝之地、北方和東北方的金朝之地、南方的南宋王朝之地、青藏高原的吐蕃之地、西南的大理王朝之地等,更西北地跨中外的西遼政權,其一部分地域也為這個宗主政權所擁有。1271年(當時南宋尚未滅亡),忽必烈給這個宗主王朝定國號“大元”,也就是人們習稱的元朝;此後,這個王朝在蒙古文獻中被寫作“大元大蒙古國”又稱作“大元的大蒙古國”,意思是說它是大蒙古國的一部分,名字又叫大元。
關於元朝的起始年代,有1206、1260、1271、1276、1279五種說法。1206年是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的年代;1260年是忽必烈即位的年代;1271年是定大元國號的年代;1276年是南宋皇帝獻降表的年代;1279年是南宋殘餘勢力最後被消滅的年代。這五種說法中,最有說服力的是1206年之說。明朝初年所編正史中的《元史》,就是從太祖建國開始敘述的。本書標題《一本書讀懂元朝》中的“元朝”,指的是始於1206年的整個王朝。1260年後的元朝,再分三個階段:前期,忽必烈時期;中期,元成宗至寧宗時期;後期,元順帝時期。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軍隊攻入元朝的都城之一大都城(今北京;元朝另外還有一個都城上都,位於今天的內蒙古正藍旗境內),元順帝出逃。史學界一般把這一年作為元朝的結束。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元順帝出逃後,漠北地區的遊牧民眾繼續使用大元國號,直到1402年才宣布放棄。1368—1402年的蒙古政權,史學界稱之為“北元”,它是元朝的繼續,但被視為一個地方政權,其延續時間不計入元朝之內。
二、元朝實現了中國各文化區的空前統一
要認識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了解這個王朝的獨特性,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古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兩條脈絡:一條是中原王朝的歷史脈絡,另一條是北方民族政權的歷史脈絡。元朝就是這兩條脈絡的第一次交匯時期。
秦漢以來的古代中國地域,從文化地理角度,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以中原地區為中心,民眾主體是漢民族,文化主體是漢文化,這部分地方我們一般稱漢地。另一部分位於漢地的周邊,民眾主體是各種非漢族群,文化上受漢文化的輻射影響,但影響程度不一,有的地方則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在古代史上,南方的少數民族一般很少對中國歷史的全局發生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政權是今彝族、白族祖先在唐宋時期建立於中國西南部的南詔——大理政權,該政權在13世紀中葉被元朝吞併。西北地區河西走廊和天山以南沙漠綠洲中的民族,元明以前是東西方貿易的主要參與者,在政治上影響則比較有限。其他的北方民族,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就大了。這些經常對中國歷史全局發生重大影響的北方民族區域,又可以分為三大塊。第一塊是大興安嶺以東的東北地區,歷史上的民族主要操滿——通古斯語族語言,這一地區民國初年也被稱為“滿文化區”。第二塊是蒙古高原及其鄰近地區,東部包括大興安嶺一帶,西部延伸至今天山以北的部分地區。這一區域中心蒙古高原上的民族,9世紀前以突厥語族民族為主;840年回鶻帝國瓦解後,從大興安嶺一帶遷來大量的蒙古語族民族,該區域整體也就不斷地蒙古化,成吉思汗建國後,該地蒙古化的速度加快。蒙古高原和其鄰近地區,民國初年也被稱為“蒙文化區”。第三塊是青藏高原區域,史學界一般把它作為北方民族地區看待,以前也被稱為“藏文化區”;該區域的民族,主要操藏緬語族語言。
這三大北方民族區域,經常出現實力強大的勢力集團,對南方漢地的政權構成壓力。中國古代的歷史,很長時期就表現為南方漢地政權(這些漢地政權中也有部分是由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建立的,比如北魏、金朝等)和北方民族政權之間的對峙和相應的民族融合。也可形象地說,長城兩邊的對峙與融合,是古代中國歷史進程中一個極為顯著的特點。三大北方民族區域中,蒙古高原區域出現強大政權的數量又遠遠多於另外兩處。
南方漢地在秦、西漢時,與它們對峙的蒙古高原上的北方民族政權是匈奴人建立的;南方漢地進入東漢時期,蒙古高原有鮮卑和它對峙。東漢滅亡後,鮮卑人的一部分南下,進入漢地,在漢地建立北魏王朝,相應地,蒙古高原上則興起了柔然政權。柔然政權之後,蒙古高原主體政權先後是突厥和回鶻,漢地則先後興起隋、唐政權和它們對峙。另外,在唐朝,青藏高原又興起了吐蕃王朝,中國北部地區一度呈現回鶻、吐蕃、唐朝三強鼎立局面。回鶻瓦解後,控制蒙古高原的主要勢力是契丹,漢地則為北宋。隨後,東北地區的女真人興起,首先在東北建立金朝,接著它滅亡了契丹人建立的遼朝和漢地的北宋,其地盤擴展至漢地中原地區,此時,蒙古高原上則興起了幾個強大的部落集團,如乃蠻、克烈等,它們和金朝對峙。元朝將長城兩邊的地域歸併到了一個統一的政權之內。元朝結束後,中國重新顯示長城兩邊的對峙局面:南方是明朝,北方則是蒙古人勢力。東北滿族人建立的清朝,再次將長城兩邊統一到一個政權之內,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兩條脈絡的第二次交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