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秘史

《朱元璋秘史》通過分析朱元璋的權謀,探討其成功的原因,重點講了朱元璋在郭子興集團成長並攫取最高領導權的經過,鐵腕的馭下之術,高明的戰略戰術,不擇手段剷除異己、吞併友軍的厚黑之術,用人唯親的自私做法,背叛紅巾軍的內幕,並首次獨家揭示朱元璋為人所不知的戀元情節,並探討了其神秘的族屬,以及朱元璋一系列行為與其族屬的淵源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元璋秘史
  • 書名:朱元璋秘史
  • 出版社:長虹出版公司
  • 頁數:289頁
  • 開本:16
  • 品牌:解放軍出版社
  • 作者:包瑞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063186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朱元璋秘史》總結了朱元璋追求至治的統治經驗,介紹了朱元璋建設和諧社會的探索,深入分析了“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揭示功臣涉案被殺的真正原因,把一個更真實、更完整的朱元璋展示在讀者面前。

作者簡介

包瑞,漢族,河南遂平人,畢業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著有《明月幾時有——大明帝國的嘆息》(長江文藝出版社)、《南明陸沉》(解放軍出版社),作品銳意創新、不拘成見、不落俗套,於細微處探索歷史真相,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

圖書目錄

一、好人難做:元順帝優待漢人反而引起民間大走
二、朱元璋被郭子興看中緣於白蓮教背景
三、朱元璋撲朔迷離的早期創業史
四、朱元璋為擺脫郭子興的束縛不惜鋌而走險
五、元軍內訌在高郵城下一鬨而散致形勢糜爛
六、朱元璋擅作主張在和州試點自立門戶
七、朱元璋私通郭子興的仇人將其氣死
八、巢湖水師借兵反被朱元璋利用渡江
九、朱元璋借元軍之手剷除郭子興的接班人
十、一封信導致朱元璋和張士誠交惡
十一、朱元璋的用人策略:猛士開疆心腹守城
十二、張士誠的好名聲令朱元璋十分妒忌
十三、陳友諒靠殺人兼併發家卻喪失人心—
十四、一臉福相的徐壽輝慘死在陳友諒的鐧下
十五、諜中諜:陳友諒突襲南京卻成自投羅網
十六、朱元璋盲目招降納叛引發危機
十七、後宋還都開封的壯舉如曇花一現
十八、元將察罕被刺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十九、內斗使元廷錯過了扼殺紅巾軍的最佳時機
二十、南昌新城使陳友諒的蠍子戰術無用武之地
二十一、鄱陽湖大決戰“航母”對群狼
二十二、西線的勝利打破了東線的勢力平衡
二十三、張士誠羞辱元廷朱元璋卻極力諂媚
二十四、張士誠剛烈負氣寧死不屈
二十五、方國珍因身段柔軟保命卻難逃宿敵劉基黑手
二十六、陳友定斬使飲血為落膽將士打氣
二十七、朱元璋捆住蒙元手腳後突襲斬首
二十八、掃清蒙元殘餘後朱元璋高調封賞功臣
二十九、朱元璋駕馭驕兵悍將的獨家秘笈
三十、朱元璋為篡權害老丈人郭子興絕後
三十一、朱元璋迫害異己的厚黑之術
三十二、朱元璋軍事勝利的背後是卓越的管理能力
三十三、朱元璋仇視紅巾軍卻對大元抱有不同尋常的感情
三十四、李善長以文職位居功臣之首堪稱奇蹟
三十五、劉伯溫光說不練浪得幾分虛名
三十六、大將軍徐達的人品比軍功更令人景仰
三十七、戰神常遇春以打仗為最大樂趣
三十八、曾被明玉珍冷落的傅友德成了蜀夏政權的掘墓人
三十九、明諺“嘗西邊拿得王保保來耶”的來歷
四十、洪武五年北伐失利導致大明國策的轉變
四十一、明初恢復封建禮法以維穩為宗旨
四十二、朱元璋發展經濟的舉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四十三、朱元璋對建設和諧社會的探索
四十四、朱元璋依靠民眾監督官員
四十五、朱元璋嚴懲貪官的同時對百姓仁慈寬大
四十六、“空印案”的背後是打擊墨吏
四十七、“郭桓案”受到衝擊最大的是糧長
四十八、劉基之死的背後推手是李菩長
四十九、明國中書省里的權力鬥爭
五十、胡惟庸從小樹漸至遮天蔽日引殺身之禍
五十一、帝師宋濂教子無方涉胡惟庸謀反案
五十二、開國功臣朱亮祖死因之謎
五十三、廖永忠醉心功名成為明初第一個被殺的開國功臣
五十四、朱元璋對涉胡惟庸謀反案的功臣進行了遮掩
五十五、李善長涉案致胡惟庸謀反事跡全面曝光
五十六、朱元璋屠殺功臣並非過河拆橋
五十七、“胡惟庸案”的另一種說法
五十八、明初大量功臣支持胡惟庸謀反的原因
五十九、朱元璋與功臣聯姻的學問
六十、小將鄧愈兼具徐達和常遇春的優點
六十一、馬皇后的養子沐英獲贈雲南之地
六十二、李文忠因器量宏遠被朱元璋修理了兩次
六十三、朱元璋最親信的部將馮勝小毛病不斷
六十四、藍玉深人極北犁庭掃穴
六十五、藍玉謀反案的真相
六十六、朱元璋屠殺功臣之前已將軍權轉交給兒子
六十七、明初開國功臣傅友德、馮勝被殺之謎
六十八、朱元璋立朱允蚊為皇儲的真實原因
六十九、朱元璋對兒子們的教導用心良苦
七十、朱元璋的政治遺產
七十一、朱元璋軼事:聖心難測緣於較真精神

序言

皇帝的鬍子、伊期蘭教和《明史》
關於明朝皇帝的族屬,爭議已久但鮮為人知。大致有三種觀點:傳統看法認為朱元璋是漢人;一部分人認為他是回族;民間則有十回保一朱的說法,認為朱元璋手下大將有多人是回族,迴避了朱元璋本人的族屬。
朱元璋是回族的觀點乍一聽很雷人,其實一點也不新鮮,這一觀點在20世紀80年代就在海外廣為流傳,一些學者認為南宋以後漢人分別被蒙古人、回回人、滿人統治,所以有“崖山之後無中華”之說。
這一觀點並非捕風捉影,持論者提出了許多有力的證據。比如《明史》中兩次提到朱元璋“克葬”其母,而“克葬”是回族特有的喪葬方式,具體做法是用白布包裹逝者,而不用棺材。從開掘的明定陵中發現,萬曆皇帝和皇后採用了曲肢側葬的方式,這一方式為古西域人的傳統葬式而少為中原人士採用。
持傳統觀點的人從皇宮飲食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舉了許多例子進行反駁。但有證據顯示,朱元璋為了奪取江山,不得不藉助漢人的力量,奪取江山以後,借鑑了元代異族統治敗亡的前車之鑑,為子孫後代計,有意掩飾其回族身份,主動進行漢化,以使自己的統治合法化,江山世代永固。另一方面,元末明初,回族尚處於形成階段,各種風俗是否如今天一樣成為共識和習慣,很難說。雖然色目人在元代地位較高,但仍然處在蒙古人的統治之下,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能否不受蒙古人的影響而整齊劃一保持正宗,我們不得而知。
筆者不想打筆墨官司,而是想從明朝皇帝本人的生理特徵進行分析。有一件事情最能反映朱元璋及其子孫的回民身份——鬍鬚,這一證據非常直觀。
眾所周知,漢人的鬍鬚數量較少,嘴唇以上為八字鬍,下巴為山羊鬍,而包括阿拉伯人、維吾爾人在內的西域人都有濃密的絡腮鬍。
從現存的明成祖朱棣到明末代皇帝朱由檢的畫像可以看出,他們的鬍鬚有一個從多到少的遞減過程:早期的皇帝從成祖朱棣到英宗朱祁鎮,全都是大鬍子。後期的皇帝從武宗朱厚照以下全是八字鬍和山羊鬍,中期的皇帝鬍鬚數量介於兩者之間。這似乎可以證明兩個事實:一是明朝皇帝有回族血統,二是皇帝與漢族女子通婚並逐漸漢化。
據《明史·成祖》記載:“王(指朱棣)貌奇偉,美髭髯。”從畫像上看,奇偉與否不太好說,但是“美髭髯”名不虛傳。朱棣嘴唇上的鬍鬚大大超過八字,從旁逸出很遠,下巴的鬍鬚主體部分似乎並不“超標”,但是鬍鬚除了主流以外還有支流,兩側各有一綹鬍鬚,經過打理飄逸而下,其餘更靠邊的鬍鬚則被畫家小心翼翼地藏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發現。經過這樣一番處理,朱棣的鬍鬚看上去就和漢人相差不多,但是他的嘴唇周圍卻“疏梅橫斜”。
如此用心良苦地處理鬍鬚,恐怕不完全出於愛美之心,這也讓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深謀遠慮、事無巨細的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卻沒有留下一幅可靠的畫像。明代學者陸容在其《菽園雜記》中記載:“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既然“集畫工傳寫御容”,為什麼沒有給後世留下一幅標準像?這顯然不符合常情。朱元璋向察民間疾苦,愛惜民力,不事奢侈,為什麼會對自己的畫像這么挑剔呢?從現存的幾種版本的朱元璋畫像可以看出,其面部崎嶇,類似阿凡提。
朱棣處理鬍鬚的方式是分流法,儘量縮小面積,提高密度,另一種方法的原理與之相反,如實反映面積但是縮小密度。在朱高熾的一個版本的畫像中,畫家寫實地將他的絡腮鬍畫了出來,但稀釋了鬍鬚的密度,每根鬍鬚之間都有距離,就像刺蝟的“鋼針”。
第三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畫像比較寫實,他濃密的大鬍子跟阿富汗塔利班戰士(塔利班禁止男子剃鬚)別無二致,這一鬍鬚絕非中土人士所有。
英宗之子憲宗朱見深的鬍鬚還相當可觀,但是憲宗之子孝宗朱祐樘的鬍鬚突然少了許多,這是因為他的母親紀淑妃是廣西瑤族土司的女兒。紀淑妃是在成化時明朝征討大藤峽瑤族時被俘入宮的,後來偶然被憲宗朱見深臨幸,誕下孝宗朱祜樘。這樣一來,明朝皇帝就摻入了瑤族人的血統,因此朱祐樘的鬍鬚大量減少。明代中期以後,一些新皇帝大多由地位較低的宮女所生(如萬曆、泰昌),這些宮女大多數是漢族平民,因此皇帝的鬍鬚越來越少。
明朝皇帝與伊斯蘭教關係密切,朱元璋登基後在南京、西安及滇、閩、粵等地敕建清真寺。南京的清真寺賜名“淨覺寺”,朱元璋經常光顧,並御製《至聖百字贊》賜清真寺,文中熱情讚頌了真主和穆聖,顯示了朱元璋對伊斯蘭教的感情和深刻認識。
朱元璋以下的皇帝對伊斯蘭教也有明顯偏愛,首都北京建有四座大清真寺,在全國各地建有九十座清真寺,這些寺院都是皇帝個人捐款修建的而不是動用國庫。伊斯蘭教在古代中國並非主流宗教,而明朝皇帝卻對其異常熱愛,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不少穆斯林在朝內擔任重職或在地方和軍隊中擔任高官。波斯旅行家賽義德於1500年遊歷中國,1516年回國後用波斯語寫成《中國紀行》,奉獻給土耳其素丹(國王)賽利姆一世。該書以較多的篇幅介紹了明皇室與伊斯蘭教的特殊關係,文中描述宮廷內有皇帝專用的清真寺,有宣禮員,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禮,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將對明朝開國的貢獻、皇帝對他們的重用等。
文中還指出皇帝對其伊斯蘭背景進行了隱瞞並分析這么做的原因,說道:“從皇帝的某些行為看,他已信奉伊斯蘭教了,然而由於害怕喪失權力,他不能對此公開宣布。”
賽義德來到中國的時間正是明中期孝宗和武宗時期,他的著述可以從武宗朱厚照的言行中得到印證,玩世不恭的武宗對伊斯蘭懷有很深的感情,他評論各宗教說:“儒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教看似能窮神知化但不能復命歸真。諸教都有偏頗,只有清真認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所以能夠天長地久傳至萬世。”他還寫了一首《尊真主事詩》稱頌真主:“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武宗還有阿拉伯文名妙吉敖蘭(意為安拉的榮耀)。
武宗以後,皇室與伊斯蘭的關係發生重大轉折,這是因為武宗朱厚照沒有子嗣,世宗朱厚熄由藩王人繼大統。出生於湖北的世宗受武當山的影響信奉道教(深居西苑,專意齋醮),此後大批文人興起,儒教地位上升,皇帝尊奉儒教,伊斯蘭色彩日益淡化以至於絕跡。後來西方傳教士進入宮廷,北、南兩朝末代皇帝崇禎和永曆都信奉天主教。
經過蒙古人近百年有意識的異化後,回族遍布華夏大地各個角落,但是《明史》從未提及這些回民在元末亂世中的表現及作用,這一現象實在反常。對於我們熟知的著名回族人如鄭和、海瑞等也從未提及其族屬。但是《明史》在提到另一些著名的人物如滿桂和李成梁時,則開門見山地指出他們分別是蒙古人和朝鮮人。
事實上,大量回民在元末亂世縱橫馳騁。由於回族社會地位和財富都相當可觀,在亂世中他們利用權勢地位和財富結寨自保,他們集結一支軍隊割據一方,是一支十分活躍的力量,他們號稱“義軍”,名義上是幫助元朝鎮壓起義軍,事實上大多數人在起義軍和元政府之間採取投機觀望的態度,其中一部分人投奔朱元璋成為其手下大將,如常遇舂、馮勝等。
中下級軍官乃至普通士兵中也有不少色目人,徐達在山海關設衛時,其手下就有大量回族將士。山海關清真寺建於洪武十三年,就是駐紮在此的回族騎兵所建,故民間有“先有清真寺,後有山海關”的說法,但是《明史》對回族將士卻絕口不提,以至於“十回保一朱”的傳說只能在民間流傳。
《明史》為什麼對“回族”、“色目”這些字眼諱莫如深呢?究其原因,與皇帝對其鬍鬚的掩飾是一致的。
關於朱元璋的族屬,確鑿證據恐怕要等到孝陵地官開啟之日,在此之前,爭論將會長期存在下去。作者在開篇拋出這個問題,並不是吸引眼球的一個噱頭,而是因為朱元璋作為元末明初這段歷史舞台的主要演員,其族屬對於這段歷史有重大影響,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不能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就無法了解這一歷史的全貌。假如朱元璋是色目人,色目優勢將給他帶來許多便利:這一身份將幫助他在起義初期在紅巾軍內部取得高位,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這一身份也使他能獲得眾多色目將士的支持,最終問鼎天下,同時也能解開朱元璋仇視紅巾軍、對蒙古人持寬大的態度、色目人數量在明代大發展等一系列歷史謎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