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學是麻堯賓教授對現代新儒學重要發展。一己萬殊是麻堯賓先生己學的重要概念。從總己方面講一己,從分己方面講萬殊,“己”既是一“根本有”,同時又是一種“殊有”的存在,“群有”的存在和“萬有”的存在。在“根本有”的意義上,即已...
第一目 理、物、心以為己···101 第二目 天人關係及主體性意義的淵源···137 第三目 從理一分殊、體一定分到一己萬殊···151 第四篇 哲學之核心問題——心性道德問題···165 第五篇 哲學之核心思維——境思維···237 第六篇 哲學之涵養——工夫論···284 第七篇 中西關係跟“己”的關係...
黃宗羲以這些書駁雜不純,且多遺漏,乃蒐集各家文集語錄,本著“一本萬殊”的精神,客觀地對待明朝一代儒學的各家各派,無論其學術傾向如何,皆兼容並包,分別予以立案。《明儒學案》揭示了明代二百餘年學術思想發展的脈絡,條分縷析,珠聯壁合,渾然一體。黃宗羲還草創了《宋元學案》,此書經過其子黃百家和...
(二)“一以貫之”即“一本萬殊” (三)“忠恕本未是說一貫” (四)“忠恕”與“升一等說” (五)餘論 四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性與天道“夫子罕言之” (三)“聖門教不躐等” (四)清儒的解讀 (五)餘論 五 “孝弟”:“仁之本”還是...
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以此觀之,‘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論語集注》"這種“一本萬殊”說明在孔子那裡雖然在講著“萬殊”,但萬殊背後有一個抽象的“一”存在,即有一個貫穿其思想各個層面的基本原則!道",他所說的一切都是由此原則出發並以之為歸宿。其基本的思維方式就...
25.一本萬殊,會眾合一 26.儒、儒生、儒家、儒學、儒教 27.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四、儒學名篇 1.召公諫厲王弭謗 2.叔向賀貧 3.牧民 4.修身 5.去私 6.疾貪 7.《史記·酷吏列傳》序 8.《漢書·循吏傳》序 9.誡子書 10.治家篇 11.諫太宗十思疏 12.十漸不克終疏 13.乞...
魯迅先生曾言:道教是中國文化的根底。象醫、卜、命、相、山等內容都可以追根溯源到道教和道學。武術更不例外,被普遍認為是門以道教和佛教教義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技擊藝術。這真可謂是一本萬殊,萬殊一本,這也正是《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謂。記得2003年第三、四期的《武當》...
第三節 “一本而萬殊”的學術史觀 第十章 方以智 第一節 “質測即藏通幾”第二節 “氣一火”一元與“盈天地者皆物”第三節 “相反相因”與“合二而一”第十一章 王夫之 第一節 明有盡器 第二節 尊生 主動 第三節 率性正情 第十二章 顏元、戴震 第一節 顏元重“習行”倡“實學”第二節 戴震重...
他說:“天地之間,人物之眾,其理本一,而分未嘗不殊也。”知其理一,所以為仁,便可以推己及人;知其分殊,所以為義,故愛必從親人開始。朱熹又把總天地萬物之理,說成太極。太極便是最根本的理,理一分殊就是太極包含萬物之理,萬物分別完整地體現整個太極,“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由此看來,...
六開萬物,莫沒有有“對”;開其“對”而為一,則脖“對”可開,萬殊亦莫沒有成開。守一之極,則自可豎坐陽陽之同一沒有雅觀,心物之同一沒有雅觀,內里之同一沒有雅觀,人我之同一沒有雅觀,死死之同一沒有雅觀,時空之同一沒有雅觀。此為齊萬沒有齊、同萬沒有開、通萬短亨、化萬沒有化之心法...
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34)),握其要矣,故六曰標本類。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得宜↑((35)),五宮強矣↑((36)),故七曰氣味類。駒隙百年↑((37)),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燭幽,二豎遁矣,故九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針砭,...
既被人看見,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含義 王守仁的心外無理是說,心的本體,就是天理,事雖萬殊,理具於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與理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無理也就是心外無善。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 快(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似乎也可以用來解釋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與”、“欣於所遇”之樂,其實質內容和表現方式大不相同。東晉士族自恃閥閱高貴,社會地位優越,每日服食養生,清談玄理,宴集聚會所相與之人,都是貴族...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在有無而黽勉,當淺深而不讓。雖離方而遯員,期窮形而盡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達者唯曠。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
萬殊一本是理,理一分殊是功,分殊即在理一中。有感應,無分合,內外兼該,是貫處,蓋一則內外兼該也。若雲以一理貫萬事,是二之矣。“忠是體,恕是用否?”曰:“不分體用,皆於感應上見之。體則無可言。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行之即忠也。”天道無名,而忠恕有路,故曰“違道不遠”...
雖趣(qū)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zàn)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 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
中國人,中國情,至於世間人,世間事,實則一本萬殊,正如《易傳》語“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 ——譚博謙 學習“中國方”,只是個開始,是一個開始了就不會停下的連鎖反映,希望能真正用這種方式觸摸到自己文化的根,也希望和老師還有同學們一起走下去,邊玩邊學,邊學邊成長,吸收和傳播,還易予民。
一說,籟即簫。郭象注《莊子·齊物論》:“籟,簫也。夫簫管參差,宮商異律,故有短長高下,萬殊之聲。”二說,籟即籥。《說文·竹部》:“籟,三孔籥也。”吹鳴籟。——《史記·司馬相如傳》。集解:“籟,簫也。”爽籟發而清風生。——王勃《滕王閣序》又如:籟竽(簫與竽用竹製的管樂器):籟龠(...
此理不是涉懸空的,子臣弟友,是他著落。故學以為己也,而說個己,就在人上;學以盡心也,而說個心,就在事上。此知仁與莊蒞不得分也,修己與治人不得分也,博文與約禮不得分也,文章與性道不得分也。不然,日新顧諟,成湯且為拈禪矣。天地萬殊,總是一本,要識得把柄,才好下手。而形與性分不得...
須是盡去舊習,從新做起。張子曰:“濯去舊見,以來新意。”余在辰州府,五更,忽念己德所以不大進者,正為舊習纏繞,未能掉脫,故為善而善未純,去惡而惡未盡。自今當一刮舊習,一言一行求合於道,否則匪人矣。若胸中無物,殊覺寬平快樂。心虛有內外合一之氣象。俯仰天地無窮,知斯道之大,覺四海之...
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
膚嗣三聖之基,居兆民之上,萬幾之暇,在念庶績,其凝順天對而陳兵法.口神道而設教育。口蓬山 之藏室有龍甲之秘經,雖綈帙甚多,而繁文彌猥,攻乎異說.動有萬殊。采其精純,冀其明響,因進取其 書,命太子洗馬兼司天台春官正權、同監判楊維德、春官副王用立、翰林天文李自正、何湛等於資善堂撰 集,...
“統體一太極,即萬殊而本一”。(黃宗羲:《明儒學案·河東學案》,本文下同)認為“太極動而生陽,動前便是靜,靜便是氣”,由氣形成萬物,“石壁上草木,最可見生物自虛中來,虛中則實氣是也”。太極里虛無一物,它有理而無形;“天下無無理之物,無無物之理”;理在氣中,理與氣不可分先後。又...
今明心外無物,事外無理,事雖萬殊,不離一心。(佛氏亦言:“當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生法生,心滅法滅”。“萬行不離一心,一心不違萬行”。所言法者,即事物異名。)一心貫萬事,即一心具眾理。即事即理,即理即心。心外無理,亦即心外無事。理事雙融,一心所攝,然後知散之則為萬殊,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