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寶頂
- 別名:大寶鼎
- 位置:湖南省邵陽市邵陽城步縣
一寶頂位於邵陽城步金紫山國有林場,是一座山峰,旁邊有二寶頂(二寶鼎)。2013年8月29日,邵陽城步金紫山國有林場一寶頂地段2450株200年以上古樹名木統一掛上了嶄新銘牌。...
寶頂所在的明孝陵,現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的組成部分。文物介紹 方城之後就是寶城寶頂,正面石壁上橫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楷書大字。據說這七個字刻於民國初年,用以回答遊人的詢問、寶城是一座環繞圓丘的封閉性城垣建築,平面作不規則圓形,直徑325米到400米,四周磚牆...
寶城寶頂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一種形制,是在地宮上方,用磚砌成圓形(或橢圓形)圍牆,內填黃土,夯實,頂部做成穹隆狀。圓形圍牆稱寶城,穹隆頂稱寶頂。這種形制用於明清兩朝,清朝的寶城寶頂多為橢圓形。 中文名 寶城寶頂 定義 中國古代帝國陵墓封土的形制寶城寶頂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一種形制,是在地宮上...
寶頂綠茶產於四川東部大巴山余脈墊江寶頂塔西麓的東印山。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晴日朝夕霧遍山,雨時晝夜雲漫漫,舉目林海茫茫,春秋山花爛漫,茶樹遍布山谷。品質特徵 外形條索緊結,細嫩顯毫,色澤油潤墨綠;內質香氣清高純正,湯色碧綠清澈,滋味醇爽回甘,葉底嫩綠黃亮。採摘工藝 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
寶頂山,海拔527.83米,距大足區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景點概述 簡介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灣、龍潭、對面佛等...
寶頂鎮境內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寶頂山石刻1個;其它主要景區還有寶頂石窟、化龍湖水庫、摩崖石刻造像、聖壽寺等。寶頂山石刻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城區東北15千米處,始刻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
琉璃寶頂座中的下梟 梟線是一條回曲線,是須彌座側面的造型線條。下與上梟相對,上處在東腰之上,下裊處在束腰之下。下梟的造型就像是將上倒扣過來一樣,上口小、下口大。下的刻紋樣與上相同,也是蓮花紋,不過不再是仰蓮,面是俯蓮。寶頂座的下由四片構成。琉璃寶頂座中的下枋 相對於上裊和下梟來說,下枋和...
佛祖寺位於寶頂山古佛岩山頂,是研究寶頂石刻歷史淵源的重要佛教史跡,是佛教徒從事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現又成為大足石刻的旅遊景點之一。佛祖寺在南宋紹興年之前名叫古佛岩,僅為一座小寺廟,廟中供奉一尊3米多高的唐代雕刻的古佛像。南宋紹興年間因大風雨而垮塌,將獨自堅守在廟中已80多歲的老和尚壓死其中。南宋...
寶頂圓覺洞,在大佛灣的南岩,以設計周密及雕刻精美而著稱於世,洞頂的上方開天窗用以採光,洞口開有兩道。洞頂的泉水引入洞中後經壁間的小溝流入龍口吐出,再注入暗溝流出洞外。洞的正壁刻有三尊佛像,主佛前有一尊跪菩薩,俯首合十,顯得十分的恭敬虔誠。左右壁為十二圓覺菩薩,趺坐蓮台,美麗莊嚴,姿態不一...
寶頂冬尖創始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裕盛通”,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其家傳特產冬尖菜,早已馳名全國。十里飄香話冬尖——寶頂冬尖 民國年間,“裕盛通”的冬尖菜曾遠銷武漢、廣州、上海等地,並在上海設鋪經銷,很有名氣。據傳民國時期,“裕盛通”僱人把裝壇密封的冬尖菜從水路用船運住上海,船在...
千手觀音龕鐫刻於大佛灣南崖東頭的岩壁上,刻手1007隻,縱橫交錯,富於變化,畫面如同孔雀開屏一般,金碧輝煌、富麗多姿,是國內僅有的一尊。華嚴三聖像高7米,菩薩手托千斤石塔,歷經多年而不墜毀,可見其建造時力學運用之高妙。寶頂圓覺洞,在大佛灣的南岩,以設計周密及雕刻精美而著稱於世。洞頂的上方開天窗用以...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東北角,距縣城15公里。該造像在名僧趙智鳳主持下雕刻於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公元1179 ─ 1249年),歷時70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寶頂山摩崖造像:寶頂山位於重慶市大足縣東北角, 距縣城15公里。寶頂山以南宋造像居多, 是我國石刻造像走向衰落時期出現的宗教造像力作, ...
攢尖寶頂,即攢尖式屋頂,宋朝時稱“撮尖”、“斗尖”,清朝時稱“攢尖”,是漢字文化圈傳統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日語稱寶形造。簡介 其特點是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一點,即寶頂,該頂常用於亭、榭、閣和塔等建築。在日本則常用於茶室。攢尖頂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內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
重慶大足寶頂香會節 重慶大足寶頂香會節是每年農曆正月中旬至三月初重慶市大足縣舉辦的活動。【活動起源】大足寶項山寺的香會為著名香會之一,本是一種宗教活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增加了文化內涵及商業和旅遊活動,成為一個具有特色的節慶活動。【活動內容】開幕式、燃放煙花爆竹、朝山札佛、遊覽觀光等。
次妃墓寶頂 次妃墓寶頂是明代文物,現收藏於新鄉市潞簡王墓博物館。文物介紹 地宮的正上方,潞王墓墓冢遵明代帝陵之貫例,呈圓丘式,通高6米,周長140米,周圍用白條石壘砌,城頂部邊沿和圓丘底部台基為青石,形成了青白色差。在丘頂頂面上,可眺望整個陵區面貌。這種墓冢形式在歷代大型陵墓中是非常罕見的。
大足寶頂香會節是重慶市大足縣民間自發組織舉辦的宗教節會。沿襲了近千年的歷史,香火旺盛且歷代不衰,享有“上朝峨帽,下朝寶頂”的美譽。每年農曆二月十九舉行。每年香會節前後一周,數十萬的香客、遊客前來大足寶頂參觀和朝拜,場面極其壯觀。在寶頂香會節中,最重要的朝拜活動當屬觀音誕辰日,由大足千年古剎聖壽寺...
廟會(寶頂架香廟會)流傳於重慶市大足區,始於南宋,由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衍生而來。寶頂香會以觀音菩薩為朝拜主神,以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辰前後四五十天為活動會期(今3至7天),每屆香會香客少則十多萬,多達四五十萬。信眾來自雲、貴、川、陝、湘、鄂、閩、粵等省。寶頂架香廟會是大足石刻不可或缺的重要...
重慶市寶頂釀造有限公司位於聞名中外的石刻之鄉——大足區,是一家集食品開發、研製、生產及銷售於一體的股份制企業,有著雄厚的技術力量和先進設備,擁有固定資產800萬元。公司(原大足寶頂釀造廠)始創於80年代初,擁有“寶之味”和“聖壽”二大品牌。30多年來承蒙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與厚愛,產品暢銷全國30多個...
寶頂山摩崖(石刻)石窟南宋淳熙六年,名僧趙智鳳於此建石窟寺,歷時70餘年建成。寶頂山摩崖石刻 寶頂山是佛教聖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寶頂山以南宋造像居多,是我國石刻造像走向衰落時期出現的宗教造像力作,也是世界罕見的佛教密宗道場。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到塔、龍頭山、殊...
金龍寶頂位於會同縣東北的金龍山主峰,海拔1075米,古稱會同八景之一。有馬鞍、堡子、肖家、金龍四鄉的群山環拱其下,形若飛龍,每當夕陽晚照,崢嶸翠滴。簡介 主峰寶塔山,有岩石八方寶塔一座,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一六五六年),高約13米,直徑有5米,塔內無樓,四周無窗,僅有一石門出入。門上端鑲嵌一...
寶頂主峰為眾多高峰簇擁,主峰西南有衛峰玉簪峰,海拔5119米;主峰東南矗立著海拔5359米的四根香峰和5440米的小雪寶頂峰。四峰神態各異。雪寶頂海拔5000米以下地帶主要是岩石。往上,與四根香峰之間為一鞍部,坡度約30度。鞍部以上到頂峰坡度約20度的冰雪坡。雪寶頂的西南山脊,海拔5000米以下皆為20度至25度的冰...
攢尖是中國傳統建築表現手法,是傳統雙坡屋頂形式之一,多用於面積不大的建築,如塔、亭、閣等。特點是屋面較陡,無正脊,數條垂脊交合於頂部,上覆寶頂。呈錐形,常用於圓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平面的建築物上,形成圓攢尖和多邊形攢尖。具有較強的藝術裝飾效果。攢尖以單檐為多,也有重檐和三重檐。始見於...
常將寶頂疑金頂,貫把東山誤泰山。 淨土抱壺魂夢醉,至今猶記蔡家灣。又:朝來踏露上亭樓,千里輝煌一眼收。冉冉旭陽生紫氣,茫茫霧海鎖瀛洲。我依絕壁三千丈,佛笑紅塵兩萬秋。醉臥東山風水好,冷觀天下覓封侯。在詞客的筆下,寶鼎山猶如渝東小峨眉,一首《水調歌頭》,更是膾炙人口:才參彌勒佛,又賞凌雲松...
亨元墓占地2畝,建有宮門一座,外有圍牆,圈內月台之上是寶頂。宮門內外松柏茂盛,最粗的柏樹直徑1.3米以上。尚格及其子承碩、孫慶惠墓地,占地30餘畝。宮門外有月河、神橋,宮門內月台之上有三座寶頂,高近一丈。1939年墓被盜。存寶頂一座,雖已下沉,但仍有2米高。關於“車王”之稱來自於最後一代克勤...
聖壽寺,又稱寶頂聖壽寺,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東北15公里寶頂山大佛灣右後側,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乃名僧趙智鳳主建的密宗禪院。原稱五佛崖,擴建後用現名。原寺已廢,現存寺院為明、清建築,該寺依山而建、殿宇巍峨、雕飾精美。聖壽寺主要殿堂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寶殿、經殿、燃燈殿、維摩殿等。明永樂年間...
華嚴三聖像,位於寶頂大佛灣南岩東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為毗盧舍那佛,左右為文殊、普賢二菩薩。三尊像合稱華嚴三聖。華嚴三聖像高7米、肩寬2.9米、胸厚1.4米。頭頂崖檐,腳踏蓮台,袈裟皺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高大的聖像體朝前傾,氣勢莊嚴。基本簡介 華嚴三聖像居中的毗盧舍那佛螺髻金身,頂現...